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宁波新闻·民生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3月20日 星期一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的声音,服务的力量

背街小巷里有场社区版《朗读者》

    本报讯(记者黄合 通讯员金灵)“即使把你最好的东西给了这个世界,也许这些东西永远不够”“听是需要学习的。只有认真地听,你才能对周围有更确切感知,才能对历史有更深刻把握,才能把他人的智慧集于己身”……

    昨日下午,在百丈街道划船社区二楼,一场特殊的《朗读者》正悄然上演——范仲淹、毕淑敏、特蕾莎修女……通过这些先贤名人的文本片段,14名来自社区一线的社工化身“朗读者”,分享案例,畅谈体会,核心主题是如何汲取养料、更好地为居民服务。

    “为什么《朗读者》这个节目能火,我觉得这背后有一种人文的关怀;在朗读的过程中,读出了日常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也读出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划船社区党委书记俞复玲是《朗读者》节目的忠实粉丝,也是这场微型《朗读者》活动的策划者。

    她说,此次上场的“朗读者”都是划船社区的普通社工,他们借助朗读的载体,分享的是社区管理中切实发生的故事。有的是上下楼漏水、乱堆放杂物引起的纠纷,有的是及时帮因病致贫老人申请救助,有的是关心失独家庭、关爱残疾人……在一件件小事的分享中,社工动情地诉说着工作中的点点滴滴,记录着相伴社区走过的春夏秋冬。

    “80后”社工赵枫带来的朗读,选自毕淑敏的《心灵眼睛》。“读了这段文字,我感悟到,倾听已成为一种需求,作为一名社工,必须学会倾听。”赵枫说,社区有名郭阿姨不幸患重病,日渐憔悴,自己就常常去看她,听她说话,帮她申请临时补助。“老人寂寞时,尤其需要找人说说话。只有倾听居民的心里话,才能帮他们解决困难。”

    社工孙秋霞分享的,则是郭子鹰所写的《最好的时光在路上》。她说,社区要求每个社工在包片范围做到“一日两巡”,正是在“走下去”面对面交流的过程中,自己逐步了解居民的需求,拉近了距离,也换来了认可。“服务没有止境,我们永远在路上。”

    “这是一次特别有意义的分享。通过声音的传递,通过朴实的故事,让人感受到了浓浓的文化味,也真正感受到了社区工作的不易。”作为俞复玲名师工作室第三期学员,海曙望春街道五江口社区党支部书记孙敏霞在台下听得心潮澎湃。她说,要将这里的先进理念带回去,将自家社区也打造成“书香社区”“品质社区”。

    “‘名城名都’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每个社会小单元的共同努力。”俞复玲说,作为社工群体,也要通过多读书、多实践、多思考等途径,不断提高综合素质,更好地为居民服务。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