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9版:乡村发现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2月08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不误春光 闻“鸡”起舞

四明乡村人勤春早

  汪琰斌(左一)和科技人员在田间(孙吉晶 沈庆炜 摄)
  咖啡厅
  九龙湾乡村庄园(何峰 摄)
  陈菊华帮乡亲网上购物
  (何峰 摄)
  象山港内养殖鱼排(余建文 摄)

  人勤春来早,春来人更勤。

  春节的喜庆气氛还十分浓烈,四明大地的田野已经热闹起来。一个个忙碌的身影,勾勒出一幅生机无限的新春图:种粮大户开启劳作之旅,在农田里播撒新一年的希望;养鱼人放弃休假值守海湾,为养殖户生产更多的大黄鱼苗;农庄庄主仔细研究规划,期待在乡村旅游热中抓住机会实现新一轮发展;村淘站的经营者新春谋划大梦想,要帮助乡亲在网上销售农产品……

  虽然春寒料峭,但乡村处处春潮涌动。收获,始于早春的“闻鸡起舞”。

  梦想的种子播撒在希望的田野

  本报记者 孙吉晶

  通讯员  康庄严 沈庆炜      

  

  正月初八,天空阴沉,不时飘着雨丝。尽管离春播还早,鄞州区姜山镇归本农场负责人汪琰斌却结束了春节休息,打开了农场仓库大门。这位鄞州区最年轻的种粮大户开启了新一年的农事劳作之旅。

  连片的农田略显萧瑟,只有小麦田冒出的绿意,生机无限,给人以春天的遐想。

  鄞州区农林局高级农艺师张建民等也一早来到了农场。冒着细雨,两位农技专家和汪琰斌一起蹲在麦田里,查看小麦的生长情况。“这片迟播的小麦已长出5片叶子。而另一片早播几天的普遍长出了7片叶子。200亩小麦总体长势还不错。”汪琰斌说。

  “部分小麦叶片出现了发黄迹象,这几天要抓紧施点尿素,补充肥力。”张建民说,去年小麦播种时,遇到连续阴雨天,肥力流失较多。边上的汪琰斌连连点头。

  作为一位“90后”大学生农民,小汪吃苦耐劳,又大胆实践,不断摸索总结。短短几年间,从一名门外汉成长为一位小有名气的种粮大户。他种植的双季稻亩产总量超过1200公斤,连续两年在鄞州区粮食高产示范方评比中获奖。这两年,千余亩承包地给他带来了较为稳定的收益。

  去年6月,汪琰斌作为鄞州区选送的青年农场主代表,赴京参加由农业部科技教育司等单位联合举办的现代青年农场主高级研究班,有机会向全国的年轻同行学习交流种粮经验,开阔视野。去年年底,农业部公布全国农村创业创新优秀带头人百个典型案例。汪琰斌和我市另一位大户一起入围,获得农业部农民创业创新优秀带头人称号,在创业路上又收获了一枚沉甸甸的果实。

  说起新年的打算,在田间摸爬滚打了四五年的汪琰斌多了一份理性。他表示,不会盲目扩大种植面积,而是想尽办法深挖土地潜力,一方面提高粮食亩产,另一方面,控制物力、人力等成本,从而提升种粮效益。在他看来,这是今后种粮的方向。 

  在归本农场的仓库里,履带自走式旋耕机、拖拉机、插秧机等农机具有序排列。过年前,这些器具已经进行保养维修,为年后投入生产未雨绸缪。汪琰斌说,从前几年情况看,早稻经济收益相对稳定,今年他把早稻种植规模控制在700-800亩。品种以推广品种中早39、甬(米+山)15为主,逐渐以常规稻代替杂交稻,以迎合市场需求。

  年轻,有知识。这是汪琰斌与老一代种粮大户最大的不同。去年,他参与了农场所在地村的农业互联网旅游开发项目,利用网络平台销售大米,从原来的面对粮站到直接面对消费者。他注册了品牌,与一家大米加工企业合作推出“归本”大米,三个月销售大米800份,销售额3万元。眼下,他正计划与省内一家高校合作,开发另一种延伸产品稻米油。

  突破靠天吃饭、高强度、低产出的传统农业产业模式,汪琰斌试着构建一种新的生产模式。创业路上虽然困难重重,但他不回头不后悔,值得点赞。

  村淘站新春酝酿大梦想

  本报记者 何 峰          

  

  春节期间,陈菊华的淘宝站不敢关门,正月初一开始,就有乡亲来这里买年货。“附近村民体会到了农村淘宝的好处,有空闲时间就会来店里坐坐,一起聊天喝茶,看看电影,这几天淘宝站里热闹非凡,成了村里聚会的场所。”

  陈菊华经营的宁海岔路镇农村淘宝高塘服务站1月8日才正式开业,村民迅速被网上购物的方便与快捷所折服。“购买衣服、手表、小家电等物品,村民再也不用往镇上跑了,而粮油这些物品,我们提供送货上门的服务。”春节期间,由于到乡村的快递停运,陈菊华年前在网上购买了礼包、水果、小零食等物品,方便村民采购。

  淘宝站开业没几天,就受到村民如此欢迎,有点出乎陈菊华的预料。春节期间,她开始了新年的计划,做农村淘宝,不仅是帮村民买进来,方便他们的生活,还要将本地特色农产品卖出去,帮助乡亲致富。

  趁着春节期间大伙在淘宝站聊天的机会,陈菊华打听每家每户黑米、小米、红米、红豆的种植情况,并鼓励他们种植这些特色农作物。陈菊华说,“这些原生态的农产品,城里人肯定喜欢。春节过后,我会请人设计包装,帮助村民在线上销售。”看到这些年乡村旅游持续升温,陈菊华有个更大的梦想:在村子四周种上野花,吸引更多的城里人过来赏花赏景,从而带动本地农产品的销售。

  九龙湾庄园:鸡年谋划新发展

  本报记者 何 峰          

  

  

  

  

  

  

  

  

  

  “把那盆花搬过来,放在这个台子上,发黄的叶子要摘掉。”正月初六下午,余姚九龙湾乡村庄园送走吃午饭的客人,迎来一天中难得的空闲时光,厨师和服务员正抓紧时间休息,而庄主陆益定却继续忙碌着。把餐厅、厨房、花园看了一圈,他回到办公室打开厚厚的设计图纸研究起来。

  “春节期间九龙湾的生意不错,只有正月初一没营业,让大伙歇一歇。城市居民在假期喜欢往乡下跑,爬爬古道,呼吸新鲜空气,吃农家饭,住农家屋。每次长假,九龙湾门前的汽车总是排起长龙。当初选择乡村休闲产业,真是选对了。”他说。

  九龙湾乡村庄园位于余姚梨洲街道,紧邻梁辉水库,不远处是连绵八百里的巍峨四明山。2009年之前,这里还是一个杂草丛生、乱石遍地的废弃轧石场。陆益定发现四周生态优美,决定在这里创办“温室餐厅”概念的农家乐。“游温室花园,过田园生活”,这是陆益定当时建农庄的理念。

  记者看到,九龙湾乡村庄园依山坡而建,虽然天气寒冷,但观光大棚内植物绿意盎然,抬头见瓜果,俯身现游鱼。一个个独立的餐厅落地玻璃窗结构,客人在这里就餐,如同置身于温暖的大自然里。

  温室餐厅一开业,便一炮走红。立足餐饮之后,陆益定开始思考如何拉长产业链,让游客的体验更丰富。

  “农家乐除了让城市人吃上农家菜,还需要有可玩、可体验的项目,有民宿可住。”陆益定向邻近的雁湖村、苏家园村流转租赁了800多亩土地、山地,建起桃园、竹园、茶园、杨梅园,成为游客的“开心农场”。不远处的千年古村金冠村余房多,但村民收入不高。陆益定向该村6户农民租房,建起了“乡村客栈”。前年,九龙湾旗下的民宿荣膺宁波民宿最高等级———五叶级。

  今年,九龙湾的发展迎来新的节点。面对汹涌而至的乡村旅游热潮,对市场异常敏锐的陆益定准备将九龙湾的餐位从1000多个增加到1500个,并增加屋顶观景平台、观赏梯田、石屋餐厅等。“餐厅的布局需要调整,菜品也要进一步优化,突出乡土味,更加适合大众消费。年前改造了点菜区域,这两天还在进一步完善。我还准备开辟一个婚宴区域,让新潮的新婚夫妻有更多的选择。”面对建园之后的这次大调整,他异常忙碌。年还没过完,陆益定开始和设计人员商量改造方案。“通过提升,让城里人能在这里真正放松自己,享受那份悠闲、惬意”。

  在民宿产业上小有成就的他,今年将在雁湖村打造一个高端民宿,目前正在紧张装修中。“这是类似莫干山洋家乐的一个项目,开业后有望成为这个区域民宿的标杆产品。”为实现“内洋外土”,使民宿的设施与高星级酒店相媲美,又不失乡土味,小到摆件的购买、花园的设计等细节,他都一一过问。

  九龙湾的产业越做越大,附近越来越多的村民在这里就业。陆益定说:“我要圆一个乡村梦,在自己富起来的同时,带动更多村民致富奔小康。”

  养鱼基地过年无休忙育苗

  本报记者 余建文          

  

  正月初六,记者来到象山港畔的市海洋与渔业科技创新基地。在这里,周边乡村迎新春的热闹、喜庆气氛被远远隔离,技术人员正为大黄鱼的育苗进行一系列准备。

  “养鱼人没有放假,我们陪着这些大黄鱼又过了一个春节”,技术员周文峰说。32岁的小周是福建宁德人,三年前,他带着一支七八人的团队到科创基地帮助做大黄鱼保育、育苗的相关工作。周文峰说,他们每年12月初来到基地,一直工作到次年六七月份才离开,每年陪着大黄鱼一起过年,都习惯了,“一二月份是鱼儿繁殖的关键期,看护得格外仔细”。

  弟弟周文明也加入团队,跟着学养鱼。当天,他与小伙伴一起制作鱼饲料。冰鲜的小鱼要斩去头尾,选取中段的鱼肉再切成小块,给大黄鱼当“口粮”。他告诉记者,再过一周左右,基地里的1000余条大黄鱼就要产卵了,“从1月下旬开始,我们每天要制作40余公斤鲜鱼饲料,一天投喂三次,而且得一颗颗地喂,给鱼儿增加营养,保证产卵的品质”。

  走进基地育苗车间,里面垂着层层黑色帘幕,黑漆漆一团,硕大的养殖池也覆盖着黑色薄膜,每个池有三四百条用于繁殖的亲鱼。基地的朱老师一再叮嘱,走路、说话都要轻轻地,因为“待产”的大黄鱼怕光,还要有安静的环境,如果受惊,会影响产卵质量。车间里其他的养殖池,前些天都已进行了清洁、消毒,做孵化小鱼之用。车间外,两名工人就着阳光,仔细检查每一只网箱,“网箱如果有破洞或者起翘,会划伤小鱼,进而造成鱼的死亡,必须要修补平整,容不得一点马虎”,朱老师说。

  “我们要让岱衢族大黄鱼成为宁波养殖户的致富鱼”,市海洋与渔业研究院吴雄飞副院长说,催产、孵化的工作马上要展开,春节之后繁育的鱼苗,到六七月份能长到五六厘米长,可用于增殖放流。如今海洋与渔业部门每年放流近亿尾黄鱼苗,为大黄鱼种群资源恢复和渔业增产起到了明显作用。

  随后,记者来到位于象山黄避岙高泥村的象山港湾水产苗种公司,这里是我市规模最大的大黄鱼苗种基地,也是全省育苗企业的“排头兵”,养殖有近4000条“待产”的大黄鱼亲鱼。公司也同样早早进入了生产模式。公司总经理徐万土说,过年期间,公司安排了七八名工人,精心“伺候”这些鱼儿,而他则每天都要到养殖场转一转,“我们尽可能让外地员工回家过年,养鱼的活就由本地工人来承担,晚上也要留人值守”。

  港湾公司除了保种、育苗,还养着不少商品鱼。临近中午,工人划着小船,登上放置在象山港内的鱼排,给网箱里的大黄鱼喂食。如今,公司养殖的岱衢族大黄鱼,成了市场上的抢手货。徐万土说,公司在宁海设了新的基地,开足马力来提升大黄鱼的育苗数量,同时进一步扩大商品鱼的养殖规模。

  “创新是发展永远的动力,我们对新品种研发特别看重”,徐万土说,经过近三年的努力,年初时,公司与宁波大学合作的银鲳鱼人工繁育项目获得成功,走出重要的“第一步”。接下来,公司将加大研发投入,只有在饲料研发和养殖模式创新上取得突破,银鲳鱼的商品化才可能成功,目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此外,黄姑鱼人工养殖也初获成功,公司还在试验人工养殖大头梅鱼。“养鱼是个良心活,专心加上恒心,才能有所收获。过年不放假,这是养鱼人必须承担的职责”,从事水产养殖10多年的徐万土这样说。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