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观察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2月20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用自己的血救自己的命

宁波自体输血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2001—2016年宁波地区自体输血开展情况
图表由市献血办提供

    自体输血就是麻醉科医师依据患者病情术前评估需要,预先采集、储存手术患者自身的血液,或回收手术中视野范围内的血液,经一定的处理,再回输给患者,以满足手术期间或紧急需要的一种输血方式。

    我市于2001年开展自体输血,目前已在全市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全面开展,据统计,16年来已累计开展自体输血65263例,回输血量31.4吨,节约用血相当于157000人次的献血量,自体输血率高达17.1%,自体输血工作在全省乃至全国都走在前列,大大缓解了临床用血的紧张状况,增进了临床输血的安全性。

    记者  陈 敏

    通讯员 庄 立 马蝶翼

    全市自体输血率去年达17.1%

    输血可分为异体和自体,异体输血就是用别人捐献出来的血,经过多道检测和加工程序后,再输入患者体内。自体输血,就是用自己的血救自己的命,即患者需要用血时,输入自己预先储存的血液或在手术过程中失血回收的血液。

    自体输血这项技术在国外已经开展20多年,澳大利亚“择期手术”患者60%选择自体输血,日本则高达80%,美国自体输血已占总用血量的15%。

    据介绍,自体输血主要有三种方式:

    第一种是贮存式。提前数天,定期分阶段采集患者自身的血液预先贮存起来,然后在患者手术或急需时再回输这些已保存的自体血液。

    第二种是稀释式。术前在手术室内采集一定量的血液,同时输注晶体液和胶体液来补充血容量,使患者在血液稀释且血容量正常的状态下施行手术,减少了术中红细胞的丢失。所采集的血液可在术中或术后再回输给患者。

    第三种是回收式。采用无菌技术和血液回收处理装置,将患者在手术中或创伤后流失的血液回收、洗涤和过滤后,于术中或术后回输给患者。

    回收式自体输血是目前医院运用最多的方式。

    宁波的自体输血工作开始于2001年,在全国属较早开展这项工作的城市。

    1995年,国家规定以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区域实行血液管理“三统一”(即:统一管理血源、统一管理采血、统一供血),这一政策使宁波的医疗临床用血失去了95%以上的外地血源;同时,我市医疗卫生事业快速发展,每年12%的用血增长率与每年不到5%的血液自供率形成了极大反差,医疗临床用血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的紧张状态。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我市开始探索自体输血。

    作为一项新事物,自体输血的开展经历了诸多波折。市献血办宣传科科长庄立介绍说,在相当长时间内,自体输血面临推广难,原因主要有三方面:其一,自体输血项目未被列入基本医疗保障报销范围,可报销的自体输血项目仅限于脾破裂、宫外孕、单纯腹腔血管破裂这三大手术,其他手术中产生的1000多元的自体输血费用需患者自行负担;其二,不少老百姓对自体输血不理解;其三,不少医生唯恐担责任,对动员患者做自体输血的积极性不高。这几年,随着政府部门的重视,以及对自体输血宣传的加强,尤其是2013年,我市颁布实施《宁波市献血条例》,于全国率先将自体输血的费用纳入基本医疗保险目录范围,我市的自体输血得以迅速推广。

    据了解,目前我市开展自体输血的医疗机构有39家,包括公立医疗机构32家,社会办医疗机构7家,其中三级医疗机构16家,二级医疗机构14家,其他医疗机构9家。年自体输血开展例数从2001年的8例增至2016年的10881例,年回输血量从2001年的15.6L增长到2016年的4598.6L,年自体输血率从2001年的0.1%增长到2016年的17.1%。

    据统计,过去16年,我市通过推进自体输血,已节约临床用血31.4吨。省卫计委规定,各地自体输血率需达到5%以上,而到2016年,我市的自体输血率已达17.1%,远远超过省定标准,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

    大医院七成以上手术病人自体输血

    31岁的张女士因脊椎侧弯,到市第一医院接受脊椎侧弯矫治术。术前评估中,麻醉科黄长顺主任判断张女士很可能手术中大出血,在充分评估了患者的身体状况后,黄长顺决定对患者实施“稀释式+回收式”自体输血。在黄主任的指导下,张女士术前自体采血600毫升,术中回收1000毫升。正如术前评估,手术中,张女士出血3200毫升,麻醉医生将全部所采自身血都回输给了患者。

    采访中,黄长顺医生告诉记者,这样的自体输血,市一院每天的手术中都要开展。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自体输血技术在我市二甲以上医院,尤其是三级大医院中,已经成为常规开展的临床项目。黄长顺医生告诉记者,2016年度,市一院完成1132例外科手术,术中自体输血率约为79.8%,节约865994毫升的临床用血量。据市献血办的一份调查,同市一院一样,市李惠利医院、市李惠利东部医院、市二院、市妇儿医院等三级大医院手术病人的术中自体输血率都已超过72%。

    从采访看,我市各大医院采用自体输血最多的为心脏手术、肝肾移植手术、骨科手术等外科手术,李惠利医院因心脏手术、肝移植等外科手术居多,每年的自体输血率在全市医疗机构中居于榜首。此外,妇产科手术采用自体输血也比较普遍。

    市妇儿医院是国内较早开展产科回收式自体输血技术的医院。该院一位医生告诉记者,产科出血严重威胁着孕产妇的生命,在我国是造成孕产妇死亡的首要原因,也是困扰产科临床工作的一大难题。输血是抢救孕产妇生命的有效治疗方法,而使用异体用血有较多困难,除了血源紧张外,从交叉配血处理,到血制品输注到患者身上,需要耽误一段时间,另一方面,产后出血发生率约5%左右,存在预先无法估计的特点,且来势汹涌,甚至在短短数分钟内失血即可达到上万毫升,抢救生命就是在与时间赛跑,产妇没有足够时间等待库存血液救命。而产科术中自体血回收技术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难题。

    据悉,自2010年至2016年底,市妇儿医院已开展产科回收式自体输血1359例,回输血量达347369ml。所有自体血回输的产妇均未见异常反应,无一例发生因自体血回收引起的并发症,极大地提高了产后大出血患者的救治率。

    为进一步稳步推进自体输血工作的顺利开展,我市在加大自体输血宣传的同时,根据医院等级、用血量、手术量制定各级医院自体输血工作目标,三级综合性、三级专科性、二级综合性医疗机构自体输血率应不低于20%、15%、10%,每年将其纳入全市对医疗机构“三好一满意”的考核和综合目标管理内容。与此同时,医疗机构建立奖惩结合制度,将自体输血工作与科室绩效挂钩,或对自体输血开展情况进行专项奖励,充分发挥医务人员的积极性。

    据市献血办对我市医疗机构2001—2013年自体输血开展情况的调查,我市自体输血发展迅速,其中开展例数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4.9%,回输血量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9.4%,自体输血率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3.0%。

    市一院麻醉科主任黄长顺是宁波最早开始探索自体输血的医生之一,他告诉记者,与几年前相比,自体输血开展环境已大有改善,目前不仅广大医务人员对开展这项工作达成了共识,越来越多的患者也开始认同、接受自体输血,对于医生术前评估有条件开展自体输血的,患者一般都能积极配合。自体输血会不会给医务人员带来额外的工作量?会不会存在一定的风险?对此,黄长顺笑着说,不会,这个项目在宁波已非常成熟,不会存在风险,自己开展这么多年的自体输血,还从没发生过因自体输血产生的意外状况。无论是回收还是稀释,整个过程最多就几分钟时间,更不会给医务人员带来额外的工作量。

    自体输血大大缓解血液供需矛盾

    采访中,有医生断言,自体血回输是今后输血工作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这位医生继而分析道,当前,各地临床用血面临着两大挑战:一是血液供需矛盾突出;二是用血安全形势严峻。而自体输血的开展可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这两大问题。

    同很多城市一样,目前宁波的血液供求矛盾在不断加大,主要表现为:

    其一,我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近两年来,宁波市李惠利东部医院、市第二医院北部院区、市妇儿医院北部院区等都已相继投入使用;区县(市)医疗机构也在进一步快速发展中。同时,国家出台多种措施促进社会办医发展,我市成规模、上水平的社会办医疗机构将会不断涌现。这些都将导致我市的临床用血量持续上升,血液供应压力进一步加大。

    其二,医疗新技术和医保体系的扩展迫使血液供应需求进一步加大。当前我市医疗保障水平和医疗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多层次、多样化、延伸性的医疗和保健服务需求日益凸现,肿瘤切除、器官移植等难度高、用血量大的新技术在不断拓展进行,同时,随着医疗保障体系的覆盖面扩展,本市医疗机构手术量递增速度也进一步加大,临床用血需求也将进一步增加。

    其三,人口老龄化发展导致献血人员减少。根据《宁波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重要数据公报》显示,宁波市老龄人口已呈加快发展趋势,截至2015年底,全市60周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131.6万,占户籍人口总数的22.4%。人口老龄化在给经济社会带来压力的同时,也给医疗保障等带来压力,造成适龄献血人群的不断减少,加剧了医疗用血的增长幅度,使血液供应面临更严峻挑战。

    而与此同时,宁波的人口献血率仅为9‰,这与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人口献血率10-30‰的水平,差距较大。尤其在春节前后,因献血人数减少,不少择期手术只能延期进行,严重影响到患者的临床救治用血和生命安全。

    而自体输血的开展,大大缓解了血液的供需矛盾。据统计,过去16年,我市通过自体输血共节约临床用血31.4吨,相当于157000人次的献血量。有医生告诉记者,今年春节过后,医院手术病人剧增,各医院临床用血告急,除了一些特殊的手术病人,相当比例的手术病人都是通过自体输血进行手术的。

    而对于黄长顺这位最早开始探索自体输血的医生来说,自体输血最吸引他的还是安全性。黄长顺说,自己用自己的血,不需要检测血型和交叉配合试验,能够避免异体输血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最大的好处就是安全。”

    输血是患病时、战时与重大灾害时进行急救及治疗疾病的重要措施,但输血有时可能引起各种不良反应与疾病传播。国内外的一些研究表明,用异体血存在引发一些输血并发症的可能,目前已知通过输血传播的疾病有几十种,严重者甚至会感染乙肝、HIV等病毒,而自体输血就不存在这种安全隐患。

    此外,业内人士认为,自体输血因反复放血,可刺激红细胞再生,促使患者术后造血速度比术前加快。而对于一些稀有血型患者,自体输血的开展更是解决了手术中找不到同血型血源的难题。

    尽管自体输血好处多多,但自体输血并非人人都适合。据介绍,脑瘤、骨折、宫外孕病人都适合在手术中采用“自体血回输”,而做贮存式输血的大多为骨折或熊猫血病人。

    而多位医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自体输血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不容忽视,比如自体输血比例计算尚无明确统一的标准,贮存血的长期保存问题,术中自体血回输相关的凝血问题等,都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

    自体血回输中。 (陈敏 摄)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