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1月26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年文化,才是最好的“年味”

  张培元

  

  “红红的灯笼照啊照,红红的花雨飞满天,红红的福气铺一路,红红的好运一年年!”大街小巷,农历新年的气息越来越浓。新年意味着新开始、新起点、新气象,寓意着吉祥。然而年如何“过”,自古以来人们大有讲究。我们分外熟悉的过年礼仪、过年风俗其实就是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亿万华夏儿女脉管中共同流淌的文化血液,是携带着深远历史记忆的民族文化基因。

  年文化,才是最好的“年味”!海外游子离家万里,白发苍苍了,依然难忘儿时家人团圆共吃年夜饭的场景,依然清晰记得贴春联剪窗花挂年画看舞狮等过年活动。近些年来,我们中的很多人发现,虽然口袋里有了钱,家里盖上了小洋楼,买上了小汽车,春节餐桌上菜肴愈益丰盛,“年味”却越来越淡。其根本原因,在于我们丢掉了很多弥足珍贵的传统文化、传统习俗。一个缺少传统元素和文化背景装饰的春节,与其他节日有何两样?一个忘掉了贴年画、写春联、亲戚朋友互相拜年、看舞狮等文化记忆的春节,只能沦为吃喝旅游购物的寻常“黄金周”。

  著名作家冯骥才在散文《年文化》中感慨:“在中国民间,最深广的文化,莫过于年文化了……长长40天,天天有节目,处处有讲究,事事有说法,这色彩与数字都有深刻的年的内容,这便构成了庞大、深厚、高密度的年文化。”“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物质极大丰富后,人们追求文化品质提升特别是优秀传统文化回归,就成了一种必然。笔者以为,更要认真思考、系统梳理、全面盘点古老的年文化,择其精要发扬光大,让中国文化、中国传统、中国精神、中国气质成为“中国年”的鲜明标志和深厚内涵。

  从这个意义上说,各地的文化部门应加强对传统年文化及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侧改革”,多开展传统庙会、游园会、文艺演出、艺术展览、公益讲座等文化活动,让“年味”更足更浓。同时,还应积极打造家庭文化、社区文化,把春节作为展示家风家教等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通过“文化过年”“传统过年”,不断放大年文化的能量,让春节散发出更为浓厚的文化馨香。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