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思与行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1月19日 星期四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提升国民素质 厚植大国情怀

  校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墙 (来源:中国文明网)

 王建社  

    中国的发展正在不断打开新的“上升空间”,正在不断给世界带来一个个惊喜,中国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接近于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都更接近于走进世界舞台的中心。当此之时,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大国公民,如何提升国民素质,厚植大国情怀,是当下每一个中国人都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伴随着中国步入世界舞台中心,如何在全球坐标中找准定位,在世界视野里展现自己,已经成为每一个中国人的必答题

  进入21世纪后,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在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下,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对国际政治秩序的主导能力相对下降,而新兴经济体国家的总体实力明显提高。其中,伴随着经济高速增长和综合实力快速提升,如今的中国已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地位,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世界第一大贸易国、世界第一大吸引外资国、世界第二大对外投资国。中国对国际秩序的影响力与日俱增,正在稳步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从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到发起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从积极稳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到成功举办G20杭州峰会积极参与全球治理,越来越多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在全球推进。国际社会普遍认为,中国开始承担更多国际责任,为全球治理变革开拓新空间。中国深度融入世界,世界因中国而精彩。毫无疑问,中国已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国际贸易增长的稳定器、全球对外投资的新动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引领者和重大科技创新的新源泉。

  二、今日中国之“大”,尚不足以支撑起中国人成为“大国公民”,不足以支撑国人的“大国心态”

  当今世界,称中国为“大国”已当之无愧。作为大国公民,中国人应该有大国心态、大国情怀。但是,观诸现实,我们在国民素质、道德礼仪、人文关怀、文明修养、社会诚信、司法公信等方面尚有很大的欠缺。现时期,国民生活中不明是非、不知荣辱、不辨善恶、不分美丑等现象还大量存在,不仅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也阻碍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影响了国家的国际形象。例如,社会上制假售假、虚报冒领、网络诈骗、学术不端、投机取巧、“新官不理旧政”、有法不依等失信现象仍屡禁不止以至司空见惯,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绊脚石”和崛起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软肋”。再者,马拉松长跑,跑“丢”了文明;外出旅游,游“失”了道德;“国庆”升国旗,天安门广场留下5吨垃圾;不排队、闯红灯、随地吐痰、大声喧哗等等,这些不文明陋习屡见不鲜,丢人丢到国外的事也不在少数,严重影响到“中国人”的国际形象。

  社会转型,最根本是人的转型;社会整体现代化,最核心是人的现代化。没有健康的社会风气,没有良好的道德水平和文明素养,底气不足、心智浅薄,即使国家的经济再发展,综合国力也强大不起来,更难以成为真正的“大国”。

  国家的大小和贫富,差别在于国民的心态。研究大国、富国公民的行为时,可以发现大多数国民遵循这样一些规则:把道德作为基本原则、遵守秩序和廉洁诚信、准时、负责、担当、包容、积极向上、遵纪守法、尊重他人的权利、爱岗敬业、勤俭节约。还需要其他规则吗?不需要了。做到这些就足够了。世界上有的国家并非因为缺少自然资源而成为小国,其国小、国弱的原因就在于缺乏遵循这些使社会得以运转的基本准则的精神。一个国家,如果其公民缺失了这些基本准则,那就永远做不成大国。

  三、奋进的中国,不仅要向世界展示物质文明的丰硕成果,更要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

  一个崇尚道德的人,是受人尊敬的人。一个国民道德品格高尚的国家,是强大的、有竞争力的、不可战胜的国家。我们倡导人们讲道德、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绝不仅仅是从个人价值的终极意义而言,更重要的是,它关系到国家的竞争力和民族的未来。经济发展的背后是人们的行为准则,即道德判断,它最终决定了经济发展所能达到的水平。国家强大繁荣的表面是经济,其背后则是人文道德。

  国民道德建设的根本要求,是每个公民都要自觉遵守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只有人人讲道德、守纪律,形成强大的气场,才会有伟大的民族、伟大的国家。如果一个民族没有比感官快乐、金钱和物欲更高尚的品性,那么它就只是一个浑浑噩噩、没有梦想、没有追求、没有奋斗目标的松散体。没有德性的人,是堕落的人;没有德性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只有具备高尚道德品格的国民,才能够创造出最优秀的文化,才能够发展最先进的社会生产力,才能够创造繁荣的经济,并支撑着国家和民族最强大的竞争力。

  物质丰富了,生活富裕了,精神世界要充实,追求要高尚。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形成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社会环境,践行知荣辱、讲品行,才能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学会知荣弃耻、褒荣贬耻、扬荣抑耻,才能明荣辱之分、做当荣之事、拒为辱之行,才能凝聚人心、提升境界、激发活力,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核心价值体系,进而在全社会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德行天下的浓厚氛围。当前,我们要持续深化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力,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

  四、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没有文化的继承、发展、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

  经济发展了,但社会发展还不够成熟,人的综合素质还赶不上趟。时下,社会上各种不文明的现象还比较多,很多人把这些现象归结为当事人的道德缺失、素质低下、修养不够。其实,这不仅仅是个人的道德素质问题,也是社会快速变迁中的“文化滞后”现象。对此,我们必须正视。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和魂。固根守魂,关系一个民族的前途和未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优秀文化是我们民族永不褪色的名片、永不贬值的“硬通货”。让我们的文化软实力硬起来,面对社会深刻变迁中的“文化滞后”现象,我们要直面问题,致力于压缩“文化滞后”的进程,把文化建设这块短板拉长补硬,彰显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使文化和经济的双桨托起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时至今日,令世界倍加关注的,不仅仅是“经济的中国”,更是“文化的中国”。中国理念、中国价值、中国主张的影响力在不断扩大,研究中国文化的人数在不断增多,对中国治国理政理念感兴趣的人越来越多,这是一种对我们有利的风向。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博大精深,是人类历史上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文明。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重新审视,并非出于好奇,而是希望在中国文化中找寻“新的路径”,找寻中国人、中国经济的源头和底气。例如,人与自然的关系、发展的终极目标、全球治理中的利义观等等。从“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到“天人合一”的价值观念,到“以人为本”“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发展思想,再到“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的义利之辨和“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经世方略,中国的传统、中国的实践给出了一种不同于西方的价值标准。因此,中国人应该挺直腰板,既要感到自豪和自信,又要认识到承担新角色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既有所作为,又量力而行。

  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下,如何写好新剧本、当好新角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全新课题。然而,时下有些人对中国文化并不那么自尊、那么自信,他们盲目“以洋为尊”“以洋为美”,言必称希腊,热衷于“去思想化”“去中国化”,传播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他们数典忘祖、抛弃传统、丢掉根本,这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针对这种错误思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中国梦里包含着文化梦。我们说打造文化“软实力”,软实力其实不软,它蕴含着巨大力量。

  文化道德是一种高尚的品质,具有极强的渗透性、持久性,它是无形的、轻柔的,可以说是无时不存、无处不在。然而它又是有效的,可以说是润物无声、包容一切。它深深根植于每个人的意识里,表现在每个人的行为体验和日常道德之中,这就是一种力量。毛泽东同志说过,我们中华民族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的确,我们现在国力强了,经济科技发达了,我们还会更加强大。但是我们还希望,我们的国民不仅仅能走出国门,买得起高级奢侈品,更要有诚信的品质、良好的举止、文明的素养,有足以与中国文化相匹配的气质。如果能有这样的文化自信和文明程度,中国人就更受世人的尊敬了。

  五、保持自信自强奋斗精神、保持平和心态、营造改革开放强大气场,铸造作为大国国民应有的胸襟和情怀

  随着我国的总体实力不断增强,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国以后,国人的心态自然发生了变化,国人的期待自然也更丰富多彩起来。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调适好心态,以何种姿态进行国际交往?

  第一,要保持自信自强奋斗精神。缺乏自信,是半殖民半封建的旧中国给中华民族留下的精神创伤。没有自信、自强的担当精神,一个民族就没有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一个国家就没有统一的意志和共同的行动。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从中国共产党诞生之日起,经过近百年的奋斗和探索,我们坚定走自己的发展道路,国家终于一步步强大起来。由此可见,只有保持自尊自信,才能后发崛起;只有保持自立自强,才能实现国富民强。自强是一个人活出尊严、活出人生价值的必备品质,更是民族复兴、国家崛起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

  第二,要保持平和心态。和平崛起需要平和心态。平和心态是一种冷静、低调、不事张扬、不惹事也不怕事的心态,它包含着沉着、淡定和大气。无论一个国家还是一个民族,在崛起进程中,心态越平和,越能展示自信,赢得尊重。同时,也越有利于彼此之间的和谐相处。

  大国应有大国情怀、大国思维,那种“我有钱我就是老大”“天下唯我独尊”的霸道思维或“土豪思维”应当坚决摒弃。大国思维是一种合作思维、双赢思维,敢于承担义务,善于担当责任,它不是盛气凌人、恃强欺弱,威胁别人的生存空间,而是善于跟他人共存、共享和联合发展。“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作为大国的国民,应当有这样一种胸襟和情怀。

  第三,营造改革开放强大气场。中国的发展强大,综合国力的提升,得益于改革开放。从战略角度讲,文明的战略是与时俱进的战略。坚定不移地实施改革开放的发展战略,一个国家才会具备走向真正大国的强大动力。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改革呈现出高歌猛进的态势,主要领域“四梁八柱”性改革基本出台,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的突破正在有序推进。当前,改革已进入深水区,要完成的改革很多是利益关联度高、牵涉面广的重大改革,也就是要啃“硬骨头”和动“奶酪”的改革,推进起来难度不小。但是,我们必须充分发挥改革的牵引作用,必须坚定不移推进改革,营造改革开放强大气场。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