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宁波新闻·深度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3月03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破局 “政企合力”迫在眉睫

    “义茂的实践证明了宁波年糕具有充足的发展潜力,但整个行业的进步仍需跨越更多的障碍。”慈城镇农业副镇长傅正说。

    春节高峰期之后,慈城的年糕店大多打烊,只剩下零星的小作坊还在运作。“虽然慈城是宁波年糕的重要招牌,但在培育、建设年糕产业过程中,政府的计划和企业的需求难以匹配,让我们感到十分困惑。”傅正表示。

    据介绍,慈城镇有11家规模较大的注册年糕企业和20余家小型年糕作坊,企业经营者平均年龄超过50岁。“他们的观念趋于保守,很难跳出陈旧的经营模式,不愿意分享工艺,也不认可竞争者的行业地位。”傅正无奈地告诉记者,“在他们眼中,‘走出去’只是一个很容易破灭的气泡,与其冒险,不如种好一亩三分地,维持企业经营、满足个人生活即可。”企业的“各自为政”致使宁波的年糕产业始终保持不温不火的前进态势。据统计,慈城镇年糕企业2016年总产值为1.2亿元,单个企业年产量不超过7000吨,缺乏业绩突出的龙头企业。

    如何改变年糕行业略显萎靡的现状?傅正认为,关键的因素在于企业间的团结和年糕加工方式的升级。

    从前年开始,慈城镇政府就着手在年糕同业工会的基础上建立年糕行业协会,将专注于不同细分领域的企业联合起来,同步激活宁波年糕的商业属性和文化属性。此外,慈城还打算建立一座年糕产业园,从各大年糕企业抽取一部分产品,统一以“宁波年糕”的名称对外销售。“在与江西、四川等地的年糕企业交流的过程中,我们深切认识到单个企业开拓外地市场的艰难。为了获得外地消费者的认可,必须拥有深厚的经济基础和足够的影响力。我希望宁波年糕能成为‘嘉兴粽子’这样驰名中外的城市品牌,以多家企业抱团的形式走向世界各地。”傅正告诉记者,“当然政府牵头、企业呼应,才能让这些项目扎实落地。”

    年糕加工方式的升级,则是提升年糕附加值、为年糕产业摘掉“土帽子”的关键因素。来自慈溪的余女士在慈城开了一家小店,销售手工制作的年糕团。“每到周末或节庆日,都会有游人购买热气腾腾的年糕团,虽然工艺比较粗糙,馅料就两三种,但大部分顾客觉得很好吃。”余女士告诉记者,“一年下来,卖出的年糕团、年糕片和其他小吃足够一家人生活,我们也不求多大的富贵,只希望安安稳稳过好日子。”宁波各地还有许多和余女士相似的年糕小作坊经营者,他们技艺娴熟,却没有提升产品附加值的能力和愿望。

    在傅正看来,作为主食,年糕的食用频率无法与米饭、面条相比,在市场开拓的过程中自然障碍重重,销量有限。如果转换思维,将年糕视为面向中高端消费人群休闲食品,用卫生、美观的门店替代老旧的手工作坊,用宁波特色的盛物器具替代简陋的塑料袋和纸盒,或许能为这一古老行业带来新生。

    如今,政府部门继续推进着行业协会的筹备和产业园的建设,义茂和冯恒大则加速布局外地市场、壮大自身实力,积极参与各级展会和省农博会,政企间的合作愈加密切,将更多口感出众、品质优秀的正宗宁波年糕展现在各地消费者面前。宁波年糕尚未离开“围城”,但已然走在路上。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