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规划建设中的象山道人山牧场效果图。(市畜牧兽医局 供图) |
|
离岸养鸭保护水资源。(市畜牧兽医局 供图) |
|
位于江北慈城的一处藕田消纳地。(孙吉晶 摄) |
|
规模化养殖的慈溪新浦益大养鸡场。(市畜牧兽医局 供图) |
|
金雅男 制图 |
本报记者 孙吉晶 通讯员 余燕玲 补短板:“低小散乱差”养殖场被关停 宁海西店素有“中国蛋鸭之乡”之称,全镇有畜禽养殖场356家,除了鸭子,还有猪、鹅等,养殖数量占宁海县三分之一以上。曾几何时,发展畜禽养殖是当地农民谋生致富的主要渠道。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西店镇畜禽养殖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仅该镇塘下村的溪坑沿岸,就分布着50多家养殖场。尤其是到了夏天,养殖场周边臭气弥漫,附近村民连窗户都不敢开。 2014年10月,随着西店畜禽养殖污染布局规划的调整,一场养殖污染治理攻坚战由此打响。不具备污染治理条件的养殖户有的转产,有的转业,重新谋求出路。 “蛋鸭之乡”的华丽转身,是我市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整治畜禽养殖污染的一个缩影。 长期以来,污染整治难达标,污水排放不规范,把畜禽养殖场一次次地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面对不断提高的环保呼声,一大批处于禁养区范围和不能达标排放的“低小散乱差”养殖场首当其冲,被勒令关停。市农业局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全市累计关停、搬迁养殖场户4625家,2600家养殖场户完成治理、改造,落实生态消纳地92万亩,投入资金7.7亿元,调减生猪存栏近50万头。我市还健全监管体系,基本建成以“一场一人”为核心的县、镇(乡)、村三级畜禽养殖污染网格化防控巡查网络;奉化、余姚、慈溪、宁海4个生猪重点区县(市)构建了线上智能化防控网络平台。 市畜牧兽医局负责人表示,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角度来说,我市畜牧业面临着去产能、补短板的迫切任务。去产能,主要是指淘汰低小散差落后产能。而最明显的“短板”,就是畜禽养殖污染,这“短板”非补不可。 经过三年努力,全市养殖场环境脏乱差的面貌有了很大改观。目前全市年生猪出栏50头和500头以上规模化程度分别达到98.85%和79.14%,蛋禽存栏2000只以上和肉禽年出栏10000只以上规模化程度分别达到91.24%和70.22%,居全国前列。 畜禽养殖涉及千家万户,污染治理不能一拆了之。为此,按照“谁拆迁谁补偿”原则,对于实施关闭或者异地搬迁的养猪场,全市各地政府部门依法给予一定的补偿。在象山,未到饲养周期确需关闭养殖场的,肉猪、仔猪每头给予200元至1500元的补偿;对于养猪场则视简易棚舍、钢棚结构、砖瓦结构等类别,给予每平方米30元至200元的补偿。另外,沼气池和设备等都有相应的补偿。 除了出台明确的补偿政策外,各地还推出温馨举措,如提供转产指导、免费再就业培训等,确保拆迁或搬迁工作顺利进行。 保供给:治污、吃肉成为“两难” 关停养殖场,得到的是“以量换质”的结果。不可否认,我市畜禽养殖总量在短期内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统计表明,去年全市肉类总产量、禽蛋产量与上年同期相比,分别下降12.1%,28.7%,且降幅在进一步拉大。生猪存栏61.43万头,其中能繁母猪存栏5.98万头,同比分别下降31.1%和22.5%。生猪出栏120.7万头,同比下降13.8%;家禽出栏1143.76万只,同比下降8.0%。 按照地产应急储备能满足一个月的消费需求计算,我市生猪年存栏至少需要90万头。去年11月底,我市生猪存栏跌至60万头。目前宁波肉类自给率为34.9%,已跌破40%的最低自给率红线。 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市民对肉蛋奶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畜牧业已成为“菜篮子”工程的主体。据测算,我市人均动物蛋白日摄取量约37克,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更为重要的是,消费结构还在升级,不仅要吃饱,还要吃好、吃得放心。 从土壤治理角度来看,当前耕地过度使用化肥,导致土壤贫瘠、板结现象较为严重。而畜牧业作为现代生态循环农业产业链条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在实现农业秸秆等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化肥减量和土壤地力提升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发展畜牧业,增加有机肥施用比重,不仅能促进土壤改良,也可以减少土壤板结。 正因如此,当前,我市既要坚决治理畜禽养殖带来的污染,又要让畜牧业保持一定的生产能力,治污、吃肉如何兼得?这是摆在管理部门面前一道必须破解的难题。 “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不仅减少了小、散养殖场数量,更是倒逼畜禽养殖业转型升级的契机。”市畜牧兽医局负责人表示,成熟的畜禽养殖业,一定要将养殖与环保两者有机结合,走可持续生态循环之路。 根据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现代农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立足于畜牧产业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区域条件,我市将以限养区内经过整治达到生态环保要求的规模畜禽场为点、以非限养区内“相对集中、分散养殖”的规模畜牧场生产带为面,点面结合,规划形成布局合理、相对稳定、种养结合、生态循环的全市畜牧产业整体布局。 今后,在进一步落实“五水共治”任务,确保完成关停养殖场任务的基础上,我市畜牧业发展区域重点向三个方向延伸:继续对现有非禁养区内的规模畜牧养殖场改造升级,提高生产效率;在象山、宁海、余姚、慈溪等地,充分利用沿海新围垦滩涂及未利用土地,按照“高标准、现代化”的建设要求,建设总面积在万亩以上的绿色养殖园区;出台配套政策法规,在现代农业园区配套发展种养紧密结合、适度规模的“家庭农场”式畜牧场。种植大户或专业合作组织,可按照每150亩良田配套占地2-3亩、存栏生猪500头的标准,建设规模养殖场(小区)。 优结构:破解“养什么”“谁来养”难题 结构不合理是我市畜牧业亟待破解的难题。对此,业内人士表示,结构没有合理优化,规模、质量、效益就上不去,污染问题就不可能彻底解决,发展现代畜牧业就是一句空话。当前,除了明确划定养殖区域外,还要在优化产品和主体结构上下功夫。 优化品种,养什么?各地要充分发挥优质特色品种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稳定生猪生产,适当增加牛、羊等草食动物养殖,利用本地的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岔路黑猪、北沙牛等特色产业,加快发展浙东白鹅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要充分依托和发挥好畜禽育种平台作用,加快培育一批“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畜禽种业企业,支持引进国内外良种和先进技术,提高畜禽供种能力和服务水平,让畜禽种业成为畜牧业转型升级的驱动力。 当前,在畜牧业结构性过剩、市场竞争加剧的大背景下,能够推动资源有效整合、形成市场主导力量的,往往是具有雄厚实力、独特优势及成熟商业运作能力的龙头骨干企业。如杭州湾旺圣鹅产品有限公司,借助“互联网+”营销模式,年销售额500余万元,旺圣公司“法式鹅肥肝网销开拓计划”,获得了第二届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现代农业组)全国赛的金奖。 实践证明,千家万户、兼营兼业、分散养殖的发展模式是没有市场竞争力的。现代畜牧业的发展,必须依靠规模化牧场、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要坚持“开放”理念,支持新型主体紧扣市场需求,把先进技术、先进装备、先进管理引进来,充分利用“互联网+”等手段,促进畜牧业的提质增效。 “养什么都可以,但绝不能污染环境。”市农业局有关负责人指出,要增强产业绿色发展能力,按照“景观式”“花园式”要求和“绿化、洁化、美化”标准,打造一批美丽生态牧场。在农业“两区”“一区一镇”中,按照种植面积配套建设适度规模的畜禽养殖场,切实提升畜牧业绿色发展能力,增强畜牧业发展后劲。慈溪、余姚、奉化、宁海、象山等畜牧业主产区要积极争创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 据了解,到去年,我市已有绿兴等24家畜禽养殖场通过省级美丽生态牧场验收。慈溪市被列入全省首批整县制推进美丽生态畜牧业试点县。 守住生态底线, 打造畜牧业全产业链 近年来,我国肉蛋奶的消费需求不断增长。与此同时,畜牧业的发展方式仍比较粗放,在农业中的占比也不高。专家认为,畜牧业要实现现代化,首先要实现规范化,鼓励企业向养殖、种植、加工纵深发展,打造畜牧行业全产业链。 众所周知,畜产品从生产到上市,涉及种植、养殖、加工、销售等多个环节,还有饲料、兽药等支撑行业,产业链条较长。因此,建设现代畜牧业,要在前伸后延、流通加工、社会化服务等方面综合发力。 长期以来,养殖过载、规模偏小、污染环境等问题,制约着传统畜牧业的发展。2014年,省政府作出了加快推进畜牧业区域布局战略性调整的部署,要求各地抓住“三改一拆”和“双清”行动的良好机遇,依法限期拆除影响环境的“低小散乱”养殖场,保留并生态化改造非禁养区规模养殖场。 经过三年努力,我市养殖场环境脏乱差的面貌有了很大改观,畜牧养殖业规模化程度已位居全国前列。事实证明,在生态优先的前提下,加快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打造畜牧业全产业链,是保障畜产品安全供给、满足城乡居民消费需求、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有效途径。(王芳) 占农业产值比重约为15% 我市畜牧业大有潜力可挖 畜牧业占农业的比重,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指标。发达国家畜牧业占农业的比重普遍在50%以上,如美国达60%,英国达70%,丹麦等北欧国家更是高达80%,即便国土空间有限的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也在1/3以上。目前,我市畜牧业占农业产值比重约为15%,大有潜力可挖。此外,畜牧业作为产业融合的纽带,产业链条长,关联度大。从种植业,饲料、兽药生产加工到养殖、产品加工,再到农旅结合、休闲观光,可辐射10多个相关行业。只要守好生态保护这条底线,就能培育一条全产业链条。 (孙吉晶) 种业驱动兴产业 近年来,畜禽种业成为我市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强大创新驱动。全市现有种畜禽场61家,其中种猪场6家,种禽场41家,种兔场12家,种牛场、种蜂场各1家。良种覆盖面在95%以上。通过积极开展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北沙牛、浙东白鹅、岔路黑猪、余姚番鸭等被列入省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其中浙东白鹅2014年被列入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种名录。通过新品种培育和开发,到2016年底,我市已建设振宁黄鸡、奥纪野鸭等畜禽育种平台6个,县级以上财政累计投入7000余万元。自主培育的“振宁黄鸡”和“浙系长毛兔”分别成为我省第一个国家级家禽和家畜新品种。 更为重要的是,通过种业发展,一批有本地特色、优质且契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被开发利用,振宁土鸡、浙东白鹅、余姚番鸭、甬系獭兔、岔路黑猪等,着力打造优质特色畜禽产业,做强、做精、做优特色产业。(孙吉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