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宁波新闻·深度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3月14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乡村民居量大面广,其建筑形态、风貌、规划布局等因素直接关系到乡村风貌美不美、品质高不高、舒适性好不好、群众满不满意——

让村民建房不再“跟着感觉走”

象山茅洋乡山下叶村农民新居。(陈朝霞 俞莉 摄)
象山涂茨镇旭拱岙村文化礼堂。(陈朝霞 俞莉 摄)
象山墙头镇方家岙村公共厕所。(陈朝霞 俞莉 摄)
制图 金雅男

    本报记者  陈朝霞

    象山记者站 俞 莉

    通讯员   朱延勋

    近年来,包括浙江省住建厅在内的各级规划建设部门曾经编制过多种“农村居民建房样板图”。但现实中,村民建房宅基地形状多样、大小不一、需求各异,样板房很难适应村民多样化的要求。

    象山县规划管理中心在深入一线调研后,组织专家团队,结合象山农村宅基地用地现状和用地标准,在全省率先编制县级村(居)民建房指导手册,为村(居)民“量身定制”了既体现象山民居建筑特色和人文底蕴,又经济实用的“浙派民居”新范本。

    《象山村(居)民建房指导手册》推荐的26种住宅,白墙黛瓦,飞檐石窗点缀,翠竹香樟掩映,一派“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中国传统建筑意境。

    乡村建筑需要专业引导

    采瓜果摘蔬菜,体验田园乐趣;走古道穿森林,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住民宿吃农家饭,让身心放个假……美丽恬静的乡村作为城市的“后花园”,受到越来越多城市居民的青睐。

    从大众的选择中不难发现,自然景色美丽、人文底蕴丰厚、生活设施发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大众心目中“美丽乡村”该有的模样。但在现实生活中,有些村民在经济上具备了建新房的条件,却缺乏专业规划知识和风格引导,只能凭着自己的经验“跟着感觉走”。因此,有的乡村简单复制城市小区的布局方式,大广场、大草坪、村口设牌坊或置石等,缺乏乡土特色;有的乡村大拆大建,舍弃本土文化、贪大求洋、盲目西化。“随意混搭、材料堆砌,花钱不少,却造成风格不着调,整体不协调”,这样的乡村建筑被很多专家诟病。

    象山县规划管理中心副主任、总规划师黄刚说:“农村是传统文化的发源地,传统的乡村建筑是民族文化与地域特色的历史积累,在各地新农村如火如荼的建设中,要通过规划引领,保护乡村自然风貌。”以象山为例,规划部门要担当起村民建房风貌的引领职责,依托象山特有的山水脉络和山、海、岛、礁、滩涂、田园等独特风光,慎砍树、禁挖山、少拆房,加强乡村建房风貌管控,树立乡村传统建筑文化自信,让乡村融入大自然,提升村民幸福感。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2015年4月,《象山村(居)民建房指导手册》出炉,这一手册由建房法规政策指引、技术解说、建筑放样、立面改造、10个户型方案等5部分内容组成。

    2016年5月,《象山县乡村公共建筑指导手册》面世,对作为乡村精神文明重要载体、被称为“乡村灵魂”的文化礼堂、居家养老中心、农具渔具仓库等乡村公共建筑的形体及立面等列出20余个具体方案。

    2016年9月,象山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象山县中式民居建筑设计大奖赛”,来自上海、杭州、广州、深圳、宁波等全国各地的设计院、大专院校、社会团体和个人参赛,并提交了52个设计方案。大赛主办方从中精选出16个方案,于2016年12月汇编成《象山村(居)民建房指导手册》2.0版。

    这本图文并茂的《指导手册》,通俗易懂地介绍了农村建房政策法规、审批程序,细致地说明了住宅选址、朝向、间距、层高、外观、抗震抗裂、节能生态等知识,还列出了供选择参考的从80平方米到140平方米不等的26套村居房型,不仅有“中国风”的外观效果图,还有一目了然的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和侧面图。

    这样接地气的“象山村居”新范本要落到实处,离不开活跃在乡村的泥瓦匠。为此,象山又组织规划、建设、设计等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管理者,结合《象山村(居)民建房指导手册》,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3期600多人次泥木工匠参与的专题培训。

    来自鹤浦镇樊岙村的泥瓦匠罗学如在接受培训后感到受益匪浅:“以前村民建房完全自发进行,全凭经验,很难造出有设计感的房子。而这些样板户型不仅外观美观,而且推荐使用的瓦片、青砖、麻刀灰涂料等材料常见又实用,造价不高,建造工艺也是我们得心应手的,非常具有可复制性。”

    西周镇副镇长蔡慧跃也表示:“样板房充分体现了乡村特色和传统文化传承,让乡镇干部在推进新农村建设时有了指导和依据。图纸直观明了,村干部在推广过程中也省力不少,建房户则可参照手册中的方案,因地制宜进行微调,建造出适合自家实际的住房。”

    以象山特色丰富浙江民居范式

    截至目前,万余册《象山村(居)民建房指导手册》已陆续免费发放到基层干部、建房户、泥瓦匠师傅等人手中,而且已有多个乡镇(街道)的村民住宅和公共建筑参考该手册,因地制宜地建造出体现传统特色的“象山村居”。

    笔者在涂茨镇长沙村、茅洋乡山下叶村看到,这里已有多幢新落成的白墙黛瓦的村居,吸引不少路人驻足拍照。在涂茨镇旭拱岙村,村里老人在新落成的古朴典雅的两层文化礼堂内打台球、下象棋、看电视、拉家常,其乐融融。

    在墙头镇方家岙村,错落有致的中式钓鱼长廊即将竣工,和森林竹海、湖泊溪流、亭台楼阁、古桥古道,构成了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乡村图景;在溪里方村,春节前刚竣工的村居家养老中心,回廊、院落古色古香,和村内13处古建筑互相辉映。在提升村庄品质建设过程中,溪里方村没有一味拆旧建新,而是巧妙地将拆除的旧木料、石板等建成围栏、挡墙、花坛、游步道等,用毫不起眼的溪坑石头铺成沿溪步道,用旧梁条、旧墙板点缀在村口巷尾、房前屋后,成为乡村原生态景区建设的生动样本,古韵浓郁的乡村环境,美了家园、乐了游客、富了村民。

    2016年10月,象山县出台《关于加强乡村建设风貌引导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村庄规划要体现乡村特色,注重建房风貌管控和“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建设主题,“以乡村公共建筑和民居设计为突破口,秉承浙东传统民居和较早年代建成的民居建筑风貌,形成一批具有不同地域特征、文化特色、不背离本土文化的象山农房设计通用图集,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既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又充分体现时代气息,既注重农房单体的个性特色,更注重村居整体的错落有致,有序构建村庄院落、住宅组团等空间,减少使用繁琐、复杂的造型,以象山特色丰富浙江民居新范式。”

    近日,《象山县传统风貌农房建设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出台,拟设立县级“传统风貌农房建设专项资金”,对传统风貌农房改造试点村、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按规定审批建设或改建的传统风貌农房、建筑工匠(建造传统风貌农房的泥工匠),分别给予补助或奖励。

    这是继象山在全省率先出台《村(居)民建房指导手册》《乡村公共建筑指导手册》后,加强乡村建设风貌引导工作的又一举措。目前,象山正从全县490个村庄中筛选传统风貌农房改造试点村,集中连片打造能保住“自然味道”、留住“老记忆”的“象山民居”,形成空间优化布局美、生态宜居环境美、乡土特色风貌美、业新民富生活美、人文和谐风尚美、改革引领发展美的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

    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

    相比城市建筑的不断进步,我国的农村建筑在规划和设计上还存在着不足。当我们乘车经过某个村落时,总能看到一些外墙贴着小瓷片的民宅挨挨挤挤地排列在一起,千房一面,风格雷同。这些成片出现的乡村民宅在规划的科学性和整体的美观性上有很多缺憾,甚至对乡镇历史、人文风貌造成一定的破坏。

    3月7日,在北京参加两会的全国政协委员朱鼎健在谈到美丽乡村建设时提出,“由政府规划设计部门根据不同乡镇的风土人情特色,组织设计出一批尊重总体规划精神,体现当地民居特色的‘建筑模板’,让村、乡、镇居民只需在模板选择中‘点菜单’,就可以用以报建,而无需每一户都自己组织设计,从而以精准帮扶的方式帮助乡镇居民和广大农民建设美丽家园。”象山县在全省率先编制县级村(居)民建房指导手册,推荐26种住宅供村民选择,并对全县的泥木工匠进行专题培训,在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的实践中已经先行一步了。

    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李晓东眼里,所谓“本土的设计”,就是“根据当地的人力、物力、经济等实际的资源去做设计”。《象山村(居)民建房指导手册》,依托象山特有的山水脉络和山、海、岛、礁、滩涂、田园等独特风光来选择参考房型,以象山特色丰富浙江民居新范式,为各地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借鉴。

    (王芳) 

    富阳东梓关农村回迁房 重拾儿时记忆

    近日,位于富春江东岸富阳场口镇西部东梓关村的一处村居吸引了众多的目光。村内一幢幢白墙黛瓦镂空窗格的3层小楼精致古典,掩映在周边绿意葱茏的水稻田和云山雾绕中,犹如国画大师吴冠中的水墨山居图的现实版本,简洁凝练、爽心悦目。

    这是该村农民的回迁房。2013年,该村选址村南一片农田,向39户村民征地25亩,邀请绿城设计院打造村居。总设计师孟凡浩及团队本着低造价兼顾设计需求的想法,选用了最经济的砖混结构形式,以白涂料、灰面砖与仿木纹金属格栅等商品化成熟材料为主,并借鉴了吴冠中笔下的江南民居,用现代抽象线条来展现传统民居的神韵。

    从2014年5月动工,到2016年8月完工,46幢独具江南水乡韵味的杭派民居呈现。村民只需花每平方米1376元的建造成本价,就能入住新家。新家每户有3个小院,前院可放置单车、农具等,侧院可放置柴火、杂物,南院则用作休闲绿化。房屋基本为三层结构,有4个以上的卧室、客厅、储藏室等,实用美观实惠。

    如今,东梓关村不仅“让村民自豪,让城里人向往,让游客痴迷”,而且吸引了国内7家知名设计院落户,一个以多元、包容、开放、跨界为引领的设计小镇显露雏型。(陈朝霞 整理)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