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田园·乡愁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3月08日 星期三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它山堰村:

千年古韵辉映丰厚人文

它山堰村养正堂已成为村文化礼堂
它山堰村一角
远眺鄞江桥(陈朝霞 摄)

    在素有“四明首镇”之称的海曙区鄞江镇,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它山堰横亘在青山绿水之间,无声地诉说着岁月的沧桑变迁。

    千余年来,它山堰村静静地依偎在它山堰旁,古桥、古宅、古树、古道倒映在晴江岸,构成了一幅古韵犹存的浙东乡村美景。

    本报记者 陈朝霞

    通讯员  毛一波 吴佳怡   

    历史建筑众多

    一个春寒料峭的下午,笔者来到它山堰村。

    村庄得名来自我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之一的它山堰。历经千年,青石板构筑的它山堰坐落于平静如镜的水面上,波澜不惊。与之遥相呼应的是著名的鄞江桥,这座承载着老宁波人记忆的浙东第一座木结构风雨廊桥,于2014年修葺一新。在堰和桥之间,岸边村居白墙黛瓦木窗,倒映在水中,显现出一派古朴典雅的风情。

    “别看它山堰平时一片平静,每当上游泄洪的时候,场面真是气势磅礴。”村委会主任吴锡明向笔者介绍,它山堰是唐太和七年(833年)鄮县县令王元暐主持建造的。在此之前,鄞江地区每到洪水季节便泛滥成灾,旱季则河溪干涸。它山堰建成后,洪水季节,堰上之水七分入江、三分入溪;平时则七分入溪、三分入江,入内河之水用来灌溉良田,并经南塘河注入宁波城内的日湖和月湖,宁波城因此赖以生存发展,至今,它依旧发挥着阻咸、蓄淡、引水、泄洪的作用。

    从它山堰沿着鄞江一路东行,高墙之下,展现的是上如松古建筑群、郎官第古建筑群和大夫第等清末民国初期建筑。整体布局呈方形的上如松古建筑群占地面积1113平方米,前后共三进,石库门、门屋、厢房、正厅,颇具气势。郎官第古建筑群又称下如松,呈方形分布,以正门所在巷道为轴心,共分东、西、北三跨院落,重檐硬山顶建筑,通透回廊相连,透出大户人家的殷实家底。大夫第大门紧闭,从高高的墙楼可以看出其不凡气势。“这三处古建筑均由朱姓大户所建,被统称为如松里,是宁波为数不多的古建筑群。现在前两处建筑里还住着几十户村民。”吴锡明告诉笔者。

    继续踏着青石板穿过巷弄,漫步村中。村委会旁的养正堂非常醒目。青灰色的正门门楼上镶嵌着的“新安遗迹”几个字遒劲有力,清晰可见。“这一四合院建筑是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乡绅朱云严联合族中热心教育人士创设的私塾,供族人子弟读书,称为朱氏真吾义塾。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族人取孟子‘养浩然之气、正做人之本’之句,改名为‘养正学堂’。”吴锡明介绍,如今养正堂已成为村文化礼堂,它山文化研究中心、“宁波走书”传承基地也设在这里。

    历史人文丰厚

    千年岁月,给古村留下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其中独具特色的鄞江“它山庙会”已被列入浙江省非遗名录。“这一悠久传统和它山堰有关。”吴锡明告诉笔者,它山堰的开工日正是王元暐的生日“十月十”,而第三年的竣工日“三月三”正值王元暐夫人生日。“每逢‘三月三’‘六月六’‘十月十’,群众便自发举行热闹的庙会,千年来盛况不绝。如今庙会期间,常常开展大型商贸交流会,举办开街仪式、非遗展示、民间大巡游等活动,庙会文化得到发扬光大。”

    国家级非遗项目“宁波走书”是让它山堰村人值得自豪的另一项文化瑰宝。据介绍,“宁波走书”在清同(治)光(绪)年间由艺人在茶坊演唱,到民国初期鄞江镇得意楼茶坊就有“宁波走书”演出。“现在养正堂作为‘宁波走书’传承基地,不仅设有‘宁波走书’展厅,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诠释这一独具特色的宁波地方曲艺的起源、演变历史,还经常邀请‘宁波走书’艺人前来演出,让它的魅力得到更淋漓尽致的发挥。”吴锡明说。

    与丰厚历史文化底蕴交相辉映的还有它山堰村人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每逢春节、元宵、中秋、国庆等节假日,它山堰村的文化礼堂和村文化广场等地就成为村民自娱自乐的舞台,各种文化演出层出不穷,让小山村沉浸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如今,它山堰村有它山遗德庙龙队、腰鼓队、篮球队、舞蹈队、女子气排球队、它山堰村文艺队6支文体队伍,多次获得镇、区等各级文体比赛大奖,村里“日日有活动、月月有演出、季季有比赛”。

    “我们村位于樟溪河和光溪河之间,从去年开始,我们和鄞江镇同步启动‘两江四岸’工程。”吴锡明向笔者描绘了它山堰村美好的未来,依托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它山堰,投资1500万元的它山公园已经展露靓丽容颜。同时,依托“它山堰”茶叶品牌,一座年产量500公斤的茶场也已建成,民宿也在规划中。不久的将来,它山堰村将成为宁波一个美丽的“后花园”。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