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3版:艺林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3月17日 星期五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看上去很美

——说说《廊桥遗梦》中的那份爱恋

     3月10日凌晨,美国好莱坞电影《廊桥遗梦》原著作者、美国作家罗伯特·詹姆斯·沃勒(上图)在家中去世。

    1992年《廊桥遗梦》问世以后,在《纽约时报》畅销榜上盘踞3年之久。至今这部小说有大约40种语言的译本,在全球卖出超过1200万册。 1995年,伊斯特伍德将这部小说改编为电影并亲自担任男主角,女主角梅丽尔·斯特里普通过这部电影入围第6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主角。电影延续了小说的辉煌,全球票房收入超过1.82亿美元。 此外,这个爱情故事还在1992年被改编成百老汇音乐剧。 小说大获成功之后,沃勒从默默无闻的作家摇身变成百万富翁,他离开了自己从小生活成长的爱荷华州,搬到了德克萨斯州的一座农场。不久后与结婚36年的妻子离婚,两人有一个女儿。 (枕流 供图) 

    枕 流

    3月10日,美国著名小说家罗伯特·詹姆斯·沃勒在德克萨斯的家中去世,享年77岁。沃勒一生写过七部小说和一些散文,但我们中国读者最熟悉的还是他的处女作兼代表作《廊桥遗梦》。“认识你我用了一下子,爱上你我用了一阵子,忘记你我却用了一辈子。”小说中这一令人伤感的爱情名句大家耳熟能详。而由好莱坞明星梅丽尔·斯特里普、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主演的同名电影也是风靡一时。故事中那位开着卡车来到依阿华麦迪县城拍摄风景照的男主人公罗伯特·金凯更是一度成为无数女性读者心中的理想情人。而今,用文字创作这份如梦爱情的作家走了。再度回首这个并不具有多少戏剧性情节的故事,你会发现,里面仍有很多被忽略掉的,却颇值得我们深思的内容。

    客观地说,男主人公罗伯特·金凯的“迷人”带有一定的虚幻色彩。他是一个浑身散发着浪子气质的男人。他有过家庭,已经离异,拥有职业,但不稳定。自身强烈的个性及对光影艺术的独特理念令他的作品难以符合主流媒体的刊登需求。不过,这位“最后的牛仔”独来独往的作风,倾心艺术的气质,潇洒落拓的行为方式,都给作为家庭主妇的女主人公弗朗西斯卡带来了非凡的诱惑。在女主人公看来,眼前这个“天外来客”和自己以前接触过的男人多么不同:他才情卓著,能弹善唱;他性情浪漫,会诗一样的语言;他关心环境问题,热心保护野生动植物;他去过很多地方,见过很多风景……金凯身上所显现的各种细节、特征,其实都是他所属社会阶层所拥有的文化教养的重要符号。回头再看弗朗西斯卡的丈夫理查德,无疑就相形见绌了。理查德是那种满足于“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安分农夫,喜欢带着孩子和家中小牛去参加田园比赛,然后为自家获得一块小奖牌而兴奋不已。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金凯的出现令两个男人间源自阶层、文化的强烈反差凸显无遗。可到此时,弗郎西斯卡能做的也只是一句“恨不相逢未嫁时”的叹息。四天,恍若一生。最后,她没有选择和金凯双双离开,而是依然困囿在原先的生活模式中。有意思的是:罗伯特·金凯这一形象尽管是美国商业文化的代表,作者却始终在强调他和现有社会秩序所形成的激烈对峙。美国社会崇尚个人价值和个人选择,作者之所以如此塑造男主人公,为的是令这个分明处于社会边缘的人物在作品中显得遗世独立、熠熠生辉。

    再反观女主人公弗朗西斯卡,她宜室宜家,内心又对爱情充满了绮丽遐思。倘若她不曾遇见金凯这样的男性,相信她也就这么安然平静地度过余生了——内心的渴望和激情终会在岁月流逝中枯萎殆尽。然而金凯出现了。在小说里,作者有好几处暗示,弗朗西斯卡对待金凯的某些反应是“条件反射”般的,连她自己都感到诧异和惊惶。不过,这并不能掩盖《廊桥遗梦》就是世俗女性在枯燥生活中偶遇一段婚外情的本质。只是罗伯特·詹姆斯·沃勒用他优美的笔触将这段违反传统伦理的感情给彻底柔化了。于是,这段“看上去很美”的爱恋因其短暂,因其不圆满而别具魅力。其实,这个“爱上陌生人”故事与其说是在歌颂爱情,不如说是在抨击单调的生活本身。弗朗西斯卡可以爱上摄影师罗伯特·金凯,也可以爱上任何一个行为举止、文化背景和金凯相近的人。只要这样一个富有阶层标志的男人出现,她的情感就会起涟漪——也许笔者这样说,会令《廊桥遗梦》的拥趸们觉得扫兴,但真相就是如此。

    最后我们不妨将《廊桥遗梦》和日本电影《远山的呼唤》作一比较。《远山的呼唤》中,那个独自抚养儿子、操持农场的寡妇风见民子并不怀有弗朗西斯卡般的美丽幻想,她所萌生的情感是建立在和外来客岛田耕作一段时日的共同劳动及相濡以沫基础上的。在我看来,那才是真正感人的爱情。最后她在火车上借着第三人表白心迹的桥段更是催人泪下。而弗朗西斯卡尽管至死未忘金凯,更多的原因是那份“一见钟情”在她原本古井般的生命中实在太具“奇幻色彩”了。回忆中的伊人宛如梦境,美则美矣,到底架空立虚,缺乏烟火红尘的真实。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