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4版:社科苑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1月12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高标准建设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资料图

  编者按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组成部分,也是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提高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任务。去年底,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被认为是我国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历史性突破。

  近些年来,宁波高度重视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今后我市将按照《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的要求,多措并举,大力提升现代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争取到到2020年,建立与宁波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主要指标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整体水平进入全国第一方队,成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先行区。 

  全面把握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本内涵和特征

  张 英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已经日渐完善,整体布局已经基本完成,内涵丰富多彩,体系建设上升到了新高度。从计划经济下的“文化事业”到“公益性文化事业”,再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而到“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仅仅是语词表述上的变化,更重要的是,每一种新的表述,都意味着人们对文化建设规律认识水平的一次新飞跃。“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提出,是中央对新时期新形势下公共文化工作的全新概括,体现了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时代期许。

  一、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提出与内涵

  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概念,此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国家文化战略层面和实践操作层面不断推进。2011年,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战略部署,明确了“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完善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战略目标。

  十八大以来,尤其是随着国家全面深化改革步伐进程的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开始从“全面覆盖”建设阶段进入“内涵发展”阶段,其鲜明标志就是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全新时代命题,“现代性”的构建成为当前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目标和战略任务。以此为重要契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迎来新的战略机遇,步入新的发展阶段。2015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2015-2020)》。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出之后,国内外学术界和社会各界做了广泛深入的探索,从多角度多视野进行了多方面的解读。通过对现有研究的整理,可以发现,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内涵主要是指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引下,以政府为主导,多方协同参与,以公共财政资源作为基本保障,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和提供高质量公共文化产品为主要途径,保障公民基本公共文化权利实现的制度与服务的总称。

  二、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本特征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仅仅是过去十多年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简单继承和发展,在本质上它是一种基于市场经济环境的公共文化发展模式的重构,更加强调公共文化服务从思想理念到方针政策到服务实践的时代性、创新性和开放性。具体表现为如下六个基本特征:

  其一,以均等化为指向,设置服务目标。均等化的政策目标是逐步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公共文化资源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均衡配置,缩小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和社会群体之间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差距。但均等化不是平均化,也不是无差异化。由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和公共财政的有限性等因素,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资源配置的差异性在不同阶段、不同区域、不同人群中还将存在,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是个长期而持续的过程。同时,现阶段的均等化是最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而不是高端化、多样化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

  其二,以标准化为核心,规范服务内容。标准化是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前提条件和有效措施。国家在出台统一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的同时,也要求各省市在实施国家标准的基础上,以需求为导向,突出区域特色、本土特色,制定与本地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并逐步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的动态调整机制。

  其三,以法治化为关键,完善服务制度。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是公民基本文化权利的最有力保障。十八大以来,我国的法治化进程明显加快,其中就包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法治化建设。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制定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2016年12月,《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正式通过。

  其四,以多元化为导向,丰富供给主体。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政府是公共文化服务的唯一供给主体,而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里,政府依然负有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首要责任,但并不意味着政府就是公共文化服务的唯一供给主体。要充分引导社会力量、社会资本进入公共文化供给领域,优化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主体结构,建立健全市场经济环境所要求的“政府一市场一公共文化机构”之间良性的互动关系模式,从而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主体的多元化。

  其五,以精准化为尺度,提升服务效能。为了进一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明确要求建立完善两个机制:一是以需求为导向的供给机制,推动文化惠民项目与群众文化需求有效对接;二是以群众满意度为导向的考评机制。

  其六,以信息化为途径,健全服务手段。从服务手段层面看,现代公共文化服务重在以技术现代化为核心实现信息化。在近几年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践中,各地都非常注重构建数字化公共文化资源库和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加强公共文化信息系统建设,促进公共文化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在“互联网+”的发展背景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必须紧跟现代科技发展趋势,积极推动高新技术在文化领域的运用。

  (作者单位:市社科院文化研究所)

  相关城市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经验及启示

  陈建祥

  

  一、相关城市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做法与经验

  十八大以来,国内相关城市多措并举,不断加快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绘制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蓝图。其主要做法和经验有:

  以“标准化”兜底线。首先是制订公共文化服务地方标准。如深圳市明确规定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指标,分为6个大类、23个小类;上海市规定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设标准,包括4个维度、14个指标、29个标准;苏州市除建立苏州市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服务三大标准体系外,还制定了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标准、特色文化建设标准、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建设标准、“书香城市”建设标准、志愿者服务标准、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标准等八个方面的标准体系,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其次是形成动态指标体系。如广东省形成《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2015—2020年)》动态调整机制,根据标准实施具体效果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适时调整完善相关指标。

  以“均等化”促均衡。首先是注重城乡均衡。如嘉兴市不断探索城乡一体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创新形成文化馆总分馆服务体系、公共图书馆中心馆—总分馆服务体系、农家书屋与公共图书馆服务融合发展体系等,建立国内首个公开实时、动态交互的县、镇、村三级公共文化绩效评价系统;成都市形成文化管家、机构托管、文化连锁店三种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模式,用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小平台”提供公共文化“大服务”。其次是注重群体均衡。如苏州市开通通信传输渠道,建立“掌上苏图”,打通公共文化服务与广大手机族群之间的“最后一公里”。

  以“数字化”提效能。首先是探索公共文化服务数字供给模式。如嘉兴市的数字文化馆建设试点,实现由直接面对面服务向虚拟远程服务的升级;江阴市利用数字网络技术,把图书馆的书架陈列、读者办证、图书借还功能延伸到社区的咖啡吧。其次是打造“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的特色平台。如全国第一个实现省级区域全覆盖的互联网+公共文化平台———“文化上海云”,包含活动预约、场馆预订、空间展示、社团风采、竞赛互动、艺术鉴赏、艺术培训、文化志愿者、智能搜索等多项功能,变政府“端菜”为百姓“点单”,有效缓解了公共文化服务中“活动知晓率低、活动参与率低、场馆设施利用率低”的“三低”通病。

  以“社会化”聚合力。首先是政府购买服务。如上海等地探索实施公共文化服务政府采购制度,委托市场、社会力量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其次是引入社会主体和专业机构托管。如北京市海淀区北部文化中心文化馆、图书馆4.5万平方米的空间实现了目前全国最大规模的整体社会化运营新机制,通过严格的招投标,引进两家企业进行管理。再次是推动文化志愿服务。如广东省于2011年在全国率先成立“文化志愿者总队”,规范管理制度、建立信息平台、统一标识形象、强化培训提升,实现省、市、县、镇(街道)、村(社区)五级文化志愿服务网络全覆盖;厦门市文化志愿服务已形成了青年民族乐团专业志愿服务、两岸文化志愿服务、广场文化志愿服务和社区文化志愿服务四种模式,并探索创新出一整套制度机制。

  以“制度化”促规范。首先是精心做好“顶层设计”。最近,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使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和基本文化需求从行政性维护上升到法律保障。各地的实践也在不断以法治化促制度化,如广东省和江苏省出台《公共文化服务促进条例》,提高立法层级;深圳市制订实施《深圳经济特区全民阅读促进条例》,将“深圳读书月”法定化;广州市出台《广州市公共图书馆条例》,推动“图书馆之城”建设。其次是创新资金扶持方式。无锡市设立群众文艺团队小额资助专项资金,制定《无锡市群众文艺团队小额资助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对符合资助条件的优秀群众文艺团队给予扶持资助。再次是推进绩效评估。如上海市从对公共图书馆考核评估开始,逐步扩展到对公共文化馆、区(县)文化工作以及公共文化活动项目的评估,从市和区(县)级

  延伸到街道(乡镇)一级,尤其是其中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绩效评估和重大文化活动绩效评估,具有一定的里程碑意义。

  二、对我市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启示

  第一,加强顶层设计,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制度。突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相关规划和政策法规中的重要地位,以提高现代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从制度和法制层面保障公共文化服务和产品的有效供给。

  第二,坚持城乡统筹,推进城乡均衡。探索基层文化活动新模式,推动城乡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实现优势互补。改善公共财政投入结构和投入比例,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加大财政对农村公共文化事业的投入。合理配置公共文化资源,增量部分适当向农村倾斜,促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化。

  第三,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改善供给结构。在政府政策托底,守住文化民生底线的前提下,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充分引导社会力量、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供给领域,缓解政府主导文化供给的压力,满足公众多层次和多样性的公共文化需求。同时,引入第三方竞争机制,改善单一主体供给效率低下状况,提高公共文化产品质量。

  第四,建设区域性公共文化服务平台,提升服务效率。以区域特色文化资源为核心,整合文化资讯、舞台演出、培训讲座、展览、旅游等文化内容,聚合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科技馆、非遗馆等各类公共文化阵地,搭建统一的公共文化云服务平台“文化·宁波”,提供统一推荐、检索、预约等服务,实现各类公共文化场馆资源的集成,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效率。

  第五,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估体系,保障文化权益。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绩效评估应以定量评价为主,定性评价为辅。建立由政府主导、专家评审、居民代表参与的多元化的评估机构,坚持内部评估与外部评价相结合,从不同角度对政府绩效进行全方位评价,保证评估的有效性和公平性。建立定期发布绩效评估报告制度,绩效评估报告必须每年向社会公开发布一次。

  (作者为市社科院文化研究所所长)

  “一人一艺”全民艺术普及工程的有益探索

  甬 文

  

  一、宁波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践探索

  “一人一艺”,是具有宁波特色的全民艺术普及体系的代名词,是宁波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践探索。“一人”是指每个人,全民的意思;“一艺”是一个倡导性的指标。实施“一人一艺”全民艺术普及工程,是宁波落实中办、国办《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的具体体现。

  “一人一艺”全民艺术普及工程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共享的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坚持共建共享、协同推进、创新发展和特色发展的原则,主要围绕“四大主题和两个专项”开展服务。

  四大主题主要是指:一是全民艺术知识普及。会同教育部门、高校和科研机构、文化类社会组织等编印有宁波地方特色的全民艺术普及书籍;建立全民艺术普及书目推荐机制,定期向市民推荐可读性强、艺术水准高的读本;每年采购全民艺术知识普及类图书,满足群众需求;结合市民需求特点,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全民艺术普及讲座。二是全民艺术欣赏普及。以宁波市“天天演”“天然舞台”“市民文化艺术节”等知名文化活动品牌为依托开展演出普及;以全市各级各类公益展览项目为主体,构建贯穿全年、遍布全市、品种多样的全民艺术展览普及;大力引进名团、名家、名作和艺术经典,提升市民的欣赏水平;通过降低票价,吸引更多的观众走进剧场,进行经典展演的普及。三是全民艺术技能普及。联合各类社会培训机构,整合系统内外的师资资源、场地设施资源和网络资源,采取现场教学和远程培训相结合的方法,广泛开展普及性的艺术技能培训,加快实现全体市民“一人一艺”目标;编制“慕课”(指新近涌现出来的一种在线课程开发模式)建设计划,形成涵盖戏曲、音乐、舞蹈、诗歌、小说、书法、绘画、摄影、民间文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艺术门类的大规模的在线课程体系。四是全民艺术活动普及。拓展延伸如“阿拉音乐节”“阿拉非遗汇”等文化活动品牌,扩大宁波城市影响力、知名度,引领城市艺术氛围;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才艺比赛活动,吸引群众参与;鼓励群众自发组织业余团队活动,加大精品文艺团队建设力度,激励更多文艺团队跻身全国一流行列。

  两个专项是指:一是中小学生美育专项。把全民艺术普及作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的一项重要工作,推动全民艺术普及全面进入中小学校,实现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相辅相成、相互促进;通过建立艺术教学大纲、设立资源网络平台、开展对口师资培训、艺术活动帮扶等,确保每个中小学生形成一两项艺术特长和爱好。二是特殊群体艺术普及专项。把全民艺术普及纳入保障残疾人、老年人、贫困家庭的基本文化权益范畴,有针对性地开展全民艺术普及工作,丰富特殊群体的精神文化生活;开展残疾人群扶持、老年人群扶持、贫困家庭扶持等特殊群体艺术普及。

  二、“一人一艺”近期重点抓好四方面工作

  “一人一艺”全民艺术普及工程已列入《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民生实事重点工程项目,将作为宁波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文化强市建设的重要支撑。经过努力,争取到2020年,实现全市艺术普及人口综合参与率达80%以上,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和艺术素养得到明显提升,建成高水平的全国“全民艺术普及”示范区。近期重点要抓好以下四方面工作。

  一是建设数字平台。围绕全民艺术普及,宁波计划构建综合性、一站式、数字化服务平台。平台整合全市各级各类文化艺术培训资源,开通线上报名、预约、订座、考级等功能,深化“菜单式”“订单式”“中央课堂”等服务,提供远程指导、培训、讲座、演出、展览等内容,为全民艺术普及工程提供全面支撑。

  二是组建社会联盟机构。联合辖区范围内30家社会艺术培训机构和企业建立宁波市全民艺术普及社会联盟,以联盟方式广泛深入、持之以恒地推进各项普及工作。对于参与的相关机构,进行等级评定,并给予包括资源支持、资金支持在内的多方支持。对业绩良好、贡献突出的社会联盟机构给予荣誉和物质激励。2017年,联盟机构将扩展到百家。

  三是探索建设“慕课”系统。运用先进技术提高全民艺术普及的运行效能是“一人一艺”全民艺术普及的一个方向。为适应数量庞大的“移动互联网”人口获取、接受文化艺术服务,引入社会力量尝试开发了一些“慕课”服务产品,以期在未来形成大规模的“慕课”系统。

  四是试行数字总分馆。结合全民艺术普及工程的实施,统筹全市公共文化服务数字资源,配套建设上通下达、实时互动、同质共享的“中央网络课堂”,全面应用文化馆总分馆体系信息管理系统,建成具有“互联网+”时代特点的总分馆服务体系。

  (作者单位:市文广新闻出版局)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