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3月01日 星期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食品谣言止于智者 也止于“治者”

    毛建国

    近期,大量关于“塑料紫菜”的视频在网上广泛传播,引起了消费者的恐慌。在国新办27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毕井泉表示,对于近期在网上传播的“塑料紫菜”等食品谣言,要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严厉打击(2月28日《法制日报》)。

    面对谣言,我们很容易想到“谣言止于智者”。拿近日网传一些紫菜由塑料制成的谣言来说,并不难识别。只要有一点常识,加一点求证精神,很容易就能发现塑料薄膜做紫菜不靠谱。但值得思考的是,在一个并不缺少质疑的年代,为什么面对食品谣言,公众很容易失去求证精神呢?

    说起食品谣言,很多人会禁不住发笑。追忆那些曾经流行的食品谣言,比如“纸馅包子”“打针西瓜”“造假鸡蛋”……很多人曾经中过枪。而这并不是过去时,就在2月20日至2月26日,食品安全谣言就多次发生,比如“塑料袋制紫菜”和“吃大盘鸡、泡椒凤爪感染禽流感”等,均曾引发社会恐慌情绪。这些食品谣言,给相关行业和企业造成了巨大损失,不排除其背后有不可告人的利益动机。现在,一些微信公众号、微博的运营者,经常故意耸人听闻,通过“标题党”等方法,有意夸大新闻、生造新闻,这是需要警惕和打击的。

    食品谣言必须治理,消费者也要保持一双慧眼,正如毕井泉提醒的,“消费者增强判断意识,不要盲目传播这类谣言”。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消费者对于谣言的采信程度,与整个市场生态有着密切关系。可以这么讲,如果市场生态良好,给消费者传递了足够信心,那么见到一则流言,消费者就可能保持警惕,做到慎传慎信;如果整个市场不尽如人意,到处是漏洞,消费者面对流言就可能失去警惕,甚至有可能出于一种惯性思维,宁信其有,不信其无。

    事实上,当我们感慨食品谣言很低级幼稚时,其实那些导致食品安全事故的造假行为,又有多少技术含量?今年1月16日,《新京报》报道了在天津市静海区独流镇的一些普通民宅里,每天生产着大量假冒名牌调料,雀巢、太太乐、王守义、家乐、海天、李锦记等市场知名品牌均在其列。这些假冒劣质调料,通过物流配送或送货上门的方式,流向北京、上海、安徽、江西、福建、山东、四川、黑龙江、新疆等地。如果不是媒体报道,谁会想到连调料也有人造假?而且这个假货市场由来已久,就待在监管部门的眼皮底下?

    这些事实多少叫人气馁。不客气地讲,当前食品市场正处于多事之秋,隔三岔五就会有“大新闻”浮出来,而这些“大块头”未必有什么“大智慧”,很多造假手段十分低级。看到了太多的不可能成为可能,见识了太多的不正常成为正常,整个市场早就草木皆兵,而消费者也有了“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的预期。这样的语境下,面对一些食品谣言的发生,又怎么可能让所有人心生警惕,保持正常的“判断意识”呢?

    市场失序,显然需要“治者”——监管部门去努力。这也是人们感慨的,食品谣言固然应该止于智者,但更不能少“治者”。“止于智者”,意味着消费者要提高辨别能力,防止上当受骗;“止于治者”,则需要监管部门提高监管水平,既要及时打击谣言,也要改变市场生态,促进市场环境向上向善。如果“治者”不努力,让市场上接二连三出现食品安全事故,消费者只能风声鹤唳,看到一则流言的产生,很可能失去质疑的动力和求证的信心,给食品谣言的产生和流传提供机会。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