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4版:文体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1月25日 星期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阔别半个世纪 宁波滩簧重回上海滩

《呆大烧香》昨晚献演
天蟾逸夫舞台

  图为演出现场。(周建平 摄)

  本报讯(记者汤丹文)已阔别上海舞台半个多世纪的宁波滩簧大戏《呆大烧香》昨晚献演上海天蟾逸夫舞台。虽然已近农历年底,但甬剧迷和在上海的宁波老乡还是从各处赶来,演出中观众不时发出的笑声让人感受到了宁波滩簧“石骨铁硬、诙谐幽默”的乡土魅力。

  《呆大烧香》是宁波市甬剧研究传习中心去年夏天成立以来出品的首部大戏,它保留了甬剧宁波滩簧时期的说唱风格。该剧除了女主角李秀贞由市甬剧研究传习中心主任,曾获得“梅花奖” “白玉兰奖”的著名演员王锦文扮演外,其他演员都来自宁波各民营甬剧团。因此,《呆大烧香》此次献演,也是宁波民间甬剧联盟首次联手排演大戏“闯荡上海滩”。

  《呆大烧香》是甬剧滩簧戏早期影响比较大的剧目,是宁波滩簧“七十二小戏”中的一部,解放前曾在上海、宁波、舟山等地流行。这次由宁波著名甬剧剧作家王信厚改编的《呆大烧香》,虽然沿用了原剧名,但对全剧的主题作了重新提炼,而对人物、剧情结构等也作了全新的创作构思。编剧王信厚告诉记者:现在上演的《呆大烧香》可说已是“旧瓶装新酒”,它去掉了原戏中粗俗琐碎的部分,保留了甬剧滩簧时期语言生动活泼的艺术风格。

  《呆大烧香》讲述的是清末宁波农村青年张永林与邻家女李秀贞的一段爱情故事:李秀贞因被财主之子相中,其母王夫人为阻挠亲事施计使李秀贞的养母将她送入庵堂为尼。张永林翻山越岭一路寻找心上人,最终在秋香庵相遇,却不料庵中师太原是李秀贞生母。李秀贞为了陪伴母亲不愿还俗,王夫人也来阻挠李秀贞还俗……“相比原来的本子,我们对剧中人物也作了较大的调整,像李秀贞的生母已从原来的反面角色成了因误会而产生矛盾的人物。最终,我们也给了观众一个皆大欢喜的大团圆结局。”王信厚说。

  王锦文则告诉记者,市甬剧研究传习中心是一家专门从事甬剧艺术研究、保护、传承、传播的专业性艺术科研机构,致力于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甬剧的深入研究和活态传承。同时培训、扶持民营剧团,开展民间甬剧艺术的普及和提升。这次复排宁波滩簧《呆大烧香》,也是想对传统甬剧发展源流的宁波滩簧作一回望。“甬剧的创新发展,离不开对传统的保护与传承。”她还特别提到,此次演出汇集了宁波民营甬剧团的多位优秀演员。像“呆大张永林”的扮演者钱后吟来自横溪小堇风甬剧团、“张古董”的扮演者史美福来自下应甬剧团、“周扒皮”扮演者周福财则来自姜山甬剧团。“他们都是宁波甬剧民营剧团的中坚力量,民间甬剧团的存在和发展将为甬剧不断培养大量的基层观众和戏迷,这也是我们复排《呆大烧香》的初衷之一。”观看演出的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著名剧作家罗怀臻认为,宁波滩簧流行于上海开埠后,它反映了最底层老百姓的生活,很接地气。

  此次赴上海,市甬剧研究传习中心还带去了甬剧传统戏《借妻》。在昨晚的演出结束后,王锦文向上海观众表示:“此次在沪上天蟾逸夫演出,一来是给上海的戏迷观众们带去宁波的乡音乡情、给上海观众拜年;二来也是慰问工作、生活在上海的‘老宁波’‘新宁波’,让他们在上海也能感受到来自家乡的问候和祝福。”

  

  相关链接

  何谓“宁波滩簧”

  “宁波滩簧”是甬剧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时期的称谓。甬剧起源于宁波地区的“田头山歌”,后发展成“唱新闻”等以说唱为主的艺术形式。十八世纪末,它从曲艺形式过渡到戏曲艺术,在宁波和附近地区演唱,被称为“串客”。1880年,“串客班”到上海后被称为“宁波滩簧”。

  “宁波滩簧”与沪剧的前身“本地滩簧”、锡剧的前身“无锡滩簧”等同属“滩簧大家族”。1924年,宁波滩簧在上海遭禁演后改称“四明文戏”。1938年上演时装大戏后又称“改良甬剧”。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初,甬剧在梳理旧剧目、创排新剧目的同时,不断向其他剧种学习,成为一个规范的剧种,方被称为“甬剧”。 2008年,甬剧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