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 洁 近日,《关于开展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出台,要求完善公立医院薪酬制度,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2月21日《宁波日报》)。 所谓改革,说白了就是对当前利益分配进行调整,医改当然也不例外。某种程度上,无论“以药养医”也好,“医生荒”也罢,医疗领域的各种“病症”,症结在于当前医疗领域利益分配机制存在不合理甚至严重扭曲。假如公立医院的运营成本缺乏合理的分担机制,医院不得不自寻生路、自负盈亏,那么,医院商业化,医疗服务成为一门生意,就并不意外。至于儿科、急诊闹“医生荒”,同样不能全怪辞职转行的医生缺乏责任感和奉献精神,毕竟,从业者的生存与发展,从来就是任何职业或行业发展的前提。 从这个意义上说,把薪酬改革提到医改关键环节的高度,并未夸张。只有提高医务人员的收入,医务人员不必依赖于“以药养医”“检查养医”,才能专注于医疗服务本身,医疗也才能回归本位。 但涨薪究竟来自哪儿,十分关键。从目前的薪酬改革策略来看,提高诊疗费用,鼓励多劳多得,基本是医务人员收入提升的两大来源。长期以来,过低的诊疗费用,医疗服务的价格远远不能体现其价值,无疑是医疗领域最大的扭曲,也导致包括挂号黄牛、小病扎堆大医院等种种怪现状。诊疗费用的回归,大有必要。而通过医保涵盖大部分上涨的诊疗费用,不增加患者的负担,也算是考虑周到。 至于多劳多得,看起来也公平合理。医务人员的收入与劳动挂钩,有望形成良性的激励机制,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医疗人员的积极性。但多劳多得是一种商业思维,用于医疗领域需谨慎。假如仍简单地以诊疗费收入作为评判基准,其实和原来把医疗服务当作一门生意并无明显差别——过度追逐医疗服务收入,也完全可能让医疗服务继续扭曲。因为,不同医疗科室有着完全不同的特性,多劳多得不能简单地以业绩来评判。以儿科为例,儿童的配合程度往往较差,沟通也比成人患者困难,同样的一项治疗,儿科医生往往面临更大的困难和阻力,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耐心,但收费甚至低于成人普通门诊。如此,按诊疗收入怎么体现多劳多得? 基于此,提高诊疗费,医疗价值回归,固然令人期待,但医生薪酬机制如何成为一剂“良药”,避免掉入商业陷阱,尤其对于一些有着特定属性的医疗服务,如何合理定价……这些问题的解决,仍是对医改智慧的考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