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图为胡镇兆父女近照。 (余建文 沈颖 摄) |
 |
图为家书展示现场。 (余建文 沈颖 摄) |
 |
制图:郑勇 |
30年后,当年近古稀的胡镇兆隔着玻璃展柜,再次逐句阅读已略微泛黄的家书时,泪水不禁湿了眼眶。 本报记者 余建文 通讯员 陆金妹 陈饰 当时,加拿大华人极少,“我们三人是绝对‘老外’,走在街上,回头率很高呢。”胡镇兆笑着说。黑诺瓦市纬度跟中国的哈尔滨差不多,一年里三季是冬天,“那时候,打国际长途电话很贵,也不方便,电视我也看不懂。”胡镇兆说,工作之余,最难熬的就是寂寞。想家了,只有一个办法:写信。 写一封家书,轻轻提笔,落下对远方的牵挂。收一封家书,展开信笺,是见字如面的亲切。胡镇兆说,家书的一字一句,都是爱,“有爱,远隔万里又如何。” 上周末,镇海招宝山街道组织举办了“晒家书,写家训,弘家风”系列活动,集中展示了百余封从辖区居民中征集、甄选出的家书。其中,胡镇兆贡献出的5封女儿写的越洋家信,字字情深,感动了活动现场的居民。 “这几封信,不仅是孩子对父亲的思念,也成为我对公派出国工作那段时光最美好的回忆”,胡镇兆向记者讲起30年前在加拿大设计、研发“中西合璧”家具的历史。 镇海木匠 出国担纲设计师 1985年初,经省家具杂品工业公司选拔,胡镇兆被省二轻工业厅选中,委派赴加拿大工作。“接到通知时,我很惊讶,按现在的话说,‘压力山大’。”老胡说。 胡镇兆16岁就进木器厂当学徒,他的手很巧,绘画也好。凭着勤学钻研和天赋,他很快掌握了传统甬式家具的制作方法。历经20余年打拼,到上世纪70年代末,胡镇兆已是镇海家具厂技术厂长兼骨干设计师。当时,他每年设计的新家具都被选入省《优秀家具样册》,是国内家具行业小有名气的设计师。其间,胡镇兆还搞了家具半自动线型机等几十种小改造,人称“发明大王”。 上世纪80年代初,浙江省家具杂品工业公司和加拿大史克洛公司合作,在加拿大合资开办加华家具制作有限公司。这是家具行业中国第一家境外合资公司。 那时,37岁的胡镇兆正年富力强,被委派为“加华”公司中方设计师兼经理。省政府对这个项目十分重视,“我们的任务是到当地指导中国传统工艺家具设计和新产品试制,尝试将中国传统工艺家具打入北美市场,为国家创汇。”胡镇兆说。 接到委派任务后,胡镇兆花费数月在宁波范围内寻找,最后相中了木雕师胡建能。1985年7月,两个宁波木匠加上省里委派的翻译顾建中,3人工作小组飞赴加拿大。 家书传情 大洋两岸共此时 加拿大的家具公司位于安大略省黑诺瓦市,距离多伦多中国驻加总领事馆有100多公里。胡镇兆三人被安排住进一套公寓,到合资公司上班步行要半小时。 胡镇兆说,当时,史克洛公司派了两名高级职员与中方小组沟通。他与同事胡建能根据对方的要求,设计中式风格的家具。如加拿大家家有酒柜,柜子外壳在加拿大生产好,部分要加工的部件则通过海运运到中国。胡镇兆他们设计好的图纸也大多发回国内,省里调派工匠、专家再精细加工,做完之后,再运回加拿大进行组装。 胡镇兆说,这样设计、制作的家具称得上真正的中西合璧,板材使用的是加拿大最优质的胡桃木和枫木,式样采用中国传统家具,但又符合加拿大人日常生活所需。 根据上级的要求,老胡三人被公派出国,为期两年,中途不能回国。 当时,加拿大华人极少,“我们三人是绝对‘老外’,走在街上,回头率很高呢。”胡镇兆笑着说。黑诺瓦市纬度跟中国的哈尔滨差不多,一年里三季是冬天,“那时候,打国际长途电话很贵,也不方便,电视我也看不懂。”胡镇兆说,工作之余,最难熬的就是寂寞。想家了,只有一个办法:写信。 那两年,胡镇兆差不多每半个月要去一趟位于多伦多的总领事馆,向省二轻工业厅或省政府相关领导汇报工作也大多是书信形式,只打过一两次越洋电话。与家里人的联系,则完全靠书信。当时,女儿胡建君已读小学三四年级,也借助鸿雁传书,讲述学习、生活情况,寄托对身在大洋彼岸父亲的思念之情。 “祖国遍地面貌新,农村盖起新大厦。倾听稻子鸣喜歌,悦望麦田翩翩舞……”这是女儿信中创作的一首小诗。胡镇兆说,每一封信漂洋过海,至少要半个月才能收到。“家书抵万金啊!”胡镇兆说,每每收到妻子、女儿的来信,阵阵暖意便在心头流动。那时候,女儿喜欢集邮,他就在信中给女儿夹寄些外国邮票。 写一封家书,轻轻提笔,落下对远方的牵挂。收一封家书,展开信笺,是见字如面的亲切。胡镇兆说,家书的一字一句,都是爱,“有爱,远隔万里又如何。” 出国期间,胡镇兆一共收到女儿寄来的20多封信。他说,当时这些越洋信件有一大摞,他都从加拿大带回镇海,后来虽历经两次搬家,但与家人、亲戚往来的信件无一佚失,“全部一一珍藏。” 浙式家具 一时间风靡北美 胡镇兆说,在加拿大工作期间,他们试制出了第一批几十件样品,有啤酒柜、屏风、床头柜、工艺柜、博古架、茶几等,并大胆采用新工艺制作。外表是中国传统工艺饰面,如木雕、镶嵌、彩石、漆画等,内部则改良为适合机器流水线生产加工的样式。 当时省里派了最好的能工巧匠,配合项目开展,如需要木雕、牛骨嵌的,安排东阳、青田的师傅加工;若要用到螺钿嵌之类,则由宁波师傅来完成。 在北美“加满地可展销会”上,这批中国传统创新工艺家具一亮相便惊艳全场。胡镇兆自豪地说,当地报纸、电视台都进行了专题报道,他制作家具的特写照片还被用作杂志硬照。一时间,北美家具市场刮起了中国工艺风,大批订单接踵而至。 在加拿大工作期间,胡镇兆还与一名美国家具设计师成了朋友,对北美家具设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老胡说,北美的家具生产流水线当时比中国先进了20年,产品质量之精良,他至今印象深刻。 尽管“中国风”家具的设计、制作“堪称完美”,但由于路途太过遥远,加工时间拖得太长,当时,往返运输全靠海运,一批家具的运输加上加工时间,工期在8到10个月。胡镇兆说,在他们期满回国后没多久,这个合作项目便“无疾而终”了。 回国后,胡镇兆继续钻研中国传统工艺家具的设计、开发,并对明式家具情有独钟。前几年,他应邀参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宁波朱金漆木雕陈列馆设计门楼及室内工艺装修,并帮助建立镇海兆红堂,指导设计高端红木家具生产。后来,胡镇兆和胡建能均被评为宁波市工艺美术大师。 女儿胡建君承继了父亲的艺术天赋,中国美术学院博士毕业,如今已成为大学硕士生导师。父女俩的交流也早已从书信“升级”为微信。但每每翻看那些泛黄的信纸,细读女儿那稚嫩、工整的家书,胡镇兆总是心潮澎湃,仿佛又回到了那关山远隔的时代。 家书,是历史与亲情的回响。胡镇兆说,这些越洋家书,从一个侧面,见证了一段东西方家具“联姻”的历程,“作为亲历者,我很自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