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田园·乡愁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2月22日 星期三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江北:

留住“人间彩虹” 重拾水乡记忆

慈湖彩虹桥。(杨程 徐欣 摄)
上宅桥。

    通讯员   杨 程

    本报记者  徐 欣

    江北记者站 张落雁     

    宁波多水,江河溪流纵横交错,蜿蜒曲折。遍布各地的历代桥梁,跨越山水、便利交通,将建筑、艺术与科技和谐相融,成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江北境内有姚江、甬江等水系,又有众多自注入江的河流,还有较大水库。基于此种江、河、溪、湖丰富的涉水地貌,为启通途,宁波的先祖们取木石为基,架桥为渡,千百年来,形成了丰富而独特的桥梁文化。

    桥通古今,

    彰显技艺传承文化

    据有关专家调查,自1998年至今,宁波境内现遗存的古桥梁有415座,其中江北区22座,从建筑特色分,有廊桥、石拱桥、梁桥、特型桥;从用途上分,有碶闸桥、界桥等。按年代考证,可追溯到宋代乃至更久远,诸多历史人物的传奇故事点缀其间。这些桥造型各异,与周边山水人文浑然一体,或横亘于山林涧溪之间,或静卧于平原江河之上,或寂寞在乡野,或熙攘在闹市,贯通南北,往来东西,是历史价值、文化价值、使用价值和科学价值的完美融合。

    石梁桥在江北古桥中数量最多。古时的平原地区,几乎村村都有几座石梁桥,大多为单孔桥,桥面设栏柱,民间俗称为“矮凳桥”,既指它的简陋,又指它的形状。也有不设栏柱的,多位于旷野田畈之间。如遇河道较宽,桥孔就设为3孔,桥墩用长石平叠,高有四五米,条石两头半圆,可以避免水草缠绕,因其形如年糕,俗称“年糕墩”。石梁桥虽然形式简单,但仍不乏变化。如单孔桥,柱头有平头圆头的变化,有的将承梁石两头雕成龙首,有的在桥门四角包砌立柱镌刻桥联。

    慈城妙山向家村王桥,始建于南宋,为二墩三孔排柱墩式石梁桥。每墩5柱排列,石柱、桥板用材巨大,桥全长16米,宽3.5米,东西向横跨王子浦河中。王桥地处古慈溪县西门驿道,清雍正《慈溪县志》载:“王桥、县西八里,宋高宗被金人追至此,土人拔桥得渡,俗称廿板王桥”。

    泮桥就纯粹是一种礼制性的桥梁了。旧时,县以上都设有学宫(孔庙),学宫前一定有泮桥。目前宁波仍有4座学宫的泮桥,分别为慈城(古慈溪县城)、镇海、奉化、宁海,其中慈城泮桥保存得最为完好。

    慈城竺巷东路口还有一座软板桥非常奇特,红石板长3米,宽2米,厚0.1米,人走在上面 “会软而不会断”。《清明上河图》中可见,宋代有不少用小木头做成的大跨度虹桥。慈湖彩虹桥就是这一类,但在清乾隆年间被拆除后改建为石桥。慈城大街两条平行河,横街两街一条河,在丽泽石拱桥下面还有石板立交桥,这是当时世界上最早的立交桥。

    有桥就有乡,

    古桥保护任重道远

    据文保部门工作人员介绍,人为破坏和自然损毁成为古桥的双重杀手。而其中,人为破坏是主要原因。

    庄桥街道童家村59岁的褚大爷从小就住在龙江桥一旁。老人表示,石桥完好时,桥上和桥下都是通行的道路,十几年前建了新桥,古桥一直荒弃在旁,而桥身上许许多多形态各异的石狮子和石猴也相继被人挖走。

    解放路是慈城中轴线上的一条“大街”,南起南门,北至县衙。自建城以来的1000多年里,“大街”一直是慈城最为繁华的街市。“大街”上原来有4座古桥——骢马桥、平政桥、福聚桥、丽泽桥。这些古桥在道路或河道改造中被强行改建甚至拆除。慈城城中最高大的一座桥——骢马桥,也随着城中河道被填,古桥消失了。

    选入《慈溪老照片》中的,有一张历史最为悠久的老照片,这是由外国人华生约于1870年拍摄的慈城《三板桥》。照片图样清晰,构图完整美观,从照片上看,一座三孔桥横亘在姚江之上。桥的右边紧挨着一座平房,为三板桥庵。三板桥原名“吉庆桥”,据资料记载,该桥始建于明代,当初号称“天下第一桥”。20世纪70年代末,因乡镇企业蓬勃发展,有石阶的古桥阻碍来来往往的汽车,三板桥被改建成平桥,但桥墩还是传说中鲁班师傅造的桥墩。又过去了悠悠十几年,三板桥老了,不远处新建了慈浦大桥。三板桥渐渐活在了慈城人记忆当中。

    随着群众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位于陆路交通要道和水上航运通道上的古桥,承受着车辆的超负荷压力和过往船只同行的双重负担,已经不堪重负。

    如慈城西门外古驿道上的妙山西村有一座宋代古桥郭塘桥,其独特的造桥法曾为浙东桥梁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证。但这座古桥的桥面几年前被拖拉机压断了。说起古桥受损的事,江北区文保所工作人员表示,古时候的桥梁设计者只考虑到行人和马车通行,因此一般古桥的承受能力都在两三吨。而现在的机动车本身重量就有1吨左右,再加上货物,完全超过了古桥的承受能力。

    据了解,近来新建的桥梁多数设立了最大载荷的禁令标志,但古桥上几乎没有这种标志。许多古桥目前仍在充当交通枢纽,这不仅是对文物的破坏,也隐含着极大的安全隐患。

    现位于慈城孔庙的泮池桥,保护很完整,这得益于文保点的设置和专业工作人员看护。北宋庆历八年,县令林肇迁建至今址,慈城孔庙和学府合一成为学宫,当时的鄞县县令王安石还特地推荐学者杜醇到学宫来讲学,学宫中的礼制性配套建筑泮池和桥也同时建造起来,虽然经历了多次修建,但至今仍是浙江省内保存最完整的学宫和泮池桥。

    在洪塘镇街河的中心,如今幸存的古桥上宅桥,便是江北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桥。上宅桥是一座三孔两墩的石梁桥,桥面铺有三排纵列的长条石板,桥孔跨水11米,桥面左右都有护栏石。上宅桥以桥边有洪氏上宅而得名,南北设有5级石阶。现存的上宅桥,重建于1915年,桥墩上的仰天龙门石,雕刻精致的镇水鳌首,气势雄伟。

    “隔河相望一桥通,昼夜不息洪塘市。”诗句反映了当时洪塘的繁华与喧闹。现如今,洪塘街道通过设置路障、加大宣传、社区志愿者主动维护等多种手段,保护上宅桥,保存了这一见证了洪塘街市发展的珍贵文物。

    有桥就有乡,有桥就有家。怎样才能更好地留住古桥的生命、留住“人间彩虹”的美丽?

    业内专家指出,保护古桥必须从源头做起,理顺体制,创新保护方法:我国古桥分布广泛,数量和种类多,应进行古桥普查,全面评估,建立古桥档案。已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古桥受《文物保护法》保护,大量没有列入文保单位的古桥,在管理主体、管理方法、管理责任、管理经费等方面没有明确的法规条文,应制订和颁布“古桥保护和利用条例”,科学系统地保护古桥。农业、水利、城建等部门在规划设计上,应充分考虑对古桥的保护。同时,鼓励民间资金和国内外慈善资金投入古桥保护。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