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1月19日 星期四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让更多孩子从“有园上”到“上好园”

  俞 洲

  

  据《宁波日报》报道,目前我市基本构建起覆盖城乡、公益普惠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学前教育发展从“有园上”迈向“上好园”。至2016年底,全市有1285所幼儿园吸纳了28.2万名儿童,等级幼儿园达1145所,等级幼儿园招生覆盖率在95%以上。

  我们常说,“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尽管这种观点在教育界充满争议,但至少凸显出学前教育的重要性。我市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发展策略,扩大普惠性教育资源,加大财政投入保障,在弥补学前教育“短板”上下功夫,实现从“有园上”迈向“上好园”的可喜一跃,无疑值得肯定。但也应看到,在许多地方学前教育优质资源供需矛盾尚未根本解决,城乡之间、公办民办之间发展差异明显,幼教队伍素质和保教质量有待提升。如何直面和破解发展难题,让更多的孩子从“有园上”到“上好园”,还大有文章可做。

  从“有园上”到“上好园”,不仅关乎教育品质,更关乎教育公平。学前教育将为儿童一生发展奠定基础,其重要性已渐成社会共识,人们对子女享受优质学前教育和公平均衡教育的渴望也越来越迫切。这几年得益于强有力的学前教育财政保障,宁波市96%的乡镇建有公办幼儿园,但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相对落后、城区优质公办幼儿园“一位难求”现象依然存在。如果不着力扭转这种趋势,势必固化代际不公,拉大教育鸿沟。

  因此,政府应切实履行公共服务均等化职责,确保为每个幼儿提供一个相对公平的竞争起点。既要继续加大对学前教育的财政投入和经费保障,还应做好教育均衡化的推进和延伸工作,对包括园所规划、经费投入、设施保障、师资安排等公共服务资源做到均衡配置。一方面,加快补齐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短板,继续加大教育资源向农村和偏远山区的扶持力度,做到雪中送炭;另一方面,在财政投入尚难大幅提升、资源分配依然“僧多粥少”的背景下,有必要改变过去一些地方出于形象和政绩考虑,热衷于给优质园、示范园锦上添花的做法,使更多的薄弱幼儿园获得教育经费和教育资源的支持,不断缩小园际差距。

  “上好园”的标准不应只是漂亮的园舍、普惠的收费,更需要关注的是相关园所的保教质量。令人遗憾的是,不少幼儿园在教育理念上出现偏差,刻意迎合家长望子成龙的想法,在保教活动中重智轻德,忽视幼儿良好行为习惯、情感态度及各种能力的培养,大量开设语、数、英课程和名目繁多的兴趣班、特长班,把提升办园质量异化为急功近利的智力训练和拔苗助长的强化灌输,导致学前教育“小学化”现象愈演愈烈。这种以“教学”代替“保教”,以“知识积累和行为规矩”代替身心协调发展的做法,不仅剥夺了学前幼儿的游戏权利,违背他们的认知水平和发展规律,而且对其身心健康发展造成危害。

  有鉴于此,教育行政部门应正本清源,强化监管,采取切实措施,引导幼儿园贯彻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要求,促进学前儿童身心和谐发展,以游戏为基本形式开展丰富多样、富有创意的学前教育活动,实施快乐启蒙教育,有效抑制学前教育“小学化”现象,全面提升保教质量。

  从“有园上”到“上好园”,离不开幼师队伍专业素养的全面提升。当前,宁波市幼儿专任教师的持证率已达95%,较5年前提升26%。但如果对数据进行客观分析的话,就会发现,幼师持证比率的提升相当部分依赖于对当时已在岗的未持证教师进行的短期集中培训和速成化考证,这为幼师专业素养的提升留下先天不足的隐患。而且,无论是资质考评和岗位招录,还是日常监管和绩效评价,对幼师师德的考核基本停留在纸面上,缺乏明确的指标考量和心理测评。正因为入口把关不严,出口处置过宽,使个别缺乏爱心、有悖师德者混迹其中,导致幼师“虐童”事件时有发生。要弥补这一短板,除了改善幼师待遇,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亟待建立严格的幼儿教师准入制度。同时,应加大幼儿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力度,着力提升以师德为核心的幼师专业素养,为更多孩子营造充满爱心的成长空间。

  让更多的孩子从“有园上”到“上好园”,需要政府、教育部门和机构、家长、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密切配合。可以这样说,它只有进行时,永远在路上。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