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天星(右)为居民修伞。 (余建文 沈颖 摄) |
记 者 余建文 通讯员 沈 颖 每年,镇海招宝山街道涨鑑碶社区开展“学雷锋日”广场活动,杨天星老伯的修伞摊总是人气最旺的服务项目。七年来,他修理了近千把各色各样的伞,分文不取。 老伯说,修伞是个美丽的意外。 杨天星在冷冻厂工作几十年,退休之后自学成才,“转行”做起修伞人。凭着一腔热情和心灵手巧,修伞伯成了方圆几里的名人。 “杨师傅,这两把伞不要了,放您地方,看看有没有零件可以再利用的。”“老杨,我的伞伞骨断了,麻烦您修下”……前日,记者来到招宝山庙前路老杨的修伞“工作室”,上门修伞的“顾客”还真不少。 家中10来平方米的客厅被老杨改成了“独占”的“修伞吧”,桌上几个用月饼盒改装的工具箱里,分门别类地摆放着伞骨、伞轴、把手、支架等零部件。“以前,这些东西我是从别人丢弃的破伞里淘来的,后来大家知道我会修伞,就主动把不要的或坏的伞送过来。”杨天星边一边说着,一边戴上老花镜开始修伞。 他佝偻着身子,眯着眼睛,用手摸着伞骨,仔细地检查问题部位。散开的伞骨又尖又细,很容易伤到手,“没事,小心点,习惯就好。”杨天星笑呵呵地说。他用砂纸磨去伞骨上的锈迹,或修补或用旧的钢丝、伞头、伞柄重新组合,然后挑了一块尺寸合适的伞面缝上去。“你看,一把新伞就出来了,”捣鼓了不到半小时,一把新伞在老杨手中差不多成型了。 杨天兴的修伞手艺,完全是自学摸索出来的。对他而言,修伞是一份坚守,更是一种默默奉献后的满足。 “年轻人觉得伞坏了买新的,其实好点的伞也要近百元,丢了实在可惜呢。”杨天星拿出他修理的第一把长柄伞,“我一直保存着,当时只用绳子固定住伞骨和伞面,较为粗糙,一把伞修了好几天才完工”。八九年修伞下来,老杨的技术越发娴熟,并购入不少修理工具,尤其在伞面的制作上,想办法做各种拼接,让伞看起来更时尚、美观。 “杨师傅很热情,有一次他看到我伞坏了,主动拿去帮我修理,考虑到我没伞用,还送了我几把好用的伞,后来又把修好的伞替我送回来。我们给他钱,他从来都不收。”住在附近的董佩君连声夸老杨“人太好了”! 如今,董阿姨也加入了杨师傅的“修伞吧”,帮着做点缝补伞面的针线活。 有时忙起来,杨天星一天要修上10多把伞。考虑到修伞需求不小,杨天星经常加入社区志愿者活动行列,把“修伞吧”搬到了广场上。每次杨天星一出现,总是很受居民欢迎。“虽然现在生活好了,但还是要提倡节约,能修的肯定要修”,涨鑑碶社区相关负责人说,社区帮老杨成立了个人工作室,并为其申请公益服务项目补助,社区服务大厅还设有爱心取伞点,让杨师傅修理的爱心伞服务更多居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