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火的弘杨村四合院。 (孙吉晶 摄) |
|
“我在中村迎新年”的猜灯谜活动吸引了很多小朋友。(何峰 摄) |
|
市民在中村迎新年。(吴大庆 摄) |
|
影视城里的豆腐坊。(徐能 黄程 摄) |
鹿亭中村 本报记者 何峰 通讯员 罗剑钦 上周六,在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余姚鹿亭乡中村,冬天的暖阳洒在晓鹿溪的两岸,家家户户贴着春联,处处张灯结彩,精彩的舞狮表演赢得阵阵掌声,小朋友欢快的笑声回荡在小巷廊桥。“我在中村迎新年”正在这里举行,40户家庭参加了健康长寿拜大年、吉祥如意送春联、兴旺发达抱金团、团圆和美米馒头、猜灯谜和五谷丰登迎鸡年等活动,赏民俗品年味迎新春,感受古村淳朴热闹喜庆的过年气氛。 熙熙攘攘的人流中,制作米馒头、金团和青团当仁不让成了人气最高的活动。好客的村民把石臼、灶台、蒸笼等传统工具搬到四合院里,为游客呈现了传统糕点的制作工艺。做金团的台子总是被围得水泄不通,最里圈的小朋友眼巴巴地等着金团从模子里“跳”出来,而父母们则在外围高举着手机等待着团子裹上松花粉的精彩一瞬。金团,形圆似月,色黄似金,正面印有“福禄寿”等字,寓意吉祥、团圆,在余姚有着“兴旺发达抱金团”的说法,是春节期间常见的美食。“快来做,爸爸小时候过年都要做金团。”一位父亲对女儿说,“那时候习以为常的事,如今已是奢侈品,我也二十几年没做了,今天机会难得,我们合作一把。”揉面团、放馅料、压成型、滚松花,父女俩挽起袖子齐上阵。 “在市区也能买到这些点心,但今天亲眼看到了制作的过程,吃在嘴里就有了特别的味道,是年的味道,乡村的味道,喜庆的味道。”前来参加活动的应小姐说。在院里的另一侧,村民正在石臼里捣青团粉。大叔抡锤,大婶揉面,默契的配合让小朋友佩服不已,引得他们跃跃欲试。不一会儿,一屉热气腾腾的青团出笼了,散发着阵阵糯米香味,令人垂涎欲滴,引来一阵欢呼。 最兴奋的是小朋友,既尝到了美食又增长了见识,初一女生李嘉仪说,“家乡的美食包含着很多知识,寄托着美好的祝福。米馒头寓意家庭蒸蒸日上、美美满满,而每个米馒头上点个红印,寓意生活红红火火。” 大红灯笼高高挂在屋檐,烘托了古村过年的那份喜庆;大红围巾在胸前飞舞,增添了游客的喜悦。活动的六个点分布在角角落落,游客穿梭在村里,古韵中村迎来了难得的热闹。 旧年辞别迎新岁,时序车轮总向前。余姚知名书法家现场写的对联,成了活动中的“抢手货”。“在家门口贴上春联和福字,意味着春节正式拉开序幕。我们家保留着春节贴春联的习惯,今天从中村带去的春联,有特别的祝福。”一位游客接过春联,喜滋滋地说。 “茎儿许多根,果子泥里存。没花也没叶,没枝叶没根。”在猜灯谜的院子里,一个小朋友挠着脑袋,显然被难住了。他爸爸走过来,“是荸荠,赶紧把它摘下来,交给叔叔阿姨盖个章。”“荸荠是我们小时候过年必备的食物,可以凉拌吃,也可以炒肉片,有时候就直接洗洗放盘子里招待客人。现在的孩子,知道荸荠的已经不多了。”这位父亲感慨地说。 火红的土灶膛,斑驳的石板路,冒着热气的大蒸笼,不管认识不认识见面都说过年好,这是很多人记忆中的乡村过年风情画。“今天我遇见熟悉的场景,勾起浓浓的岁末乡愁。”余姚市民张先生说。 除了中奖的40户幸运家庭,浓郁的年俗文化,丰富的年俗活动,也吸引了不少游客来中村感受年味。鹿亭乡党委书记陈晓珍告诉笔者,美丽乡村共建共享,现在的中村既是农民幸福新家园,也是市民休闲后花园。这次活动邀请市民参加,就是想让大家看看中村的变化,体验古村的年味,和中村人一起感受幸福生活。接下来,鹿亭将进一步发展生态经济,让更多的人了解鹿亭、走进鹿亭、喜欢鹿亭。 中村有着青山、秀水、古庙、古桥、古民居,展现了独具特色的浙东乡土古村落风貌。现存民居建筑多为块石垒砌,村庄内部保持了传统街巷肌理,整体格局完整,布局独具特色。村内有省级文保单位白云桥和余姚市级文保单位仙圣庙戏台,是浙东地区清中晚期古村落的典型代表,被列入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黄坛弘杨村 本报记者 孙吉晶 王博 通讯员 吴丹丹 1月21日是农历腊月二十四,南方传统小年。这一天,在素有宁海氧吧之称的黄坛镇弘杨村,游客与当地村民一起,欢欢乐乐过小年。 原汁原味的乡村佳肴,谢年典礼仪式、篝火晚会以及捣麻糍、包粽子、打糖、烤土豆、磨豆浆等农村年俗系列体验活动,为偏僻的山村带来了浓浓年味。 刚踏进村口,只见村文化礼堂前方挂起一排排红色灯笼,将山间的小村落点缀得红红火火。村里正在举行谢年典礼,村民杀牛宰羊备年货,有的村民拿出土酿烧酒、冬笋、山黄精等乡土年货,向游客售卖,游客们争着向扮演财神的工作人员要红包。 走进村文化礼堂,400余人分坐几十桌,酱牛肉、炖豆腐、番薯粉条、炖土鸡……四邻八舍的乡亲们进进出出,忙活着分盘送菜,用原味土菜招待各地游客。从事不同工作、操着各异口音的游客们欢聚一堂,边吃团圆饭,边惬意畅聊,暖意融融。 跟随欢快的音乐声,继续往村里走,就更热闹了。 在村里拥有百年历史的三石五四合院里,舞龙、捣麻糍、包粽子、烤土豆、磨豆腐等传统过年习俗正在火爆进行。400多平方米的院子里,挤满了游客,边吃美味、边体验农家生活,还不忘拍照留念。走进四合院,身着红色衣服的村嫂们,正在表演舞蹈,她们踩着音符,面带微笑,充满朝气;继续往里走,村里的孩子们也拿出心爱的二胡,为游客演奏《八月桂花遍地开》《欢乐中国年》等经典曲目;在四合院两侧,村里的阿婆早早准备好了烤毛芋、烤番薯、鲜豆浆、热粽子等美食,供游客免费食用。 随着“砰”的一声,热气腾腾的爆米花出炉喽!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围坐一团,品尝爆米花的味道。 粽子是村里人过年必须准备的一道美食。当天早上6时不到,70岁的周爱素老人就和老姐妹们起床包粽子了。红枣粽、豆沙粽,足足准备了三四百个。早上7时不到,身穿红马甲的志愿者严世烈就从宁海市区赶到村里,帮老人们一起准备食物。 弘杨村村委会主任杨武君说,这两年来,村里集中打造这一乡村旅游新亮点,向城里的游客展示丰富的乡土年俗文化。 据了解,弘杨村过小年活动已经连续举办三届,今年还新增了扮财神、猜谜语、篝火晚会、茶园寻宝及拔河、跳绳比赛等互动活动,让游客们吃得开心、玩得快乐。 杨武君说,弘杨村素有宁海氧吧之称,为了打造休闲旅游经济,村里专门打造了一批农家乐和民宿,还建设了望城坛、岩鱼池,为游客们提供更好的旅游环境。同时,他们也依托每年“过小年”和“春笋节”两大节庆活动,为村民搭建农产品销售平台。 弘杨村东临西溪水库,南濒大松溪,西边靠近中央山与上辽岗。弘杨村山林资源丰富,是宁海最大的产笋区,全村70%的收入都来源于出售毛竹、竹笋所得。 弘杨村素有宁海氧吧之称,山上都是茂密的竹林,行走在村中,可以感受农村生活气息,山顶上一整片一整片的茶园,连绵不断。 象山影视城 本报记者 黄程 通讯员 吴宙洋 新春佳节将至,象山影视城庙会将从大年初一开始,持续近一个月。上周日,象山影视城举行了第六届影视庙会媒体开放日,扛着“长枪短炮”的记者朋友们,先行领略到浓浓的年味。“既有京味儿的传统表演,又有中原的独门技艺。在家门口就能体验来自全国各地的年俗年味,感觉很棒。”宁海新闻中心的黄女士说。 一走进影视城内,就能感受到浓浓的年味儿。在襄阳城街里,两边是大红灯笼高高挂,更有裹红布、放鞭炮、贴对联、题牌匾、挂中国结等趣味活动齐力助阵。书法大师现场题写春联,吸引了很多人驻足。“记得小时候,村里家家户户请人写对联,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开始贴印刷的成品了。虽然方便很多,但少了几分味道。”从宁波赶来的应先生,小心翼翼地收起“墨宝”。 鸡作为丁酉年的“代言人”,新春贺岁的戏份不能少。在水街舞台处,四大“高手”跃跃欲试。一声哨响,雄鸡立刻怒发冲冠,飞腾而起,引得观众鼓掌叫好。在春来茶馆前,参加“斗鸡”游戏,两人对战,获胜方即可获得影视城提供的鸡年纪念礼品一份。据影视城工作人员介绍,春节期间,凡是属鸡的游客购票入园,凭身份证即可领取鸡年小礼品一份。 逛了一大圈,感觉肚子有点饿的时候,一脚迈进了年货街。糖葫芦、爆米花、米胖糖、糖画、米馒头、琅琊桔,各式特色小吃香气扑鼻。好吃之外,更有好玩的体验。“香醇的豆浆怎么来?两片石磨你拉拉看!”豆腐坊店家的叫卖声,激起了年轻人的兴趣。一名小伙子自告奋勇,撸起袖子准备大显身手,却卡着一半尴尬不已。“看着石磨不大,但是光靠蛮力是掌控不了的,要用巧劲跟着节奏走。”师傅手把手教过之后,小伙子很快领悟到了诀窍。“拉动只是第一步,真的要磨豆浆,还需要加料、加水,三个人团队配合,里头大有文章呢!”师傅得意地说。 在影视城过大年,自然少不了明星助阵。春节期间,《醉玲珑》《莽荒纪》《将军在上》《琅琊榜2》等剧组在影视城扎堆拍戏。届时,刘诗诗、盛一伦、王鸥、王丽坤等演员每天都会“空降”庙会现场送新年祝福,与粉丝零距离互动,游客还有机会与明星“飙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