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晓燕 明天是农历腊月廿三,俗称过小年,又叫祭灶节。旧时,家家户户都要在这天晚上,用饴糖、芝麻、糯米粉等做的祭灶果,祭祀灶王爷(灶君、灶神)。小孩们早就盼着祭灶节快快到来,因为祭完灶,送灶君菩萨上天(其实就是将供奉的灶君画像焚化)之后,就可以瓜分又香又甜的祭灶果啦!所以在好几天之前,大人们就爱用这样一句宁波老话来哄小孩:“乖乖个,明朝拨侬吃祭灶果!” 大家知道,灶君菩萨是玉皇大帝派到人间来的监察员。因为灶君最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不顾烟熏火燎,日日夜夜端坐在灶间的灶头上,对这户人家的善恶是非,看得清清楚楚,听得明明白白。玉帝让他每年腊月廿三,上天述职汇报,根据这家人上一年的表现,来决定新的一年里对他们的赏罚奖惩、凶吉祸福。为了让灶王爷在玉帝面前多说好话,保全家老小平安无事,在他上天之前,大家争着请他老人家吃又香又甜的祭灶果,这样,灶王爷的嘴巴就甜了。 正因为如此,供在灶头神龛里的灶王爷画像两侧,一向都有这样一副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这是人们对灶王爷的期盼,也可以说是灶王爷的任务。用蜜甜的东西塞灶王爷嘴巴,并撰写这样的对联,虽有求其报喜不报忧之嫌,但毕竟显示出一种敬畏之心,晓得做坏事见不得人,更见不得神;同时也寄托着人们对平安吉祥的美好愿望,所以还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这副对联世代相传,已有千百年历史,没想到如今摇身一变,成了“上天言平安,下界保发财”。改动后联语的平仄错误且不说,“专业”最不对口的就是“发财”两字;不过,改的人想强调的显然也正是此两字。这不,灶王爷也不像灶王爷,居然戴着财神的乌纱,穿着财神的红袍,双手展示着“恭喜发财”的条幅,身前一男一女两个娃娃扛着一个硕大无比的金元宝。不信您到超市去看一下,许多应节上市的祭灶果包装袋上,就这样印着。什么意思啊?灶王爷想改行?也想当财神爷? 人们想发财,这无可厚非,只要合理合法,取之有道;宪法规定公民信仰自由,祭灶拜菩萨也是可以的;按照传统民俗,吃吃祭灶果,更没有问题。问题在于:难道我们的头脑里只知道发财,眼睛里只看到元宝,心目中只尊崇财神? 哎呀呀,财神爷实在是太忙了!再过几天,就更要忙得不可开交咧!忙什么呢?被人们拉着发压岁钱呗!岂不闻“财神进门,发财有份”!“恭喜发财,红包拿来”!如今的压岁钱行情年年看涨,一二千元很平常,三五千元勿稀奇,据说还有上万的呢。这就不免过分了,既增加了多数人的经济负担(毕竟土豪是少数),也违背了压岁钱“压岁”的本意。 压岁钱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传说古时有个名叫“祟”的小妖,专在除夕晚上出来祸害熟睡的孩子。有父母无意中将8枚铜钱用红纸包起来,压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结果半夜里铜钱闪光,吓退了前来“作祟”的“祟”。众人得悉后纷纷仿效,从此后就有了发压岁钱的习俗。压岁压岁,即“压祟”谐音,寓意驱凶避邪,希望孩子平安健康度过新的一年。这本是长辈对下一代的祝福和关爱,其价值决不是以金钱的数量可以衡量。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传统节日源远流长,丰富多彩。毫无疑问,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观念的更新和物质条件的改善,过节方式不可能一成不变。但这种变化,应该是健康的、进步的,而不是相反。拿过年来说,我们没有必要让灶王爷改行,也没有必要攀比压岁钱的多少;我们需要的,是阖家相聚共庆团圆,高举酒杯喜迎新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