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1月26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强基础 促融合 拓功能

现代都市农业结出累累果实

  韩立萍 制图

  本报记者 孙吉晶

  通讯员  康庄严 沈庆炜

  

  近日,经省粮食安全和推进农业现代化工作协调小组农业产业化办公室审核,奉化区竹产业链和宁海县柑橘产业链被认定为2016年全省示范性农业全产业链。至此,我市已累计创建4条省示范性农业全产业链。

  农业全产业链是在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拓展农业的生产、生态、生活功能背景下产生的一种全新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它“连接”田头和餐桌、生活和生态,以消费者为导向,以价值增值为目标,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打造农业全产业链,这是我市补齐农业产业体系短板的重要途径。

  榨菜是余姚农业的支柱产业,全市榨菜面积10万余亩,年产鲜榨菜5亿公斤以上。过去,菜农为规模小、效益低、风险大而苦恼。如今,现代加工业和流通业的深度融合,使这一支柱产业有了质的飞跃,产值从2亿元猛增到近20亿元。

  近年来,面对农业大而不强、农产品多而不精的问题,我市以“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为主线,以“经营规模化、产业市场化、主体法人化、生产标准化、服务社会化”为引领,持续推进生态高效农业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实现新跨越,农业新主体、新业态、新动能不断涌现。

  钢质联栋大棚、玻璃温室育苗、肥水一体化设施、农产品检测室……在象山县大塘港现代农业综合区,先进的设备让人刮目相看。随着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撑起了农业生产的一片天,推动我市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蝶变。据统计,全市累计投入财政资金10多亿元,开工建设现代农业园区项目231个,面积34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412个,面积80万亩。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升,为农业转型升级奠定了基础。

  进入“十三五”,走在全省前列的宁波农业,顺应历史发展潮流,适应消费结构快速升级的要求,吹响了建设绿色都市农业强市的集结号。农业部门通过推动政策落地、资源和资金整合,围绕农业供给侧改革,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特色精品,绿色生态美丽田园,健康养生、产业融合的绿色都市农业,让“田园变公园、农区变景区”。

  2012年起投身农业的宁波起源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孙丹蓉深有感触地说,把客户带到地头,结合农事体验、农家乐等活动,不仅提高了产值,而且通过线上线下互动,有了一批稳定的客户群体。“以前每亩产出5000元左右,扣除成本,还要亏损1000多元。从去年起亩产值增加一倍多,在劳动力等成本上涨的情况下,每亩实现盈利两三千元。”

  发展绿色都市农业,既为宁波农业永续发展带来持久的牵引力,也为破解发展瓶颈打开了“艳阳天”。继2015年我市成功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并率先跨入农业现代化基本实现阶段之后,全市各地也捷报频传,精彩纷呈。余姚市加工型蔬菜产业集聚区成功列入省级主导产业集聚区创建名单,宁海桑洲、慈溪坎墩、奉化萧王庙、江北慈城4个乡镇成功创建为省级特色农业强镇。

  有得吃,更要吃得放心。绿色都市农业让生活更美好。近年来,我市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预警和监督执法,有效保障了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去年,我市成功列入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创建名单,奉化成为国家农产品安全示范县,慈溪、象山等3个区县(市)成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县。全市共抽检农产品1万余批次,其中定量抽检6455批次,总体合格率达到98.2%。

  我市还从农业标准化入手,保障源头安全。全市已有“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1302个,产地面积190万亩,“三品一标”认定面积占全市种植面积的53.3%,居全省第二。追溯平台串起安全“链条”。目前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追溯平台基本建成,已有1075家规模以上农业生产主体信息录入追溯平台,其中557家主体建立了追溯账户,实现主体可追溯。

  农当各业首,涉农甘苦浓。效益低、竞争力不强,同时,还需面临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双重压力和挑战,这是当前我国农业乃至世界农业都面临的问题。近年来,我市以建设都市农业为目标,以“保供给、优质量、强科技、重转型、促融合、美田园、增活力”的要求,以提升农业生产功能、生态功能、生活功能、农耕文化教育功能为抓手,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引领我市现代都市农业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宁波农业的快速发展,既为广大市民提供有益健康的综合产品,也为农民朋友发家致富开启了幸福之门。

  (市政协经科委副主任 薛旭初)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