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黄合 通讯员 勇政华 2016年,全市社会治安、公共安全、安全生产等各项主要指标实现近十年来最大幅度的下降,有效警情数、刑事发案数同比分别下降11.4%、19.2%。 2016年,全市命案、“五类”案件破案率均达98.7%,通讯(网络)诈骗发案同比下降14.1%,实现近年来的首次负增长。 2016年,全市法院系统结案数同比上升13.58%、执结案数同比增长34.49%,检察机关受理公安机关提请批捕案件数和人数同比分别下降11.15%和9.57%…… 回首过去的一年,面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重考验,全市政法机关扛起了责任,顶住了压力,在中央和省委、市委一系列决策部署下,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为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发挥了重要作用。 凝心聚力促发展,夯实基础保平安,看如今,“平安宁波”再启程。 综合治理 平安建设快提升 天下之事,必作于细。对于平安建设来说,社会治理重在基层。 过去一年间,宁波以“平安护航G20”为契机,大力深化基层平安创建行动,排查隐患薄弱点,补上短板风险点,亮出“全力筑牢护城河”的最强决心,在基层织就一张密密的安全网,全面夯实综合治理的基石。 快递实名收寄,地铁开包验视,瓶装燃气必须“持证上岗”,个人手机必须实名登记,出租房、农家乐必须登记身份证……据统计,过去一年间,我市在6大重点行业领域落实落细“实名制”,并对19个行业领域20余万家企业(场所)55万余项安全隐患进行有效整治。 “人在网下走,事在网上办”——2016年,我市全面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体制建设,深化落实治安防控“五张网”和53个重点项目建设,搭建“三网两平台”,构建全市“一张网”。截至目前,10个区县(市)、5个市直开发区、153个乡镇(街道)基本建成综合指挥平台,捏指成拳,形成合力。 “源头可溯、去向可查”——我市全面推进基层“雪亮工程”规划建设, 全力构建具有宁波特色的视频监控防控网络、应用体系和保障机制。同时,各级积极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南门群众”“洪塘大妈”等社会组织,成为整治“黑旅馆”、排查“风险点”中平安建设的重要力量。 “矛盾不上交,化解在基层”——去年,我市出台《关于深入推进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建设的意见》,打造镇海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心、宁波市诉讼(调解)服务中心等实体平台,培育各类调解组织3759个,涵盖金融消费、旅游、物业管理、环境保护等多个热门领域,以专业力量保障市民权益。 服务中心 制度保障促发展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经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制度的保障。 过去一年间,宁波在经济转型升级压力持续上升的背景下,迎来了“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建设、保险创新综合示范区等诸多历史机遇。全市政法机关自觉把政法工作纳入市委中心工作来谋划,精准把握经济主体法律政策需求,及时制定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第一时间为深化改革“保驾护航”。 市中级法院制定《关于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司法保障的若干意见》,联合出台《关于共同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防范金融风险的合作框架协议》,出台《关于为宁波市保险创新综合示范区建设提供司法服务和保障的若干意见》,助力我市打造“全国保险模范之城”。 市检察院制定下发《关于全面贯彻落实〈浙江省人民检察院关于依法保障和促进非公有制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的通知》,凝聚全市检察机关服务保障非公经济和非公人士健康发展的共识。【下转第7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