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6版:文体新闻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1月23日 星期一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著名文化学者、红学家冯其庸去世

他是《文学港》杂志顾问,曾来本报讲学

  图片来源于东方网

  本报讯(记者陈青 朱军备)著名文化学者、红学家冯其庸先生昨日在京去世。

  冯其庸,名迟,字其庸,号宽堂,1924年2月生于江苏无锡县前洲镇。历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红学会会长、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北京市文联理事、《红楼梦学刊》主编等职。以研究《红楼梦》著名于世。著有《曹雪芹家世新考》《论庚辰本》《梦边集》《漱石集》《秋风集》等专著二十余种,并主编《红楼梦》新校注本和《红楼梦大辞典》《中华艺术百科大辞典》等书。

  红学大家、文史大家和“金庸迷”

  据《北京日报》等消息,冯其庸50年前手抄的《瓜饭楼抄庚辰本石头记》2017年1月19日由青岛出版社出版。位于北京京郊张家湾的“瓜饭楼”是冯其庸的寓所。他曾表示:“我对这部抄本《红楼梦》真爱到如同自己的生命一样。”《石头记》清代抄本有庚辰本、甲戌本、己卯本等十几种,庚辰本年代较早,文字也最为完整,保留了曹雪芹《红楼梦》原著及脂砚斋批语两千多条,版本价值最高,极为珍贵。冯其庸曾说,“文革”中,因担心这个珍贵抄本将会灰飞烟灭,红学研究之脉有断绝之虞,因此他决定冒险照原样再抄一部。此后,他设法托好友秘密借到一套庚辰本《石头记》,每天深夜家人入睡后,即开始严格按照原著的格式逐字抄写。他从1967年12月开始抄写,到1968年6月抄毕,全书整整抄了七个月。冯其庸有深厚的小楷功底,这部《石头记》抄本前面部分有明显的晋唐书风,后来转为他较为熟练的文徵明小楷风格,再后来则变为书写较为快速流畅的行书小楷。

  冯其庸还擅于书法和绘画,书法宗二王,画宗青藤白石。所作书画为国内外所推重,被誉为真正的文人画。他研究中国文化史,在古代文学史、戏曲史、艺术史等方面颇有成就。冯其庸也是不折不扣的金庸迷,“我是金庸小说的热心读者,十多年来,我读金庸小说尽管重复了三四遍,但至今仍如初读时的热忱。我一边研究《石头记》,一边却酷爱金庸的武侠小说,我曾戏称这叫做‘金石姻缘’。”

  先生和宁波颇有渊源

  宁波日报报业集团原党委书记、社长任和君是冯其庸先生的学生,听到先生去世的消息感到非常痛心。他说,冯其庸先生是《文学港》杂志顾问,1997年曾来宁波日报社讲学,“宁波新闻文化展览中心”的牌匾也是他所题写。市作协主席、《文学港》主编荣荣也痛惜先生去世:“冯先生非常关心宁波的文学事业,我们听过他讲学,一位有学问的大家。”

  从1986年到1996年,冯其庸先生曾五次到新疆,著有考证丝绸之路的大型摄影图册《瀚海劫尘》等。为什么高龄之年还要西行?1997年5月29日上午,他在宁波日报社的学术讲座中回答了这个疑问。他奔向大西部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他认为国家要富强、民族要振兴,经济上的复兴必须开发大西部。中国学者要关心西部,为国家做些历史、文化的调查。另一原因是,他从小就对西部那块土地心驰神往。边塞诗人描述的西域风光使他大为惊异;《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记叙的玄奘追求佛典精义而万死不辞的勇气,更震撼了他的心魂。

  冯其庸先生对后辈也非常关爱和体谅,当年为帮助本报一位记者写稿,特地将他的一份手稿复印件和读金庸文章的书籍复印件等相送,这份手稿是“既是武侠的更是文学的———《书剑恩仇录》评点后记”,写在文化艺术出版社的大稿纸上,字体工整、清秀,落款日期是“1997年4月4日夜十二时于京华瓜饭楼”。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