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4版:讲堂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2月03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文学作品中的节日饮食

  肖丽华(吴央央 摄)
  汤圆是宁波人喜爱的节令食品
  (丁安 摄)
  宁波女婿挑端午担上门
  (顾玮 摄于宁波博物馆)
  月到中秋,一家团聚吃月饼
  (顾玮 摄于宁波博物馆)
  “粥之集大成者”腊八粥(丁安 摄)

  春节 年食多寓吉祥意

  节日,积淀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和文化心理;中华传统节日,千百年来以一种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的形式,展示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表达着对理想、智慧与伦理道德的追求和向往。而文学和节日结有不解之缘,在历代诗词、小说、戏曲中,出现了诸多涉及节日的篇什。

  “在中国,节日和饮食是联系在一起的,这是民间狂欢最基本的形式”。于是,文学、节日、饮食,三者间形成了非常有趣的关系。

  春节是中国传统节日的开篇,是全世界华人心中最重要、最隆重的节日。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春节”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春节作为一个民俗,是从腊月二十三小年开始的,为了祈求灶君上天汇报时“好话多说”,按照传统,黄昏时分要祭灶。如今,祭灶渐渐远离人们的生活,但是每年腊月二十三吃灶糖的习俗在很多地方依旧保留着。

  《红楼梦》里描写了贾府的各种节庆活动,其中就有春节。《红楼梦》第53回写除夕守岁之后,大家来给贾母拜年,“男东女西归坐,献屠苏酒、合欢汤、吉祥果、如意糕毕,贾母起身进内间更衣,众人方各散出。”这里提到的春节饮食有四样:屠苏酒,据说是汉末名医华佗创制而成,具有益气温阳、祛风散寒、避除疫疬之邪的功效;合欢汤,用合欢花煮制而成,除夕饮用,取其吉利之名;吉祥果,以水果、蜜饯为主,面食制品为副,果子上有雕刻或者印上去的吉祥图案、花纹、字句等,也有的在果盘上覆盖令人喜悦的饰品,以祝愿“大吉大利”;如意糕,汉族的传统糕点,寓意吉祥如意,吃起来清凉爽口,主要原料是糯米粉和去壳的芝麻。

  现当代作家描写的春节食俗更多。梁实秋在《过年》中回忆了小时候的年菜,“年菜事实上即是大锅菜。大锅的炖肉,加上粉丝是一味,加上蘑菇又是一味;大锅的炖鸡,加上冬笋是一味,加上番薯又是一味。都放在特大号的锅、罐子、盆子里,此后随取随吃……”

  莫言在《故乡过年》一文中说,“年夜里的饺子是包进了钱的,我们盼望着能从饺子里吃出一个硬币,这是归自己所有的财产啊,至于吃到带钱饺子的吉利,孩子们并不在意。有一年,我为了吃到带钱的饺子,一口气吃了三碗,钱没吃到,结果把胃撑坏了,差点儿要了小命。”这是物质并不丰富的时代特有的记忆。

  冰心《童年的春节》,则通过对过年食物的描写怀念自己的母亲,“过年的前几天,最忙的是母亲了……我看见母亲系起围裙、挽上袖子,往大坛子里装上大块大块的喷香的裹满‘红糟’的糟肉,还有用酱油、白糖和各种香料煮的卤肉,还蒸上好几笼屉的红糖年糕。”

  春节的收尾,以元宵节作为重要的节点。清代符曾的《上元竹枝词》里写道:“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

  《红楼梦》里有很多章节描写元宵节。其中第54回写贾母看完《西楼会》等戏之后,上汤,又接献元宵来。贾母便命将戏暂歇歇:“小孩子们可怜见的,也给他们些滚汤滚菜的吃了再唱。”又命将各色果子元宵等物拿些与他们吃去。

  北方滚元宵,南方包汤圆。《东京梦华录》提及的“科头圆子”和《武林旧事》提及的“乳糖圆子”也是同类食品,更明确的提法则见于南宋陈元靓《岁时广记》所引宋人吕原明的《岁时杂记》,云“煮糯为丸,糖为臛,谓之圆子。”周必大有《元宵浮圆子》诗,云“今夕是何夕?团圆事事圆。”表明了“元宵”这一食物象征团圆、和睦、幸福之意。《燕京岁时记》记载清代节令食品,云:“市卖食物,干鲜俱备,而以元宵为大宗。亦所以点缀节景耳。”可见元宵作为节令食品,自宋一直延续至今。

  端午节 大江南北皆食粽

  2009年,中国端午节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提起端午,我们自然会想到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戴香囊、驱五毒等一系列习俗。端午节起源,有祭祀屈原说,有恶月恶日说,有吴越图腾说等。全国各地的端午习俗多种多样,但在饮食上却有相似之处。

  我们首先看一些有关端午节的诗歌。陆游在《乙卯重五诗》中写道:“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清代李静山的《节令门·端阳》诗描述道:“樱桃桑葚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宋欧阳修《渔家傲》云:“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可以看出,粽子是大江南北都会吃的食物。

  《金瓶梅》三次写到端午节。一次在第16回:“一日,五月蕤宾佳节,家家门插艾叶,处处户挂灵符。李瓶儿治了一席酒,请过西门庆来,一者解粽,二者商议过门之日。”一次在第51回:“李瓶儿正在屋里,与孩子做那端午戴的那绒线符牌儿,及各色纱小粽子儿,并解毒艾虎儿。”一次在第97回:“正值五月端午佳节,春梅在西书院花亭上置了一桌酒席,和孙二娘、陈经济吃雄黄酒,解粽欢娱。丫鬟侍妾,都两边侍奉。”书中提到解粽,即吃粽子。解者,剥也。陆游《初夏》诗云:“已过浣花天,行开解粽筵。”是说四月将尽,快到端午吃粽子的时候了。后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卷九引晋周处《风土记》注云:俗先以二节日,用菰叶裹黍米,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烂熟,于五月五日夏至啖之。黏黍,一名粽,一名角黍,盖取阴阳尚相裹未分散之时象也。这大概是端午食粽的最早记载了。

  至于饮雄黄酒,宋元话本《白蛇传》以及明代的话本小说《警世通言》之“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中,都提到了白蛇因饮用雄黄酒现出原形的情节。明代,饮雄黄酒的记载很多。如谢肇淛《五杂俎》卷二载:“古人岁时之事行于今者,独端午为多……而又以雄黄入酒饮之,并喷屋壁、床帐,婴儿涂其耳鼻,云以辟蛇虫诸毒。”刘若愚《酌中志》卷二十载:“初五日午时,饮朱砂、雄黄、菖蒲酒。”戏曲小说中亦屡有述及,可见当时已成风气。

  在《红楼梦》中,关于吃粽子的习俗,只用黛玉的“大节下怎么好好地哭起来?难道是为争粽子吃争恼了不成”一句话带过。

  汪曾祺在《端午的鸭蛋》中,写的是充满“江苏味”的端午节。“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络子挂了多半天,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端午的鸭蛋,新腌不久,只有一点淡淡的咸味,白嘴吃也可以。”

  苏童最怀念祖母在他脖颈上挂的“小脚粽”,在《祖母的季节》一文中,他深情回忆:“我们白羊湖一带的人都包‘小脚粽’,大概算世界上最好看最好吃的粽子。祖母把雪白的糯米盛在四张粽叶里,窝成一只小脚的形状来,塞紧包好,扎上红红绿绿的花线。有一只粽子挂到我的脖子上了,我低头朝那只粽子左看右看,发现祖母包的粽子一年比一年大,挂着香喷喷、沉甸甸的。”

  中秋节 持饼围坐赏月圆

  中秋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的敬月习俗和秋祀活动。中秋时节,气温已凉未寒,天高气爽,正是观赏月亮的最佳时令,因此,后来祭月的成分便逐渐为赏月所代替。魏晋时期就有了赏月的记载,到了唐代,中秋赏月颇为盛行。到了宋代,民间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民俗节日,官方也正式确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并出现了“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节令食品。明清时期,中秋成为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每逢中秋,各家要准备瓜果月饼,“向月供而拜”,所供月饼必须是圆的,瓜果切成如莲花般的牙瓣。田汝成的《熙朝乐事》记载了杭州的中秋节:“八月十五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馈,取团圆之义。”

  《红楼梦》写中秋节不下于三次,曹雪芹费了很多笔墨,让我们领略明清时过中秋节的情景。第75回里有一段描述:“次日起来,就有人回,西瓜、月饼都预备全了,只待分派送人。”贾珍第二天到荣府见了贾母,贾母告诉他:“昨日送来的月饼好,西瓜看着倒好,打开却也不怎么样。”月饼好是贾珍新请的一个厨子做的,皮酥馅香,老太太甚是满意。西瓜不好是因为雨水太多造成的。

  现当代文学作品中,涉及中秋的也不少。肖复兴在《母亲的月饼》中写道:“北京现在卖的月饼花样翻新,但南风北渐,大多是广式或苏式,以前老北京人专门买的京式月饼中,只剩下了自来红自来白,冷落在柜台的角落里,有一种叫作翻毛月饼的,更是已经多年不见踪影。翻毛月饼类似现在的苏式酥皮月饼,但那只是形似而并非神似……印象最深的是,那时候父亲一只手托着翻毛月饼,另一只手放在这只手的下面,双层保险,为的是不小心从上面那只手中掉下的月饼皮,好让下面这只手接着……”

  汪曾祺在《晚饭花》里这样描写:“每年的中秋节,附近的孩子就上他们家去玩,去看院子里还在开着的荷花,几盆大桂花,缸里养的鱼;看他家在院子里摆好了的矮脚的方桌,放了毛豆、芋头、月饼、酒壶,准备一家赏月。”

  这颇像宁波人的中秋节。宁波人的中秋菜谱里有一道必备菜“鸭子炖芋艿”,老话叫“鸭扑芋”。农历八月中旬,正是芋艿最鲜嫩的时候,而入秋后的鸭肉香嫩,配以笋干、香菇、火腿等提鲜,滋味别提有多美了。芋艿剥皮后,圆润光洁,就像中秋时分皎洁的明月。鸭子象征鸿雁,鸿雁传书,思乡怀亲。远在他乡的游子,尝到这道菜,定会怀念起童年时的中秋团圆饭。

  腊八节 米豆干果尽入粥

  早期,中国人在腊月初八这天过的是“腊日”节。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称:“十二月八日为腊日。”腊日是祭祀的节日,在先秦时已形成。到了宋朝,民间虽然仍有过腊日的风俗,但经过唐朝崇佛之后,佛教主题的“腊八节”正式形成并流行。由于“腊日”与“腊八”日子重合,渐渐地,人们便把两节合并。

  从全国各地的节日传说来看,在腊月初八这一天喝粥源于佛教仅是一家之言,至今民间有不同的说法,如“煮粥祭祀神农说”“祭祀八蜡神说”“纪念岳飞说”“朱元璋忆苦说”“懒夫妻坐吃山空说”等。

  腊八粥,一般是甜的,但南方也有以青菜、荠菜、黄花、木耳、火腿与菱角、荸荠、瓜子、栗子、白果等合煮一锅者,称为“咸腊八粥”。明清以后,济贫、施舍成了腊八节主题,因此,腊八节也被视为古代的“慈善日”。

  腊八粥赫赫有名,免不了引起文人的关注,或诗词咏之,或笔记记之。笔记类著述中关于腊八粥的文字甚多,难以一一列举,这里仅择取清人富察敦崇撰写的《燕京岁时记》,略作介绍。其文云: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豇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切不可用莲子、扁豆、薏米、桂圆,用则伤味。每至腊七日,则剰果涤器,终夜经营,至天明时,则粥熟矣。除祀先供佛外,分馈亲友,不得过午。

  这条有关腊八粥的记载之所以重要,其一是将清代北京地区腊八粥的用料说得较为详尽。其二是指出了腊八粥中所忌用的一些“伤味”的原料,这一点恐怕今人甚少详察。其三是腊八粥的风俗内容,远不止喝几碗粥充饥或是尝鲜,其中还有“祀先供佛”和“分馈亲友”等更广泛的文化内涵,而这些恰恰是我们今日所忽略了的“传统”意义。

  《红楼梦》中也写到了腊八粥:“林子洞里原来有群耗子精。那一年腊月初七老耗子升座议事,说:‘明儿是腊八儿了,世上的人都熬腊八粥,如今我们洞中果品短少,须得趁此打劫些来方妙。’乃拔令箭一枝,遣了个能干小耗子前去打听。小耗子回报:‘各处都打听了,唯有山下庙里果米最多。’老耗子便问:‘米有几样?果有几品?’小耗子道:‘米豆成仓。果品却只有五样:一红枣,二栗子,三落花生,四菱角,五香芋……’”

  老舍在《北京的春节》里也有关于腊八节的记载:“在腊八那天,人家里,寺观里,都熬腊八粥。这种特制的粥是祭祖祭神的,可是细一想,它倒是农业社会的一种自傲的表现———这种粥是用所有的各种的米,各种的豆,与各种的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王蒙在《我爱喝稀粥》中写道:“每年农历腊月初八北方农村普遍熬制的‘腊八粥’,窃以为那是粥中之王,是粥之集大成者……熬制时已是满室的温暖芬芳,入口时则生天下粮食干果尽入吾粥、万物皆备于我之乐,喝下去舒舒服服、顺顺当当、饱饱满满,真能启发一点重农爱农思农之心。”

  “中国人的节日活动主要是饮食”,透过文学作品中有关节日饮食的描写,有助于进一步了解传统节日的内涵,了解文学的魅力,从而对中国文化、中国文学多一份沉思。

  (讲演内容来自天一阁书院·国学堂,有删节)

  主讲人名片

  肖丽华 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副教授,开设饮食文化、外国文学、文化产业、女性电影等课程。曾主持多个省部级、市厅级科研项目,发表论文数十篇,国家一级出版社出版专著两部。 

  好声音

  年菜事实上即是大锅菜。大锅的炖肉,加上粉丝是一味,加上蘑菇又是一味;大锅的炖鸡,加上冬笋是一味,加上番薯又是一味。都放在特大号的锅、罐子、盆子里,此后随取随吃……

  ———梁实秋《过年》

  

  我们白羊湖一带的人都包“小脚粽”,大概算世界上最好看最好吃的粽子。祖母把雪白的糯米盛在四张粽叶里,窝成一只小脚的形状来,塞紧包好,扎上红红绿绿的花线。有一只粽子挂到我的脖子上了,我低头朝那只粽子左看右看,发现祖母包的粽子一年比一年大,挂着香喷喷、沉甸甸的。”

  ———苏童《祖母的季节》

  

  翻毛月饼类似现在的苏式酥皮月饼,但那只是形似而并非神似……印象最深的是,那时候父亲一只手托着翻毛月饼,另一只手放在这只手的下面,双层保险,为的是不小心从上面那只手中掉下的月饼皮,好让下面这只手接着……

  ———肖复兴《母亲的月饼》

  

  每年农历腊月初八北方农村普遍熬制的“腊八粥”,窃以为那是粥中之王,是粥之集大成者……熬制时已是满室的温暖芬芳,入口时则生天下粮食干果尽入吾粥、万物皆备于我之乐,喝下去舒舒服服、顺顺当当、饱饱满满,真能启发一点重农爱农思农之心。

  ———王蒙《我爱喝稀粥》

  顾玮 吴央央 整理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