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1月11日 星期三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共享单车风靡城市管理该如何应对

  吴 雨

  

  去年年底,Hellobike和摩拜单车相继进入甬城,目前投放量有3万辆之多。这些共享单车在带给人们方便与快捷的同时,其无序停放等问题,也给城市管理带来了难题(1月5日《宁波日报》)。

  共享单车说来就来,其发展之快超乎想象,令人猝不及防。一夜之间,一辆辆单车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如今,在城市核心区域,到处可见“小白”“摩拜”们时尚酷炫的身影,它们也成为我们这座城市一道充满时代气息的新风景。

  共享单车伴随并借助互联网技术应运而生,与传统的公共自行车相比,除了款式更为时尚外,不用固定的停车桩,采用手机扫描开锁、落锁结费的方式,用车还车更为方便,免去了公共自行车在高峰期无车可用或无法还车之虞,这是其受到市民特别是年轻人追捧的最主要原因。

  任何新生事物不可能是完美的。方便与有序往往是一对矛盾,两者很难兼顾。由于没有固定的借还车地点,无序停放甚至占用盲道、挤占公共自行车桩位等成为较普遍的现象,给市容环境和秩序带来的影响不容小觑,这也是共享单车为人诟病之处。要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固然需要用车者的自觉,增强文明用车意识,需要投放企业寻求技术上的突破,有效约束用车者的行为,但更需要城市管理者积极应对,进一步加强和规范管理。

  针对共享单车的“长驱直入”,作为城市管理者需要面对和解决的,并非只有无序停放之类的问题,如何加强对投放企业以及整个行业的监管更为重要。应该说,宁波是座包容性很强的城市,共享单车因此得以快速进入。但由于进入时间短,发展速度快,相应的管理没有同步跟上,目前总体上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如何加强宏观指导和调控,确保这一新兴行业的有序发展?如何加强对进入企业资质的审核把关,避免鱼目混珠、恶性竞争?如何加强对企业的日常监管,规范其经营行为,最大限度地减少或避免对城市管理带来的负面影响?诸如此类的问题考验着城市管理者的智慧。尽快明确责任部门,落实管理责任,填补管理空白,已成当务之急。

  此外,共享单车的出现使原本“一家独大”的公共自行车面临很大的冲击,管理部门将如何应对,人们同样拭目以待。虽然,一个是政府行为,一个是企业行为,两者的运营模式有很大的不同,但在推行绿色出行、解决城市交通“最后一公里”和服务市民方面,所起的作用和效果是相似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共享单车是市场的力量参与到了公共服务中来,做了政府原本在做的事情。这无疑是一件好事,使得服务资源更加丰富,市民拥有更大的选择权,也可以减轻政府在投入方面的压力。

  为此,在发展公共自行车方面,有必要调整思路,重新定位。一方面要适当收缩战线,把更多的空间让渡给企业,发挥市场的力量为我所用;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明确服务的对象,做到精准发力,并不断提升服务的质量和档次。公共自行车只有实现与共享单车的错位发展、互补发展,才能走得更远。否则,如果无视共享单车迅猛发展的态势,无视“野蛮人入侵”的现实,固守原先的理念和思路不放,我行我素,按部就班,以不变应万变,甚至盲目扩张,则很有可能在竞争中败下阵来,造成公共服务资源的浪费与损失。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