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民政在线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2月17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移”出来的新生活

——我市钦寸水库移民安置工作纪实

第二批钦寸水库移民干部培训
移民后期扶持基地种植的水果番茄
第一批移民资格复核
钦寸水库

    本报记者 董小芳

    通讯员  甬珉瑄

    (本版图片由市民政局提供)

    交通便捷、小洋楼时尚、各项政策周到……这并不是某楼盘的广告,而是阿拉宁波对4585名“新宁波人”真心实意的欢迎和接纳。

    他们以前的家乡,现在的名字叫钦寸水库。

    钦寸水库由我市和新昌县合作建设,是浙东引水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省“十一五”水资源保障百亿工程。水库总库容2.44亿立方米,可年均向我市供水1.26亿立方米,目前已具备下闸蓄水条件,明年就可以实现向我市供水。

    为了妥善安置“舍小家 为大家”的钦寸水库移民,我市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攻坚克难、积极推进,在市民政局的牵头下,全力做好移民住房建设、户口迁移,以及生产用地分配、享受村民社员同等待遇等安置政策的落实,确保每一名移民都得到妥善安置。经过6年多的共同努力,圆满完成了1704户4585名移民的安置任务。

    1月23日,钦寸水库移民安置工作在前期已通过水利部水规总院专家组技术验收基础上,顺利通过了省政府钦寸水库工程下闸蓄水阶段移民安置终验委员会的验收。外迁我市的4585名钦寸水库移民将在这里开启幸福新生活。

    搬得出

    钦寸水库建设是一项惠及子孙后代的大举动,“重在工程,难在移民”。

    按照最初规划,我市应承担约5000名移民的安置任务。数量大、任务重,既要在宁波现有地盘上做好合理的规划布局,又要让移民心甘情愿迁徙过来,难度可想而知。

    2014年8月,新林乡王家庄村移民胡国军特地赶到北仑区大碶街道莘岙村,看到村里“把为移民建房当成自己的事”,找的是资质良好的建筑公司、现场监控严谨细致,他悬着的心终于落了下来。“这样的房子住得舒心、踏实,我愿意搬!”

    移民能否移得出,安置是关键。让移民不仅有房住更要住得好,是我市移民安置工作的一个重要着力点,更是让移民“搬得出”的先决条件。

    早在2006年我市就召开了移民安置工作部署会,将任务预分解到有关区县(市)和乡镇(街道)、村;2009年,又对移民安置任务作了进一步分解明确;2010年,市政府召开全市钦寸水库移民安置工作动员大会,全面部署安置任务,明确政府各相关部门的职责,市政府还与有关区县(市)签订了移民安置任务资金双包干协议。

    在此基础上,积极为移民自行商洽、自主签订建房协议创造条件。各安置村在为移民分配好宅基地后,统一按要求为移民提供2-3套建房参考图纸,并推荐2-3家施工单位。为移民建房提供便利条件,安排好移民建房过渡期的临时用房及生活必需品。同时,帮助移民把好建房安全关、资金关、质量关、竣工验收关。

    慈溪市出资近50万元聘请专业技术人员为移民建房提供技术帮助和服务,把好质量关和竣工验收关,帮助处理各类房屋质量问题10余起、纠偏房屋7处。

    鄞州区姜山镇同三村,村民将优越的地块留给了移民。该地块距村委、村卫生室仅300米,公交站点位于屋后,同时又与本村原有房屋有足够间距,既方便移民就学就医出行又不影响采光通风。

    象山县墙头镇墙头村将安置点选在位于村农民会所西南面,离学校、医院、车站、菜市场、邮电、银行、镇政府等部门500米范围内,积极做好土地平整及安置点路网、水电、交通、信息等配套设施建设。同时落实专人做好建房质量、安全、进度一起抓,确保让移民放心建好房。

    慈溪市庵东镇坚持“一细到底”,邀请设计单位设计了三套建房图纸,并通过与钦寸移民八次的反复磋商,最终确定了房屋式样、内在结构、外墙及屋面的质地和颜色等建设方案。在建房期间,对基础、楼板、屋面浇注等关键环节,安置村每次都邀请移民到现场验收,协助移民严把工程款支付关,确保移民建房资金安全。

    同时,针对起初移民不愿外迁的情形,各地及时组织力量编写安置乡镇(街道)的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拍摄了一批反映安置地整体面貌的照片,走村入户宣传。先后组织2.5万余人次移民到各安置地实地考察。奉化、宁海、余姚等安置区县(市)领导也多次到库区和移民择地现场配合做好动迁工作。如北仑区将涉及移民切身利益的相关政策编印成册印发到每个移民户和移民干部手中,对前来实地考察的新昌县政府代表及移民认真接待,耐心解答有关政策,曾连续10天共计接待政府代表团和移民2500人次。

    六年多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众多移民干部的无私奉献下,号称“天下第一难”的安置工作在我市平稳有序实施,未发生一起群访事件。

    据统计,我市累计投入资金7.518亿元集中对搬迁安置小区水、电、路、通信及学校、卫生室等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同步配套建设,高标准建设了一批现代化新村,全市移民住房人均面积比搬迁前扩大50%以上,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目前,全市有一大批安置点已建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点,成为当地农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稳得住

    “搬得出”只是迈出了移民搬迁安置工作的第一步,“稳得住”才是重中之重。

    “搞移民安置,不光是建一座新房。移民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因水库建设需要,他们舍小家为大家,离开了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土地,来到了陌生的地方。让他们尽快适应、融入新环境,安稳踏实过日子,是移民安置的根本所在。”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鼓励、吸引移民外迁我市,在遵循国家移民政策的前提下,我市出台了多项优惠政策,凡是涉及移民切身利益的,不论是经济待遇、建房,还是养老保障、就业就学就医等,都给予最大限度的支持。各安置区县(市)还结合各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进一步细化,从根本上保障了移民安置政策的完善。

    同时,各相关部门加强协调配合,在市民政局的牵头引领下,公安、人社、农业、国土、教育、住建、档案等各部门根据职责分工,积极做好政策衔接,确保移民安置政策落到实处,切实保障移民的合法权益。如各地公安部门统一行动、简化手续,大大方便了移民的户口迁移;市农业局在保障移民享受农村合作社股改政策方面给予全力支持和业务指导;市教育局在安排移民子女到安置地学校就读方面为移民提供了便利条件等。

    在北仑区,农业户籍的移民全部按当地村民同等份额落实生产用地,领取土地承包权证,并享受安置地村民同等份额的股权和分红。并为符合条件的老年移民办理“土保”,让移民全部可以参加安置地合作医疗和大病保险,移民子女全部转入安置地学校就近读书,真正做到了移民顺心、安置满意。

    大打“感情牌”,以情暖人、以情留人,亦是我市稳住移民心的重要举措。

    在镇海区,移民来安置地建房时,户口都没有迁入,但为了让他们能安心建房,镇海区教育系统大开绿灯,让移民子女提前入学就读,为其解决了后顾之忧。他们说:“移民是村民,我们要同等相待。”

    2015年春节前夕,安置落户在镇海区庄市街道的一位移民的女儿突发重病,镇海区群众纷纷伸手相助,在短短的一个月时间里,爱心捐款达到38万元。

    象山县墙头镇墙头村则吸收移民作为和谐促进会员和网格小组管理员,分设移民小组、代表、组长参与村务管理,提高移民自我管理能力,鼓励移民为村庄发展出谋划策,从而使移民能真正成为墙头村大家庭中密不可分的一员。去年上半年,一位年老的移民突然生病,子女都不在身边,紧急关头,村干部连夜将老人送医治疗,还垫付了医药费,让他们感受到一家人的温暖。

    移民胡姣波一家来到鄞州区姜山镇同三村后,村干部了解到胡姣波的儿子年近30个人问题一直未解决,便热心地当起了红娘,帮她儿子牵线搭桥物色适合的对象;同三村每年都会定期举办几次慈善捐物活动,村委发动群众共同帮助有需要的移民户,在大家的关心下,移民已经顺利地度过了磨合期,与同三村民和谐共处,完全融入到了新的生活。

    慈溪市庵东镇在整个拆迁过程中始终讲究一个“情”字。为方便移民入住和融入,多次进行上门走访,了解其就学、就业等生活生产需求,并在第一时间给予帮扶。

    政策上的支持帮扶,以及“把移民当成自己人”的关爱,促使移民更快地融入到了新生活当中。

    能致富

    移民安置的目标,除了“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亦是移民安置工作的最终落脚点。只有从根子上解决好增收致富问题,移民群众才能真正安居乐业。

    我市各安置地采取不同形式,全面落实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目前安置到我市的移民都及时享受到了后扶直补资金。各地还针对性地展开了一系列政策法规、生产技能等方面的培训,建立了帮扶制度,为移民创业致富搭建了良好的平台,积极帮助劳动年龄段的移民顺利就业。此外,针对一些特殊移民遇到的特殊困难,相关安置地还采取一户一策的办法,分类帮扶,精准施策。

    2011年,第一批钦寸水库移民俞伯灿一家来到鄞州区姜山镇同三村,村里不仅帮助他们安排好过渡时期的生活,还为他们两夫妻介绍了工作,使他们在建房时期就有了收入来源,为今后的生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移民安置落户后,有一个就业门路,才能逐步走上致富之路。因此村里非常重视移民就业问题,千方百计为移民推荐安排工作岗位,做好生产帮扶。”同三村村干部介绍,在同三村的钦寸水库移民中,只要愿意工作,人人都有活干,个个都能勤劳致富。

    象山县墙头镇墙头村则实行“干部+移民”结对帮扶模式,选派党员干部、果蔬种植能手、专业户及青年志愿者与移民“多对一”结对,提供生活上的帮助和技术上的辅导。2012年至今,墙头村一共投资约450万元成功创建了宁波市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项目示范基地,樱桃等优质水果采摘园逐渐形成规模,逐渐形成了以水果采摘为平台的休闲乡村游,为移民后期扶持创建了一个良好的示范平台,为他们的生活筑起了可靠的长远保障。同时,村里提供平台让有各项技能的移民有发展空间,一位名叫王怀玉的移民有种植黄金茶苗的技术和特长,村里便研究决定前期免费给他十亩土地种植黄金茶,增强其创业能力。

    北仑区一方面以产业发展为核心,结合安置地山地较多、当地茶园经济产业优势,通过出台优惠政策,培植示范大户,在技术、资金方面均给予帮扶,实现了10多户移民新增收入50多万元;另一方面,以移民培训为依托,按照“培训移民、提高移民、富裕移民”的要求,将水库移民就业培训纳入了农民培训阳光工程,多渠道、多形式开展移民实用技术和就业职能培训。仅大碶街道模具产业,就通过对新增移民培训上岗,解决了80多名移民就业,人均年收入有5万余元。

    在宁波这个新故乡,移民们居住环境好了,钱包鼓了,幸福和谐的新生活拉开了帷幕。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