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自画像。 |
汤丹文 三月,大地回暖。这几天,一个名为《回煖》的油画展在华茂美术馆举行,油画的创作者是美术教育家、长期担任前苏联列宾美术学院副院长的戈尔博·弗拉基米尔·亚历山大洛维奇。 这是一个很具学院味、学术气息的展览,不独是画家戈尔博的从教、学院经历,更由于他创作的作品尽管“潜行”着俄罗斯绘画的传统,但却游离于他所处的那个年代。用前来观展的中国油画大师全山石的话来说,他的作品中好象没有什么特别的大作,只是平常的静物小景和肖像画,但他对绘画本体语言的把握特别是色彩的感觉力和生发力却是精到的,“特别是戈尔博一生非功利性的艺术实践,值得我们国内艺术家深思。” 戈尔博出生于1903年,17岁起就进入敖德萨美术学院学习。他一直执于艺,没有停下手中的画笔。但他的大多时间给了教学和教务工作,教学是他的职业。所以,于他而言,绘画往往是繁忙工作后抽出时间的作为。在他的画笔下,日常的场景和身边的人物就成了他的题材。 可以想见,戈尔博是个随和、懂生活的人。也许他打开一扇窗,窗外的景致就成了画作中的场景;也许兴之所至,他身边的科学家艺术家朋友就成了他的模特。正因为创作时间的局促,很多作品写实深入性似乎看上去不够,也很难发现所谓“精心打造的巨作”,但他的作品中对物像特点捕捉、对人物心性气质提炼,于简洁中显出诗情意趣,让人过目不忘。他的画作,更多地像是与人聊着天,不急不缓,娓娓道来。 据说,戈尔博一家三口都是画家。也许在这个艺术之家,创作即是生活。而他一生淡定,执着于日常的创作,在经过岁月长河冲刷后,却意外地露出深邃的“河床”。与前苏联时代昂扬斗争的主旋律不同,戈尔博画作既有“安静的伤感”也有“温雅的奔放”,它不追求戏剧性,却丰盈了观赏性。他创造了自己的精神世界,这个世界丰富、多元,举重若轻,温情暖心。更奇特的是,它与纷乱的尘世也能安然相处。于是,他的艺术也因为在一个整密树林里的“斜枝横出”而显得别有意味。 在观展间隙,也与一些朋友谈起了艺术与生活。一位画家朋友说,他正在筹划他的艺术园,园子的名字叫作“一亩田”。“我们搞艺术,每天忙忙碌碌追求什么,到最后,还不是要有自己的生活”。于是,在一亩田的“理想国”里,除了工作室和艺术品仓库,将会有一个很大的屋顶露台,这将是大家交流艺术享受生活的地方。另一位搞出版的朋友则说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国外的汉学家,对杜甫进行研究后发现,其实,杜诗中除了“安得广厦千万间”为天下寒士鼓与呼外,更多体现了一个很懂生活艺术的诗人的精致人生。据此,这位汉学家发现了一个与我们以往观感极不一样的杜甫。 也许,所谓时代性与艺术家个人生活并不是完全同步。我们需要艺术以宏大的叙事来推进社会的进步,更需要个人内心世界的平和温暖。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艺术正是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让忙乱人生“回暖”安静的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