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畅 近日,在全国政协第61次双周协商座谈会上,与会委员围绕“提升中华‘老字号’品牌质量”建言献策。他们认为,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让民族品牌大放光彩的重要指示精神,做好保护和促进“老字号”发展工作,营造良好的有利环境。 “老字号”是优秀民族品牌的代表,尤其对于年纪稍长的人来说,“老字号”还承载着往昔生活的美好记忆,渗透着点点滴滴的人生感悟,这种独特的文化魅力是一般企业不能比拟的。一个中华“老字号”就是一块金字招牌,不过,金字招牌只代表历史,并不属于现在和未来。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尚存上万家“老字号”,如今仅余下1000多家,如何在传承传统技艺、诚信经营的同时,引入先进工艺和现代企业制度,结合新的市场需求推陈出新,成为当前“老字号”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一些“老字号”的式微,其根源概括起来则不外乎其“自高自大”和“自我封闭”两个方面。 所谓“自高自大”,就是在一些“老字号”企业看来,自己的老招牌就是摇钱树,觉得自己的产品是多少年传下来的,只要质量好、货真价实,就不怕卖不出去,所以不注重宣传、推销自己的产品。许多“老字号”容易居高临下地向消费者“说教”自己的历史悠久、用料讲究,价格童叟无欺。殊不知,这些“老字号”单方面的“自高自大”,在消费者并不买账———因为这些“老字号”企业“自以为是”“唯我独尊”的背后,缺乏创新意识而只会坐享其成守摊子,到头来,其产品必然离消费者的需求愈来愈远。 与此同时,一些“老字号”企业之所以越做市场越小、效益越差,也在于搞“自我封闭”。当新生品牌纷纷在自建专卖店的时候,“老字号”的销售渠道仍停留在中间商、批发商的方式上,品牌价值就在其中层层流失,许多“老字号”工艺品最终沦落到在批发市场销售的境地,这不就是搞“自我封闭”留下的后遗症吗? “老字号”究竟应该如何转型,以求得扩张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关键是必须让“老字号”在传承的基础上富有“新面孔”,亦即必须在“自断后路、自我革新”上下功夫。 诚然,任何一个“老字号”企业,能够延续至今,定然有其存在的合理逻辑,但同时必须看到,随着时代的演进,技术被突破,审美被迭代,不少“老字号”的技艺独特性已不能满足现在的消费主体———年轻人追求时尚、讲求个性的多样化选择。“老字号”产品主要集中在日常生活中的“吃、穿、用”三个方面,由这些传统产业形成的“老字号”科技含量不高,在市场竞争中不具有绝对优势。如果一些“老字号”企业依然还是抱守前人而不思进取,则传统必然成为枷锁,优势必然成为劣势,最后必渐遭市场淘汰。所以,对“老字号”企业来说,必须横下一条心,以破釜沉舟、自断后路的决心,在浴火重生中去求得自我的新生。 弘扬“老字号的工匠精神”,并没有错,错只错在有些“老字号”企业片面地呆板理解“老字号的工匠精神”,总以为一成不变就是传承,照模照样就是弘扬。真正的“老字号的工匠精神”,必然会从传统出发,在当代的审美和生活中重新寻找存在的理由,也就是说,要在承继传统的基础上,按与时俱进的要求,坚持以人为中心,制作出富有时代生活品质和审美特征的商品,而这就必然涉及创新的话题。创新是“老字号”企业的发展命脉,也唯有创新,真正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增强了实力,那么,品牌价值评估、品牌交易、质押贷款、融资租赁等金融服务真正参与到品牌经济发展之中,解决国内品牌流通、价值体现、业绩评价、经营者激励等诸多问题”,就能水到渠成。 “老字号”之“老”不应是守旧,而应是文化的沉淀。“老”更不是老态龙钟,而是经验丰富、善于推陈出新,更了解消费者,更了解市场。保持理性觉悟,坚持创新自觉,走出“倚老卖老”的窘境,迎接“老字号”的必然是阳光灿烂的新天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