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文体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3月20日 星期一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小鲜肉”为啥那么能捞钱?

    易其洋

    时下影视圈里那些年轻、帅气、健硕的男性,被一些网友戏称为“小鲜肉”。“小鲜肉”听上去有点直露和恶俗,但他们确实是这个时代的菜,也当真风光无限。不过,演员终归是演员,得靠出演的角色、塑造的人物说话,如果“一张脸”就能“吃遍天”,京剧舞台上还有丑角啥事儿,演戏不就成了“选美”——这像话吗?

    滥用替身、不背台词、不肯吃苦、爱耍大牌、用“表情包”演戏、“抠像”演出……演技“差得掉渣”,艺德“糟得吓人”,却片酬奇高,能鲸吞式“吸金”,有的“小鲜肉”单部剧酬劳以“亿元”计。近日,关于“小鲜肉”的争议屡见报端,陈道明、宋丹丹、张国立、濮存昕、奚美娟、冯远征、史可、刘涛、高满堂、汪海林、宋方金、崔永元、金星、赖声川、陈凯歌等知名演员、编剧、主持人和导演,都对“小鲜肉”们拿钱多、不敬业,败坏演艺行业规矩和风气的做派,表达了担忧和不满。连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小鲜肉”也成了“热门话题”,有人甚至拿“小鲜肉”的收入超过“一个几百人的中型企业”说事。

    企业是制造业,演戏是文创产业,不能说谁就应该比谁赚钱多、赚钱容易,这没有可比性。如果是“多劳多得”“质优价高”,“小鲜肉”拍戏赚钱再多,也没啥好说的。问题是,有些“小鲜肉”真不把演戏当回事,拍出来的戏真的很烂(至少我看过的几部就是)。但即便如此,我也认为,“小鲜肉”的高片酬是市场给的,不应该采取行政手段对演员“限薪”,而是要尊重和相信市场的调节力量和文化的自净功能,以及加快完善对高收入者的征税制度等。

    影视业是一种“粉丝经济”,消费意愿强盛的年轻观众是最大的“金主”。“小鲜肉”们吸粉力强,年轻粉丝众多。爱屋及乌,粉丝们对自己喜爱和崇拜的明星出演的影视剧,不管好坏,青睐有加,心甘情愿掏钱埋单,甚至不容别人说不好。这几年,国人的文化娱乐消费开始井喷,好作品供不应求。由“有得吃”到“吃得饱”再到“吃得好”,有个过程。受职业精神流失,名利速成、能捞一把是一把的社会风气影响,投市场所好,一些投资人、制片人、导演等遭商业资本绑架,抛弃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追捧、争抢“小鲜肉”,其实也是在给自己“抢钱”。一时间,很容易造就一些“暴发户”。

    问题在于,一次次粗制滥造、偷工减料、弄虚作假,一次一次把观众忽悠进影院,一次一次让观众失望甚至骂娘,无异于竭泽而渔。同样是花钱点菜吃饭,如果饭菜没营养甚至有毒,不能“养胃”还“伤心”,那退而求其次,看看“小鲜肉”,“养养眼”总是好的。名导演、名演员、“老戏骨”们可以看不惯“小鲜肉”,但也要想想,自己导的、演的影视剧,又有几部真正对得起观众的钞票、信任和期望?面对严重畸形的市场,自己是在决不妥协、奋力抗争,还是在随波逐流甚至推波助澜?

    精品不足、烂剧横行,只有“高原”,没有“高峰”,这是中国影视业的现状。我以为,这与“小鲜肉”们不敬业却大赚其钱互为表里。深层的原因在于,我们的影视市场竞争还不够充分,或者说只是一种浅层次、低水平的竞争;我们的创作环境还不够开放包容,这不准那不行的条条框框太多,以品质为导向的评价体系和环境缺失,压制了一些有才华、有志向者的创作空间和艺术激情,造成了“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的尴尬局面;我们的编剧、导演、演员、制片人,还普遍缺乏文化自信和文化担当,没有真正肩负起应有的文化责任。

    编剧(剧本)被誉为影视剧的“灵魂”,拍影视剧给观众看,最起码得把故事讲“圆”吧,但一部投资1亿元的影片,有的“小鲜肉”就拿走了七八千万,还有导演、后期制作、投资人,还得宣传,落到编剧手里的能有多少?看不起、请不起好编剧,没有好剧本,导演只能胡编乱造,“小鲜肉”看起来再怎么光鲜滑嫩,吃起来跟“豆腐渣”其实没啥两样。看得多了,受骗多了,观众的要求和鉴赏力自然会提高、会“用脚投票”,那些没剧情、没内涵、不用心的东西终将被抛弃。“小鲜肉”成为热议话题,本身就说明了这一点。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