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笑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国,需要对我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对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探索和智慧进行积极总结。”乡贤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乡村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植根于乡村社会土壤,蕴含见贤思齐、崇德向善、诚信友善等优秀文化基因。传承乡贤优秀文化基因,激活乡贤文化资源,建构新乡贤文化,对于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根乡村、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1、挖掘乡贤文化,动员乡贤力量 首先,情“境”结合,吸引乡贤回归。以故乡情怀为纽带,固然可以吸引部分乡贤的回归,但从现实性和经济效益方面考量,为乡贤搭建项目开发、文化包装宣传等平台,为其提供更为实际的“境”也很重要。以产业、项目牵线搭桥,激发外出乡贤回馈故土的积极性和荣誉感,实现资金、技术、信息回流,品牌、人才回乡,最大限度赢得外出乡贤对家乡的真心支持与支援。 其次,引进多领域的乡贤。一些地方政府往往较为重视“官乡贤”“富乡贤”,相对忽视了“文乡贤”“德乡贤”。诚然,退休的“官乡贤”具有广泛的人脉资源,“富乡贤”能够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但是,思想的熏陶和引领在乡村治理中更具基础性作用和长久性意义,“文乡贤”“德乡贤”的作用同样不容小觑。 最后,应设立乡贤组织,规范管理。有序规范化管理才能产生更好的效益,要以乡贤组织为载体,按照机构运行模式。规范化运作不仅能够扩大其规模和影响力,完善其功能,更可以走得更为长远和持久。 2、构建多元主体,协同乡村治理 乡村治理应该是多元主体通过协商合作的方式,对农村社会事务和社会生活进行规范和管理。在现代乡村治理中,其主体除了基层乡镇、村党委和政府、村干部、村组织之外,还包括村民尤其是乡贤在乡村治理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当前乡村治理应该遵循协商、合作的原则,发挥乡贤的模范、规引作用,强化各主体之间的协同治理理念,加快形成平等参与、良性互动的协同治理网络。 一方面,把农民组织起来是乡村治理的重要内容。完善乡村的组织体系建设,发挥乡贤和骨干力量在其中的作用,包括社区服务组织、经济组织、社会组织以及文化组织等,比如建设文化活动中心、图书馆等文化设施,成立舞蹈队、合唱队等文艺队伍,组织志愿者联合会、青年党员服务队、互帮志愿者协会等社会服务组织。另一方面,应建立乡贤与政府之间的合作机制。发挥乡贤在纠纷调解、民情联络、信息咨询等方面的作用,从而为基层的治理提供一种新的操作手段。 3、借助信息化手段,建立乡贤网络 现代社会存在两种乡贤:“在场”乡贤和“不在场”乡贤。“在场”乡贤扎根本土,把现代的价值观传递给村民;“不在场”乡贤出去奋斗,有了成就再回馈乡里,他们可能人不在当地,但由于通讯和交通的便利,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关心家乡的发展,他们的思维观念、知识和财富都能够影响家乡。 信息化是乡村治理现代化不可或缺的一个指标体系,借用信息化的手段,可以将身处各地的乡贤联络起来,建立起乡贤资源网络格局。比如,已开通的镇、村一级网站可开设相关栏目弘扬乡贤文化;又如,县级市或区一级宣传部可牵头开发符合当地实际的融乡贤文化介绍、乡贤交流互动、活动信息发布等于一体的微信平台或手机APP,借助手机移动终端扩大乡贤文化传播的受众面。 (作者单位:慈溪市委党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