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震海 《中国诗词大会》火了,《朗读者》尾随而来,也火了。这两档纯文艺节目,相继受到人们的热捧,很偶然吗? 不!一点也不偶然。任何偶然的发生,都有其必然的过程。有人说,这是因为两档节目有了才女主持人董卿。不可否认,一位优秀的主持人可以提高节目的收视率,但这绝不是根本。老实说,我倒觉得,不是董卿带“火”了这两档节目,而是这两档节目真正成就了才女主持人董卿。 看过这两档节目的人不难发现,其表现形式有别,但核心都是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如果放在前些年,这样“文艺范”十足的节目,明月清风般曲高和寡,相信没有电视台敢去冒险做,因为谁也不会相信或指望能火。曾几何时,说到文艺节目,有一个共识就是“哈哈乐”,各种搞怪、搞笑,奉行的就是“娱乐至死,收视第一”。为了博得眼球,追求收视率,甚至不惜花重金从国外购进节目模式,刻板模仿,没有灵魂地复制,起初观众觉得新鲜好玩,或许能火一下,最终也只是“过把瘾就死”,一阵风刮过去就什么都没有了。 我说《中国诗词大会》和《朗读者》的热播,绝非偶然,是因为这两档节目,正好迎合了观众的需求,这背后是传统文化的升温。比如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有报道说,去年就收获了200万次的点击,那些身居故宫深宅大院,每天和各种文物为伴的老工匠们,竟受到“90后”甚至“00后”们的追捧。再比如,现在各类书法、国学、古琴,甚至是珠算培训班兴起,一些家长将孩子送进培训班,其实不是为了考试,而是培养孩子的兴趣,历练孩子的修养。过去,可不是如此,我们的家长对孩子,看重的多是分数,送孩子上培训班也多是为了“考试”,这变化实际是中国家长理性的回归。如今,在都市,一些年轻的白领女性,也开始悄然追捧古琴、绘画等,各种专门为白领开设的古琴、绘画、茶道、陶艺班应运而生。有统计说,从2003年古琴艺术被联合国批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到如今,中国学古琴的人就超过20万。 曾经的我们都“病”了,节奏越来越快,欲望越来越高,阅读越来越少,精神越来越空,灵魂越来越轻,心灵越来越贫,人也越来越浮躁。我们所追求的只是“上档次”的生活,是物质上的丰盈,是金钱和利益。每天匆匆埋头,只顾赶路,从来不曾让自己安静下来,看看空虚的心灵,或是坐下来等一等我们的灵魂。看周遭,且不说成人,就拿一些孩童来说,小小年纪就会像大人似的单手托腮说:“真无聊。没劲儿。”GDP直线上升,物质极度丰富,灿烂的真心笑容却越来越少,感觉越来越无聊。 其实,人类的发展,不仅仅是一部物质生产史,更是一部文化创造史,一部精神文明史。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经济是筋骨,精神是灵魂。筋骨软弱,无法坚强独立;同样,精神空虚、失去灵魂,就会迷失方向。我们这个民族历经上下五千年,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一路传承如奔流不息的黄河水,这是我们这个民族的骄傲,是我们昂首挺胸的资本,也是我们走向高远的动力,是我们的魂魄,我们的精神。然而,曾经心浮气躁,盲目追求,总感觉外来的东西好,刻意地模仿,我们已经迷失得太久了。有一天,突然回头,才发现我们身边的才是这个世界上最好的。《中国诗词大会》和《朗读者》的出现,其实如甘霖,洒向的是干旱的土地,这也给我们的文艺工作者、创作者和传播着们,敲响了警钟,我们的观众不再是弱智,我们拒绝那些庸俗的作品或节目,我们需要文化品位、需要有内涵的好作品,好节目。 生活水平提高了,精神同样应该丰满,我们不是没有灵魂的机器。所以,传统文化的升温,是必然的趋势,是国人精神的回归,也是自信的回归,更是空虚的灵魂在呼唤中的人性回归。 活着,每一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但除了物质,还需要有“诗和远方”,更需要有内涵、有品位、有修养。正如某大学挂出的一条横幅:我做高富帅,高在学识,富在精神,帅在行动;我做白富美,白在品行,富在内涵,美在心灵。小小横幅,照片上网,好评如潮,感动无数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