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宁波新闻·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1月19日 星期四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门外汉”到“领头雁”

  周英芳正在检修机器。(董小芳 摄)

  本报记者 董小芳

  通讯员  郁诗怡

  

  人物名片:

  周英芳,男,1970年出生,奉化市恒正金属材料制造厂设备组长,由宁波市总工会等三家单位评选出的首批港城工匠之一。近10年来,先后与同事共同完成技术创新26项,获得4项国家发明专利,为企业节省了大量资金。曾获宁波市“五一劳动奖章”、宁波市“首席工人”等荣誉。

  

  从给羊毛衫染色到电气维修,这样“八竿子打不着”的转变,放在任何人身上都是个难以跨越的门槛。可偏偏周英芳不认这个理。

  2000年,因企业改制,周英芳从一家纺织厂下岗后,进入恒正金属材料制造厂从事电气维修工作。虽然之前零星跟别人学过电工,但面对一台台复杂的机器设备,周英芳还是有点“懵”。

  “不会?学!”周英芳不允许自己打退堂鼓。

  每次设备坏了,老板从外面请来专业人员维修时,周英芳就待在旁边,一边看一边学一边琢磨,后来厂里线路再出故障,周英芳自己基本就能搞定。

  “小修小打”并不能令周英芳满足,他知道唯有专业才能创造更大的价值。于是,他四处托人打听,得知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有相关课程,便利用下班时间,晚上从奉化赶到宁波老城区上课,将近一年的时间里,每周3—4次,周英芳风雨无阻。随后,他又在万里学院报名学习机电一体化课程。

  就这样,周英芳一边学习,一边坚持钻研创新。

  他注意到几吨重的不锈钢钢带从一个车间送到另一个车间加工,需购置几十万元一台的铲车,不但成本高还不环保。于是他放弃休息时间,苦心钻研一年,在2010年成功设计制造了电瓶轨道车。“原来一台铲车一次只能运输3吨重的钢带,有了电瓶轨道车后运输钢带的载重量提高到了6吨。”周英芳介绍,随后他在第一代电瓶轨道车的基础上改良制造出了第二代,最大承载能力达到11吨,且一台电瓶轨道车的造价仅为2万元,在提高效率的同时,大大节约了成本。

  钢卷打包是金属材料制造企业常见的一个环节。看到工人劳动强度大且事故多发,周英芳在没有任何经验可借鉴的情况下,钻研一年多,设计制造出了一台不锈钢带卷打包机,不但包装更结实牢固,而且一台机器可以顶3个人的工作量。

  2014年至2015年,周英芳又成功设计制造了不锈钢分条机和生物质燃料光亮炉,不仅提高了设备的自动化程度,还提高了不锈钢产品的质量和机械使用寿命。其中分条机无能耗收卷装置和生物质燃料光亮炉还获得了国家专利。

  从“门外汉”到维修电工高级技师、机械助理工程师,让周英芳骄傲的不仅仅是多项的技术创新和国家发明专利,更是降本增效、电气技术管理零事故的实践成效。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