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云燕 子夜,儿子的邮箱发出“叮”的一声清响,这是他刻意设置的声音,为的是守候国际学校发来的伊妹儿。尚未入睡的孩子一跃而起,伴随着“咚咚”的心跳,他战战兢兢地打开了电脑,一份来自大洋彼岸的邮件赫然出现在他的邮箱里!点击一看,原来是来自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招生委员会的面试通知。深夜的寂静,一下子被儿子兴奋的叫喊声划破!他的声音带有明显的颤音,透出一种巨大的惊喜。 那一刻,旧年的帷幕刚刚落下,新年的钟声余音尚存。我们全家睡意全无,想起儿子一年来所走过的申研之路,犹如跑马拉松的运动员,一下子有了到达终点的欣喜。 外面断断续续传来了鞭炮声,儿子按捺不住激动,重新浏览了邮件内容,其大意是:首先感谢你选择了我们的学校,通过对你各项考试成绩和学术成果的综合考评,我们对你很感兴趣,为了能更好地了解你的个人情况,我们将在以下几个时间段安排一场简短的网络面试,请你选择适宜的具体面试时间。 确定面试时间后,学校要求儿子向申请系统发送一张本人照片。通常,大多数申请者会把自己精心打扮过的、最帅的靓照发给招生官,以便给对方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而作为一个典型的“理工男”,儿子则选择了一张“身穿朴素的工作服,手戴白色的实验手套,正低头观察实验情况”的工作照。事后的进展表明,或许正是这么一张“实验照”契合了招生官“崇尚务实、喜欢实干”的招生理念或标准,才让接下来的进程变得手到擒来,顺风顺水。 在随后准备面试的几天里,为了确保面试成功,儿子通过网络认真查阅了学校信息和导师的研究方向,并对招生官可能会涉及的几个问题做了精心准备,先用英语草拟底稿,再用口语反复表述。临了,还约请专业人士来一场逼真的“模拟面试”。 约定的面试时间终于到了,那一刻,家里的空气变得异常凝重。我们关掉了所有可能占用流量的手机、电脑等通讯设备,以保持网络畅通,确保儿子与招生官的“面对面交流”能够顺畅进行。 屏幕上出现了招生官的头像,她曾经是一名中国留学生,留在哥伦比亚大学当了招生官。简单的问候后,她先让儿子进行自我介绍,然后用流利的美式英语提出了一个又一个问题。看似随意的询问,其实蕴含着一个个实质性问题:关于个人情况和业余爱好,关于实验背景和课外活动,关于曾经参加过的志愿者活动,还有读书费用的来源和今后的打算等等……儿子用相对流利的口语一一作了回答。每当答完一个问题,招生面试官总会报以赞许和友善的口吻连说“OK、OK”。 面试得以顺利进行,主要得益于儿子事先的精心准备。有学长告诉儿子,在有限的面试时间内,你要尽量将简单的问题多加描述,把时间的掌控权争取到自己这一边,这样还可以避免招生官提出更多生僻的问题。 当然,面试期间,儿子还多次不失时机地主动出击,说自己喜欢游泳,不知学校里是有没有游泳设施?这一提问正好切中了美国学校“不但喜欢学生会学习,还要会运动”的办学理念,面试官在回答时对此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接下来,儿子还主动谈到将来的想法,说自己将会继续攻读博士,并就如何申请博士询问了相关情况。其实这正是招生官想要提到的问题,孩子却率先表明了自己的观点、想法和态度,令招生官颇为满意,在连说了好几个“OK”之后,面试官告诉儿子,两个星期以后会有录取与否的正式结果。 不是两星期后,而是短短的两小时后!一份来自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院的录取邮件便“叮”的一声钻进了孩子的邮箱:恭喜你成为我们学校的学生……下面还有该校校长的亲笔签名。 这一刻,来得那么出其不意,也来得那么合乎情理。正如儿子爸爸在给他的新学期寄语中所写:炎热的暑假,当别人逍遥在舒适的空调房时,你正在实验室挥汗观察着一条条曲线的走向、忘我琢磨着一组组数据的内涵;当别人嬉戏在游戏厅时,你正在宿舍里背单词、做习题、练听力,直至深夜……正是这一切,成就了你今天的常青藤之梦! 就像电影《霍比特人》里所说:世界并不在你的地图与笔记里……当你回来时,你将从此与众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