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美丽家园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1月25日 星期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骆驼亲情小院:

爱心弹奏十年睦邻曲

  最后一餐饺子宴,送别“亲情小院”。(余建文 摄)

  本报记者 余建文

  通讯员  陆金妹

  

  1月15日下午,镇海骆驼街道南一社区童蔡方弄里,左邻右舍聚在“亲情小院”,迎来特别的年终聚会。“饺子来喽!”住户彭大妮端出一大锅热腾腾的水饺。大家边吃边聊,饺子的香味中融合着10年来小院住户们浓浓的情意和美好回忆。

  在骆驼,童蔡方弄1-15号的“亲情小院”家喻户晓。小院由两排平房和一条石板通道构成,共10几户人家。居民薛老伯说,这是镇海区建造的第一批公房,有40多年历史。每家房子结构一样,通道左边是卧室和客厅,右边是小厨房。

  近10多年来,随着“原住民”陆续搬离,小院里住的大多是本地老年人和外来务工者。缘分,让天南海北的人聚在一起。10余年间,在同一片屋檐下,本地居民和外来租户共同演绎了一出感人的睦邻协奏曲。

  在小院入口的墙上,贴着一纸感谢信,写信的彭大妮是安徽阜阳人,三年前,她被查出患有风湿免疫疾病,一年医药费就花了6万多元,倾尽家中积蓄。眼看彭大妮一家为后续治疗愁眉不展,小院里的14户住户筹集了9200元钱,并多方求助,为她买了医疗保险。接过医保卡的那一刻,彭大妮热泪盈眶。   

  “当初,我和丈夫搬进小院,还挺着大肚子呢。小院就是我的第二故乡,15年了,再没搬过家。如今,儿子要读初中了”,彭大妮说,院里谁生病了,左邻右舍嘘寒问暖,有好吃的,互相分着尝一尝,10来户人家处得像一家人一样。

  小院住户陈亚女八年前患病动了脑手术,当时情况不容乐观,需要二次手术。小院住户数次发动附近居民捐款献爱心,还带着自己做的年糕、粽子前去探望。2013年“三八节”时,在社区帮助下,小院特意为她办了姐妹爱心茶话会。“我有现在的生活,离不开小院居民对我的关心”,陈亚女说。

  91岁的绒月娣婆婆动情地说,“亲情小院”搞得这么好,已故的创始人郑慧珍阿姨功劳最大,她想了很多点子,把大家的心紧紧贴在一起。三八节包饺子,腊八品暖心粥,夏天和“小候鸟”一起搞活动,小院常年洋溢着幸福的笑声。过年时,各家端出拿手菜,聚在一起吃年夜饭,共同分享喜悦。住户们还形成一个约定:小院里不管谁家遇到事,大家都出手相助。

  本地老人热情相待,让小院的外来租住户找到家的感觉,他们也用实际行动回报老人。夏秋时刮台风,小院进水,年轻人帮忙抬家具搬电器,抗洪抢险。冬天时,老人会收到租户妇女做的鞋垫、织的羊毛裤,闲下来时,年轻人陪老人聊家常,帮忙干体力活。

  这些年,“亲情小院”的浓情飘出了院墙之外,感染了很多周边住户。镇海公交公司驾驶员李兴龙和妻子就是小院的两名“编外助手”,院子里修修补补、疏通下水管道这类活,李师傅基本全包了。

  去年,骆驼中心镇棚户区改造启动,“亲情小院”所在的区域作为首批征迁地块,过年后就要开始拆房。目前仅剩三四户住户,年前将基本搬空。这次,社区帮忙组织举办饺子宴,是最后一次邻里聚会,送别“亲情小院”。一些老住户特意闻讯赶来,在小院前拍照留影,依依惜别。

  “亲情小院”虽然行将消逝,但10年来,它用真情演绎的邻里互助故事不仅会长久留驻在住户们心头,也成为骆驼的一个“道德标杆”。街道工作人员说,社区已把小院的亲情故事进行了搜集、整理,小院的爱心不会散,将在小院之外更大的区域传递下去。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