第A12版:茶座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1月05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走到百丈路,吃碗八宝饭

  桂晓燕           

  

  “一个老伯伯,年纪八十八,走到百丈路,吃碗八宝饭……”这首宁波民谣,提到江东一条著名的马路———“百丈路”。据悉,百丈路的长度真的为一百丈。阿拉宁波的许多路名,来历非凡,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

  2016年的最后一天,南宋硕儒王应麟逝世720周年纪念会在江北区宝庆寺举行。一提起王应麟,人们就会想到家喻户晓的儿童启蒙读物《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是王应麟20余种600多卷著述中的一种。

  王应麟1223年诞生于宁波月湖东岸的一条小巷内,在这里读过书。为此,民国年间这条小巷被命名为“念书巷”。王应麟不但学识深厚,著作等身,而且为人正气凛然,慧眼识英雄。宝祐四年(1256年),他以该年殿试覆考官的身份,发现原定第七的进士试卷“古谊若龟镜,忠肝如铁石”,欣喜地向理宗皇帝推举,将此卷擢为第一。这位得到王应麟赞赏高中状元的进士不是别人,原来是日后名动天下、“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民族英雄文天祥!王应麟诞生的念书巷,位于宁波老城区内,宋时属庆元府鄞县,与现代鄞县(鄞州区前身)所辖范围不同,两者不能划等号。笔者发现网上有将王应麟说成“今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人”,显然有误,应为今海曙区人,或者就说是宁波人。

  这一点,也可以从市区的县学街得到印证。比王应麟早200年的江西临川人王安石,曾来鄞县当过三年县令。来鄞的第二年,即北宋庆历八年(1048年),年仅28岁的文学青年王安石,办了一件振兴鄞县文风的大事:他利用县治(县政府)附近建于唐代的鄞县孔庙,办起了学校,并诚邀著名学者前来任教,“鄞县始有县学”。当时的县治就在宁波老城区内,县学就在如今第一医院这个位置。您有没有注意到,第一医院的后门,是一座古色古香的牌坊式建筑,乃是孔庙棂星门的遗存。它前面的这条街道,顺理成章就叫做“县学街”了。

  还有一位也是姓王的外地来的县令,为宁波人民留下了一座泽被后世、令人叹为观止的它山堰(《老话新聊》曾介绍)。为纪念这位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山东汉子,宁波人民将它山堰所在的鄞江镇的一条道路,以他的姓名王元暐来命名。它山堰建成于唐大和七年(833年),这样说起来,“王元暐路”的历史渊源已将近1200年。

  上面几位都是国家干部,再来说一位与宁波路名有关的平头百姓。据史籍记载:北宋崇宁年间(1102-1106年),宋徽宗的皇后病重,太医们施治无效,束手无策。危急之中,徽宗下诏求天下名医。明州草根医生臧中立应诏赶赴东京汴梁,施展回春妙手,治好了皇后娘娘的病。徽宗大喜,下诏在明州月湖边(今迎凤街东段)为臧中立建造宅第,并建了一座牌坊。由于诏书上一个“允”字写得“势若凤尾,时称‘凤诏’”(是不是这位堪称书画大家的才子皇帝赵佶亲自书写,有待考证),故将牌坊命名为“迎凤坊”。这就是“迎凤街”的来历。 

  从迎凤街往北不远,有一条“苍水街”,是为纪念明末著名的抗清义士张煌言(号苍水)而名,张苍水的故居就在这条街上。山河破碎、民族危难之际,张苍水率领孤军,在东南沿海坚持抗清19年,被誉为“怒海雄师”“海上苏武”。1664年他不幸被清军俘获,在杭州慷慨就义。张苍水文武双全,大义磅礴,一生可圈可点、可歌可泣的事迹颇多。“文革”中,苍水街被改名为“红旗街”,1981年地名普查,方恢复苍水街之名。

  宁波历史悠久,人杰地灵,众多街巷路名,难以一一尽述。路名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是一座城市特殊的文化遗产,需要我们好好保护,好好研究。这样的话,无声的路名也会说话,会告诉我们许多故事。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