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晨凯 提到节气,大多人都是一知半解,甚至无法完整准确说出二十四节气名称,变得“民日用而不知”,对二十四节气背后的深厚文化也所知寥寥。作为延续几千年的时间法则,二十四节气包含了人们对四季变化转换规律的总结,是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基于此,余世存的这本“时间之书”,可以说是很好的普及读物。 在书中,余世存把二十四节气称为“中国文化眼中的《时间简史》”,认为古人根据二十四节气来安排农事,进行耕种、施肥、灌溉和收割,并形成一个循环往复的体系。借助这个体系,古人得以将生产生活和自然统一起来,体现天人合一的思想。节气不仅跟农业、养生有关,也跟我们对生命、自然、人生宇宙的感受、认知有关。书中收录的文章,按春、夏、秋、冬,分为四大章,每章六篇共二十四篇,一一对应每个节气,并与置身其中的人格规定做了说明,阐述了人在时间中的使命、义务和人格成就。如立春为“天下雷行而育万物”;雨水为“君子以思患预防”;惊蛰为“天地盈虚,与时消息”;春分为“君子以类聚辨物”;清明为“君子以议德行”;谷雨为“君子以同而异”等等,探讨的不仅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还讨论了人自身的成长。通过二十四节气,在一年之中,自警自省,可以达到自身修为的提高。 除了对节气进行阐述说明,作者也对节气的意义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虽然二十四节气已经成功申遗,但其价值和意义长期以来被低估了。造成这样的现象,一方面原因是缺乏研究领域的专业人才。书中这样写道:“因为二十四节气相关的是农耕文明,很多人说跟城里人没什么关系。其实节气一直被我们的主流知识界和民众忽略,目前要在中国找专门研究节气的专家学者,基本找不着。申遗小组的专家是社科院和北师大的,但他们不是专门研究节气的,多数是研究民俗学的,节气、物候只是他们附带的工作。” 另一方面,作者认为现代人普遍缺乏定时能力,缺乏与时间的有效沟通。像植物的开花与蜜蜂的采蜜同步,准确的定时能力是生物世界得以进化到目前规模的一个必要条件。但很遗憾,现代人在调时、定时方面不如古人,不如大自然的动物植物。现代人往往把时间紊乱当成一种进步,把超越时间当作文明的飞跃,这是片面的。而生活在网络世界中,其时间也为网络绑架,生物钟在时间的数字化、碎片化和分割化中趋于紊乱,时间与天地之间没有有效沟通。谈及现代人在时间里的窘境,书中这样写道:“当现代人开始找到属于自己的时间,拥有自己的时间意识,就会爆发出无穷的创造力,在时间中逐渐产生自己的积累,这些积累最终会成为时间的玫瑰。” 作者认为,对二十四节气进行“认真回应”,无疑是唤醒时间最有效的方式,他也提出了相应的实现途径。希望年轻人能找到自己的时间。现在的年轻人被房子和车子压住了,没有用时间的本质要求自己、校正自己,反而被圈子时间、网络时间、微信时间、社会时间绑架了。快节奏以及互联网的普及,让生活超越了时间的某种限制,时间变得只具有背景符号的意义。对此,余世存引用了一句话———“年轻人,你的职责是平整土地,而非焦虑时光。你做三四月的事,在八九月自有答案。” 值得一提的是,书中还配有知名网络画家老树绘制的二十四节气插图以及他撰写的诗歌。如《春分》有诗:“乾坤平分昼夜,却是燕子来时。水边新绿野菜,陌上粲然花枝。”《立夏》诗:“新荷乍露嫩绿,后园初发幽篁。枝上青梅尚小,鱼儿游在池塘。”《秋分》诗:“月缺终有月圆,知我能得几个。面对无尽江山,与谁平分秋色。”《冬至》诗:“冬来无尽长夜,雪覆三尺深寒。黄昏林下大静,小村几缕炊烟。”这些诗歌与插画,和余世存的正文解读相得益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