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版:大聚焦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1月17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发力智能经济 筑梦制造强市

全力打造“中国制造2025”标杆

  宁波均胜普瑞SMT生产车间,工人们忙着备料生产。(丁红 摄)
  全国各地媒体记者正在参观慈星股份的纺织成品。(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易 鹤

通讯员  储昭节

    去年以来,包括中芯国际集成电路、百度大数据、西门子、华为等在内的一批高端制造项目成功落地,海尔、阿里、凤凰网等智能制造创新平台,华中数控、浙大智能机器人产业集团等一批重点项目顺利推进,将为今后一个时期,宁波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带来强劲能量。

  

  目前宁波从事机器人设计、研发、零部件制造与集成、应用服务的企业超过100家,已初步具备减速器、控制器、伺服电机、应用软件、系统集成的研发生产能力,一批“甬字号”智能机器人企业正遍地开花。

  

  “圆珠笔头”火了。近段时间包括中央级媒体在内的国内媒体纷纷报道,宁波贝发集团与合作伙伴太钢集团联合研发生产的圆珠笔笔头质量稳定,性能优异,打破了我国圆珠笔笔头用不锈钢材料长期依赖进口的尴尬局面。这一消息立即被广为转载,无数朋友圈被刷屏。

  几乎在同一时间,慈星股份凭借曾获得74项发明专利的“支持工业互联网全自动电脑针织横机装备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摘得201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贝发集团、慈星股份等为“中国制造2025”贡献“宁波力量”的生动实践,正是宁波勇毅奋进,全面推进“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建设的有力佐证。

  去年6月17日,宁波凭借禀赋优势、突出改革创新,从30个申报城市中脱颖而出,一举成为全国首个“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

  此后半年多,试点示范城市建设一步一个脚印,稳步推进———基本完成顶层设计,建立1+X政策体系,启动建设重点项目平台,专项试点示范风生水起,智能经济御风起舞;全市制造业强化基础能力建设,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提升,由宁波制造到宁波创造、宁波速度到宁波质量、宁波产品到宁波品牌的转变不断加速。

  数据显示,去年前11个月,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累计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7.7%;利润同比大幅增长30%以上;产业结构持续优化。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增速均快于工业平均水平。

  

  顶层设计基本完成

  建设合力加速形成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制造业之于宁波,在三次产业结构中更是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2015年5月,国务院发布《中国制造2025》。随即,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高瞻远瞩,作出了创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的重大科学决策,指明了“宁波制造”的出路和方向。

  历时一年努力,全国首个“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最终花落宁波。去年10月,作为创建工作的三大统领性文件———《“中国制造2025”宁波行动纲要》和《宁波市建设“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实施方案》经市委常委会和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并印发实行,另一个重要文件———关于推进试点示范城市建设的扶持政策意见正在修改完善。

  依照三大统领性文件的具体要求,市经信委联合相关责任部门研究编制了15个三年行动计划。各区县(市)也陆续出台了一批配套文件,其中江北区、余姚市配套文件已发布实施。

  “总体来看,以《中国制造2025》国家文件为引领,《行动纲要》和《实施方案》为指导,各地配套实施文件为支撑的顶层设计已基本形成,今年我们将从规划制定全面转向规划落实。”市经信委主任陈炳荣说。

  目前,金融支持工业“二十条”已经出台实施,三年内实现工业企业贷款在全部贷款中的比重超过30%;总体扶持政策、集成电路专项政策已经完成意见征求,并将于今年全面实施。

  顶层谋划掀起了建设“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的“第一波高潮”,也让宁波支持制造业提质增效的合力变得更加强大。金融、教育、国土、经贸等机构加速与“中国制造2025”对接。10多家金融机构设立制造部,通过改革创新,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创新服务产品、深化金融服务等方式,全力支持宁波建设“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中的重点园区、重点项目及企业发展。宁波职业教育提出为“中国制造2025”潜心造匠。去年全市38所中职学校新增8个专业,涉及智能制造、工业机器人等领域;升级改造100个专业实训设施项目,为传统专业添上智能化与信息化的“双翼”。余姚、慈溪两地相继开展工业用地弹性出让试点。目前成功弹性出让土地5宗,降低成本1834万元,大幅降低了企业初始用地成本。

  科技创新取得实效

  平台建设硕果累累

  推进行业关键共性技术取得突破,通过创新引领和带动新一轮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建设“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的应有之义。

  去年11月,宁波石墨烯创新中心建设方案正式获得市推进“中国制造2025”工作领导小组批复,标志着该创新中心建设即将全面展开。

  宁波石墨烯创新中心由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产业资本等共同注册成立企业法人,通过政产学研用资紧密结合的跨界协同创新方式,开展石墨烯产业前沿技术、共性关键技术研发供给、转移扩散和首次商业化,实现创新链、产业链和投资链的“三链”融合,成为宁波石墨烯产业创新的重要支撑平台。

  据悉,该中心将按照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要求与标准进行建设与运营,力争打造成国内一流的石墨烯创新中心。

  “石墨烯产业是宁波建设‘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重点突破的细分行业之一,石墨烯创新中心是其中首个先行先试的创新平台。”陈炳荣介绍,宁波石墨烯创新中心建设的筹备工作2015年就已启动,目前已形成系统性的建设方案,这也是全国首个石墨烯创新中心建设方案。

  宁波石墨烯产业化应用取得重大突破口。去年12月,中科院宁波材料所承担的“万山号”波浪能海洋发电平台石墨烯基重防腐与防污工程顺利竣工并交付。这是我国石墨烯基海洋重防腐涂料和防污涂料首次在大型海洋多功能平台上工程化应用。

  据了解,甬产石墨烯基重防腐涂料已实现规模量产,目前中科院宁波材料所海洋功能材料团队正在扩充建设年产5000吨石墨烯重防腐涂料生产线。除了海洋,该重防腐涂料还应用于国家电网沿海地区和工业大气污染地区大型输电铁塔、西南地区光伏发电支架、石化装备以及航天装备等领域,迈入大规模示范应用阶段。

  除石墨烯创新中心建设和石墨烯应用提速外,去年,我市企业创新平台打造硕果累累。就在1月10日,鄞州区圣龙集团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正式落成,总投资2.2亿元,包括分布在美国底特律的设计中心、美国萨利松的实验基地,以及位于宁波的4000平方米技术中心主楼和分布泵系统、自动变速器系统、电子电机系统的试验基地,湖州的排气系统试验基地等。今后,圣龙集团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将逐步实现从传统能源动力总成技术到新能源传动技术的延续和拓展,并将全球其他地区开发的成果和应用共享。

  目前,该中心有225名工程师,2021年将增加到450?人。今后5年,企业将投入固定资产超过3亿元,逐步实现从零部件制造商到系统集成服务商的跨越。

  记者了解到,在“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建设的带动下,去年全市新动能培育获得重大进展,全市新增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5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5家。前11个月,规上工业新产品产值同比增长14.9%,高出同期产值增速10.7个百分点;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增长15.9%,高出去年同期12.5个百分点。

  “去年以来,包括中芯国际集成电路、百度大数据、西门子、华为等在内的一批高端制造项目成功落地,海尔、阿里、凤凰网等智能制造创新平台,华中数控、浙大智能机器人产业集团等一批重点项目顺利推进,将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带来强劲能量。”陈炳荣说。

  专项试点蹄疾步稳

  智能经济御风起舞

  建设“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各区市(县)同样如火如荼。

  上周四,江北在各区县(市)中率先吹响落实“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建设的号角。总投资额超过24亿元的工业物联网产业基地、金山新能源、柯力传感工业物联网研究院、华数机器人(华中数控)与信远工业数字化车间等四个区级示范项目成功签约。

  余姚入选“中国制造2025浙江行动”县级试点示范区,成为全省首批、宁波唯一县级试点示范区,成功创建省2017年“两化融合”国家示范区和省2017年信息经济示范区,先后制定《“中国制造2025”余姚行动计划》《余姚市建设“中国制造2025浙江行动”试点示范市实施方案》,试点示范路线图初露端倪。

  慈溪成功入选“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城市(区)”,将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和能力,强化金融对产业的支撑作用,营造产业与金融良性互动、互利共赢的生态环境,促进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

  各区县(市)还纷纷亮出未来一个时期将要攀登的工业“新高度”。余姚提出,到2020年将建成“中国制造2025浙江行动”和宁波“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建设的先行区,全省智能经济发展的示范区;江北提出,到2020年将建成以智能经济为引领的宁波都市工业创新发展样板区。

  在产业层面,《宁波市建设“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实施方案》提出,要发展壮大稀土磁性材料产业、推动家电产业智能化发展、推动服装产业时尚化发展等产业专项试点共54项。记者获悉,目前部分区县(市)已经开始推进智能装备产业试点建设,比如余姚借中国机器人峰会永久落户契机,大力培育机器人产业,打造智能经济示范区。

  企业是建设“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的主体力量,相关部门组织遴选30余家企业申报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培育)企业,目前海天塑机集团依托塑料注射成型机产品、宁波德鹰精密机械有限公司依托缝纫机旋梭产品已成功入选全国首批示范(培育)企业。

  在宁波慈星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平范指着新品展示厅内成功研发的全球首套毛衫自动对目缝合系统介绍,“这套系统能使缝合效率提高300%,节省一半人工,能够做到一根线进去,一件衣服出来。”在纺织业大规模“机器换人”的巨大商机前,慈星股份凭借该款产品获得了新的市场机会。

  在宁波汹涌的转型浪潮中,致力机器人制造的慈星股份并不孤单。大正、摩科、沃特美逊等一批机器人企业正在干着同样一件事———加速研发制造“本地产”工业机器人产品,而智能装备产业正是宁波机器人产业的主攻方向。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宁波从事机器人设计、研发、零部件制造与集成、应用服务的企业超过100家,已初步具备减速器、控制器、伺服电机、应用软件、系统集成的研发生产能力,一批“甬字号”智能机器人企业正遍地开花。

  不只满足于本土领域的“跑马圈地”,通过兼并重组,宁波许多制造企业已将机器人产业布局的触角伸向海外,在国际市场上“攻城拔寨”。

  去年5月,宁波均胜电子以2000万美元并购了美国EVANA工业机器人公司。目前,均胜电子能为汽车零部件、医疗、快消等多个领域提供工业机器人集成和自动化解决方案,并获得博格华纳、苏斯帕、天合等全球知名企业在中国的订单。

  “智能经济是试点示范建设的主攻方向,去年以来,我市大力发展特色智能产业,同时推广应用智能技术、智能装备,着力再造传统动能,让传统产业重新焕发活力。”陈炳荣说。

  今年是“十三五”关键之年,也是“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建设的推进落实之年,当前制造业转型升级正在为我市经济发展注入澎湃新动能,智能经济的种子也正在四明大地生根发芽,累累硕果值得期待。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