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吟诵中华诗词、弘扬传统文化类的活动,受到了越来越多孩子及家长的欢迎。 (徐文杰 张黎升 摄) |
|
徐霞客诗词大道潘天寿诗石。(跃龙诗社供图) |
|
诗社大楼。 |
本报记者 孙吉晶 宁海记者站 蒋 攀 去年岁末,宁海县再添一张金名片:被中华诗词学会授予“中华诗词之乡”称号,成为宁波首个获此殊荣的区县(市)。 自2014年提出创建目标以来,短短三年间,宁海实现从“省诗词之乡”到“中华诗词之乡”的跨越。 诗词文化的绽放,是当地党委政府实施文化强县战略结出的一大果实。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这句话在宁海有更生动的诠释。 历史上有记载的宁海诗人有千余人 宁海文化底蕴深厚且源远流长,涌现了叶梦鼎、胡三省、方孝孺、柔石等一批名人志士,蕴藏着平调耍牙、泥金彩漆、十里红妆婚俗等多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全国唯一的古戏台文化之乡、婚嫁文化之乡。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瑰宝的诗词,在这里也是薪火相传。据不完全统计,从唐代至上世纪50年代初,宁海有名有姓有诗作的就有1000余人。南宋的舒岳祥有着“浙东诗标”之称,7岁能作古文;近代国画大师潘天寿留世的300多首旧体诗独树一帜,文学价值极高。 1980年8月,跃龙诗社在宁海成立。这是继杭州西湖诗社之后全省第二家诗社。 自此,宁海诗词作者队伍不断壮大,诗词创作日益繁荣,诗社为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作出了贡献。宁海县诗词楹联学会副会长应可军历时多年遍查宗谱、考核修订搜集整理古今对联3000余副而成的《宁海楹联集成》,成为宁海传统文化与乡土文明不可多得的宝贵史料;从130多位宁海籍当代诗人创作的3300首(阕)作品中精选而成的《宁海当代诗词选》是宁海当代诗词创作的一次大展阅;《诗咏宁海三百首》以鲜明的主题与可读易记的灵动体裁,汇集了77位诗友吟咏宁海灵山秀水与历史人文的300余首(阕)精品佳作,成为宣传宁海、传承文脉、弘扬诗教的一本生动教材。目前,宁海楹联诗词学会会员已有500余人。其中,中华诗词学会会员23人、省诗词与楹联学会会员31人。 2015年起,宁海把诗词作品纳入县优秀文艺作品评奖机制,加大对民间诗歌创作的支持和扶持力度,一批高质量的诗词作品在各级媒体报刊上不断发表,大大提升了诗社队伍的整体形象。19名会员在国内诗词影响力最大的刊物———《中华诗词》上发表作品36篇。会员个人诗词集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如张晓邦的《蹄痕录》《捕风集》,汪超英的《书香阁诗钞》,胡积飞的《梦飞吟稿》《梦飞诗钞》,应可军的《徐霞客游线沿途景观诗》等,提升了宁海文化底蕴。据统计,会员共出版个人诗集27部。 “现代人比较浮躁,静不下来。而经常读书、写诗,能陶冶情操,丰富自身内涵。”跃龙诗社社长汪超英说,这不仅关系到个人修为,而且有利于社会正能量的形成。 播种“诗心”,从娃娃入手 去年11月18日,“如意杯”宁海县首届诗词大会决赛在县技工学校礼堂举行。 宁海首届诗词大会以央视全民参与的诗词节目《中国诗词大会》为蓝本,参赛对象以中小学生为主,通过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 跃龙诗社相关人员告诉记者,共有200多名学生参加了第一轮笔试,集体报名队伍有30多支。经过笔试和淘汰赛,最终有20名个人和5支队伍进入决赛。决赛现场气氛热烈,观者如潮。 不仅如此,在诗词大会进行期间,宁海全社会产生了“共鸣”,学生、家长“联手作战”,读诗、爱诗蔚然成风,大大出乎主办方的意料。 基于此,跃龙诗社与宁海电视台合作,在每周六黄金时间播出每期半小时的诗词大会比赛录像,这档节目成为市民茶余饭后的热门话题,带动全民重温诗词之美。 在汪超英看来,通过中小学生,带动诗词教育逐步向社会群体扩散,走进千家万户,这才是诗词文化得以繁荣的源泉。 事实上,宁海这几年在娃娃身上倾注了不少精力。县教育局推行经典诵读实施方案,将学校诗教先进单位创建纳入考核,将教师诗词楹联基础知识培训纳入教学培训。 在潘天寿小学,学校校长担任“映日”诗社的社长,把诗、书、画三合一,同时搭建诗教面、点、网的三维课堂,开设每周两次的古典诗和儿童诗兴趣小组课程。为解决教材缺少难题,每个学期,学校还精心编印一册诗词《校本教材》,共计12册。目前,这个读本已成为全县小学的读本。 星海小学打造校园诗词文化,以景取诗,以诗写景,处处赋予诗词教学特色。学校还编印了以诗歌为载体的读本,并持续不断开展诵诗会、诗词名人会、诗词典故趣闻、诗文表演、诗词创作大赛等活动,以诗育德、以诗启智、以诗塑美,以诗促文。 去年,潘天寿小学和星海小学分别被评为中华诗教先进单位和浙江省诗教先进单位。 除了学校,宁海诗词创作队伍向农村、社区、企业、机关拓展。去年,宁海农村商业银行还获得了“中华诗教先进单位”称号,在农村广阔天地,黄墩诗社、前童镇诗词楹联协会、中堡溪诗社、白溪诗社、洋溪诗社、阆风诗社等乡镇诗社相继成立,吸收会员223人。 在互联网时代,诗词的传播手段不断拓展,诗词的“短平快”符合当下快速的阅读节奏。“我们创作体现时代性和群众喜闻乐见的诗作,既刷出了‘存在感’,也讴歌了正能量。”汪超英认为,诗词创作不能无病呻吟,如何更接地气,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出一分力。 为此,在去年的徐霞客开游节上,宁海县联合省诗词与楹联学会举办了一场中华诗词高峰论坛。论坛的主题是,“诗乡文化的营建与传扬”。来自中华诗词学会的领导、专家以及全国知名诗人代表围绕这一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以创建为契机,逐步形成“以诗为乐、以诗育人、以诗善德”的诗词艺术氛围,进一步提升城市文化水平。这是跃龙诗社会员共同的努力目标。如今,行走在宁海的城区、农村、景区,不少游客不时能发现诗词之美。这是诗词为生态助力的写照。 宁海是全市首个国家级生态县,正大力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了把旅游产业植入诗词文化基因,宁海在城区著名的徐霞客大道点缀了以歌颂宁海美景为主题的诗石,配置诗词楹联作品“八和亭”,打造一条更富文化气息、更显宁海魅力的“诗词大道”。而在前童童衍方艺术馆举办的宁海景观诗词作品展,则为古镇增添了诗意古韵,吸引众多游客参观鉴赏。 诗词为如火如荼的新农村建设添彩。岔路镇在湖头村文化礼堂设置了诗词墙,在下畈村树立诗词石碑;宋代著名诗人舒岳祥故里西店岭口村,投资700多万元建设“篆畦苑”,打造诗词长廊、诗墙,打响诗乡文化品牌;双林村、许家山村把诗墙、诗词长廊纳入文化礼堂建设,增加诗词文化内涵;桥头胡街道黄墩诗社多次组织会员赴东吕村杜鹃节采风,美化诗意生活。 汪超英告诉记者,诗词文化博大精深,传承和弘扬诗词文化任重道远。诗社将以“中华诗词之乡”创建为起点,在更大空间、更广领域传递诗意生活理念,着力打造充满诗香词韵的美丽宁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