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7版:学苑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3月23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完善社会治理体系 推动社会治理创新

北仑大港社区为职工子女开办假期辅导班。 (资料图)

    2016年10月初,在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新工作会议召开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就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继续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体系,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今年全国两会,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介绍2017年重点工作任务时,详细部署了如何推动社会治理创新。要大力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体系,强化本体建设、目标导航、载体依托,不断提高社会治理能力,创新社会治理,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保驾护航。

    杨宜勇

    一、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

    首先,社会治理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治理如果存在短板,势必严重影响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备性、规范性和有效性。其次,社会治理体系内部是一个相对独立和完整系统,必须科学设计,既不能简单拼凑,也不能抱残守缺。第三,社会治理体系与其他治理体系存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关系,必须瞻前顾后,相互配套。

    总而言之,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是一个动态的社会历史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在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中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体系。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定需要创造一个更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在任何社会,问题、摩擦和冲突都是难免的,中国也概莫能外。因此,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确保社会平安,全方位提高人民群众安全感,是完善中国社会治理体系的根本目的。那么,如何顺利实现这个目的呢?

    一要善于处理好社会治理的横向关系,更加注重联动融合、开放共治,更加注重民主法治、科技创新,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提高预测预警预防各类风险能力。二要善于处理好社会治理的纵向关系,坚持问题导向,把专项治理和系统治理、综合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结合起来。三要加强社会治理的制度建设,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体制机制,加快建设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四要进一步增强社会治理的责任意识,严格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社会治理工作,切实肩负起促一方发展、保一方平安的政治责任。这是实现中国社会治理体系目的的根本保障。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然要坚决兜牢基本民生的底线

    在任何社会,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都是必须的,中国应该做得更加出色。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断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稳步提高基本公共服务的质量,这是完善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载体。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务,既是人民群众基本权益的重要内容,又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要求。通过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创新社会治理,不断改进基本公共服务的绩效。只有这样,才能使基本公共服务项目真正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不断满足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盼。

    1、就业是民生之本

    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不断提升劳动者素质,实现比较充分和更高质量的就业。在经济新常态下,大力促进面向就业创业的公共服务,需要进一步完善就业政策,进一步加大就业培训力度,进一步加强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支持,进一步加大就业援助力度。既要鼓励生存型创业,更要鼓励机会型创业。劳动创造人生,要努力创造更好的条件,让人们在劳动中汲取财富,在奋斗中完善人生。

    2、教育是民生之翼

    教育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必须以学习者为中心,注重能力培养,通过全民学习、终身学习、个性化学习,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一方面,着眼于促进公共教育的平等,必须办好公平优质义务教育,持续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不断缩小城乡、区域、校际办学差距,让人民群众更加满意。另一方面,着眼于提升公共教育的质量,要大力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加强民族教育,办好特殊教育、继续教育、学前教育和老年教育,尽快实现终身教育。教育决定祖国和民族的未来,我们要让家长充满希望,让孩子放飞理想。

    3、健康是民生之福

    坚持正确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核心,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加快转变健康领域发展方式,全方位、全周期维护和保障人民健康,显著改善健康公平,大幅提高健康水平。实施好食品安全战略,加强食品安全治理。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条件,健康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要不断创造更加有利于人民健康的良好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4、保障是民生之基

    加快社会保障事业发展,一要从基本国情出发,坚持城乡统筹,放眼全国统筹,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二要未雨绸缪,建立社会保障的长效机制,确保社会保障的可持续发展;三要发挥社会保障对收入分配的部分调节作用,进一步增进包括残疾人在内的社会公平。古语云:“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要通过社会保障有效实施再分配,使人民群众尤其是低收入群体能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构建共同的社会利益基础,为国民经济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稳定条件。

    5、文化是民生之乐

    公共文化是为满足社会的共同需要而形成的文化形态,目标是人人参与文化,人人享受文化,人人创造文化。要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通过普及全民阅读、科普知识、公共信息、历史文化和健康娱乐等,不断增进公民的知识、道德修养,培育高尚的人格,形成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与此同时,不断适应当前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新变化和审美的新需求,创新文化产品和服务,提高文化消费意识,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努力创造条件,鼓励广泛开展全民健身,使更多人享受运动快乐、拥有健康体魄。只有人民身心健康、乐观向上,国家才会充满生机活力。

    6、安全是民生之底

    人命关天,安全至上。要以对人民群众生命高度负责的态度,坚持预防为主、标本兼治,以更有效的举措和更完善的制度,切实落实和强化安全生产责任,筑牢安全防线。完善安全治理,坚守发展决不能以牺牲安全为代价这条不可逾越的红线,明确要求“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贯彻以人为本,弘扬安全发展理念,遵循安全生产客观规律,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科学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与安全生产,严格安全生产责任制,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四、完善社会治理的体制机制,重在制度建设

    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近期要着力健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加强城乡社区治理。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依照宪法和法律,由居民(村民)选举的成员组成居民(村民)委员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制度,在实践中进一步健全。改进基层社会治理方式重在坚持系统治理,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社会治理创新关键在基层,基层治理关键在自治。基层自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是基层群众实现自己的事情自己管、自己办的重要方式。要完善基层民主决策、民主治理机制,构筑起全社会共同治理公共安全的网络联系和信任关系,做到知风化险、规避风险。社会治理必须“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人人参与是基层社会治理的根本前提,人人尽力是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过程,人人享有是基层社会治理的必然结果。凡是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人民群众都应当获得充分机会来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表达自己合理的利益诉求,并参与各项民主决策。社区治理是政府、社区组织、居民及辖区单位、营利性组织、非营性利组织等基于市场原则、公共利益和社区认同,协调合作,有效供给社区公共物品,满足社区需求,优化社区秩序的过程与机制。建立健全居民、村民监督机制,促进群众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依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

    在城乡社区治理过程中,要因地制宜,因人施策。乡村社区治理,重在推动社区自治、发展社区公益、改善农民生计,不断增进农村福祉。城市社区治理,重在完善“平安网格”工作机制,大力推广“楼宇建党委、楼道建支部”党建模式、“一站式”交通事故调解处理模式等载体,不断提高社会治理水平。

    五、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重在形成诚信守法的长效机制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日益扩展和复杂化的市场关系逐步构建起彼此相连、互相制约的契约关系。这种与契约密切相关的信用关系作为一种独立的经济关系得到充分发展,并维系着错综复杂的市场交换关系,支持并促成规范的市场秩序。没有信用,就既没有市场经济的牢固基础,又没有和谐社会的牢固基础。目前恶意拖欠和逃废银行债务、逃骗偷税、商业欺诈、制假售假、非法集资等现象屡禁不止,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宗旨,一方面在于记录社会主体信用状况,揭示社会主体信用优劣,警示社会主体信用风险,并整合全社会力量褒扬诚信,惩戒失信;另一方面可以充分调动市场自身的力量净化环境,降低发展成本,降低发展风险,弘扬诚信文化。

    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既要加强普法教育,更要强化制度约束,形成诚信守法的长效机制。要加快建立基于公民身份号码的信任根制度,以保障实名制的落实。要建立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和相关实名登记制度,抓紧推行手机号码、银行卡、网络实名制,消除网上网下各领域虚假身份。要建立违法犯罪记录与信用、职业准入等挂钩制度,强化对守信者的鼓励和对失信者的惩戒。要坚持推行实名制和保护公民个人信息安全并重,健全用户信息保护制度,加强对用户个人隐私、商业秘密的保护。

    六、大力整治社会治安突出问题,全方位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

    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必须健全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环境污染、网络突发事件等公共安全监管机制,确保公共安全和社会和谐稳定。

    一要治早治小,不断完善社会矛盾排查预警和调处化解综合机制,提升预防化解社会矛盾的实效。大力推广和发展“枫桥经验”,依托基层组织,发展信息员,完善社会矛盾滚动排查、及时预警机制,努力做到发现在早、防范在先、处置在小。

    二要善于化解,构建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诉讼等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的多元化纠纷解决体系,引导群众更多地选择非诉讼渠道和方式解决纠纷。在网络社会,要拓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律师、法律工作者等第三方参与纠纷化解的制度化渠道,吸收专家参与技术性、专业性领域纠纷解决工作,提高纠纷化解权威性、公信力。 三要有效打击,通过破获一批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刑事治安案件,集中打击违法犯罪分子和犯罪团伙,同时治理群众反映强烈的治安突出问题和复杂场所,进一步完善防控机制,最大限度地提升社会治安管控力,彻底消灭“黄、赌、毒”、“黑、拐、枪”等丑恶现象和黑恶暴恐势力滋生的土壤。

    (作者为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高端声音

   政协民主监督是“独特创造”,具有“独特优势”

    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表示,人民政协民主监督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独特创造”。世界各国在推进民主政治发展的时候,都十分重视对权力的监督,而且各国都有自己的做法。一般来讲,监督形式有议会监督、法律监督、行政监督、政党监督、舆论监督等等,但都没有我们这样的人民政协民主监督。这种具有独创性的民主监督,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项重要的制度安排,包括了民主监督的内容、形式、程序、机制四个基本要素,既是内容和形式相统一的实质性民主监督,又是程序和机制相配合的程序性民主监督,因而是一个比较完整的民主监督制度安排。

    人民政协民主监督具有“独特优势”。从人民政协民主监督在我国民主政治中的特殊地位来看,由于人民政协民主监督不仅是我国社会主义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形式,它在我们的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从人民政协民主监督的监督主体来看,由于他们是参加人民政协的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具有政治影响大、专业水平高等特点,在对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监督时出手不凡,优势突出。

    创新设计引领中国创造

    中国科学院原院长路甬祥指出,《中国制造2025》明确了我国建设制造强国的目,实现这一目标,必须高度重视创新设计。好的设计不但可以提升产品和服务的品质,提升绿色智能水平,赢得市场竞争优势;还可以创造新需求、开创新业态、开拓新市场,甚至会引发产业变革。因此,创新设计是引领中国创造的先导和关键环节。加强创新设计,需要从理念、环境、基础、教育、文化等多方面入手。

    更新设计理念。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把握网络时代设计的新特征——绿色低碳、网络智能、开放融合、共创分享,引导中国设计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走向高品质、迈向中高端。

    优化设计环境。制定出台制造业创新设计发展行动纲要,进一步明确其发展目标、重大举措和路线图。完善政策法规环境,落实首台套、首批次创新设计产品的税收减免。加强执法监督,切实保护知识产权,为创新设计提供有效法治保障。

    强化设计基础。国家、地方和企业应加强对创新设计的投入,建立创新设计基金,加大对设计方面创新创业的支持力度。着力培养引进设计人才,注重提升人才质量,强化创新设计人才基础。建设一批国家、区域、行业创新设计研究院、创新设计园区、面向中小企业的创新设计技术服务中心等,强化以市场为导向的创新设计基础技术支撑体系与产业集聚平台。

    改革设计教育。创新设计教育需要有全球视野,融汇国际先进设计理念、知识、技术与文化,运用好全球创新设计资源,创造国际化的教育环境。

    培育设计文化。以创新设计引领中国创造,需要培育具有中国特色、符合时代要求,尊重创新创造、追求精益求精,恪守诚信合作、崇尚共创分享的先进设计文化。

    农业供给侧改革要抓好“四个调”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韩俊指出:当前,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核心是抓好“四个调”:

    一是调优农业产品产业结构。把增加优质绿色农产品供给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压减低端供给,增加中高端供给,狠抓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品牌创建、质量安全监管,加强产地环境保护和源头治理,促进农产品供给品种和质量更加契合消费需要,使农业供需关系在更高水平上实现新的平衡。

    二是调绿农业生产方式。现在,农产品供给相对充裕,农业增产再也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要深入推进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把过量施用的农药化肥减下来,打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攻坚战。

    三是调新农业产业体系。近年来,以农村电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为代表的农村新产业新业态迅猛发展,有望为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动力转换、动能接续找到关键突破路径。

    四是调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要完善体制、创新机制,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要发挥好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积极作用,深化农业农村领域关键性改革,全面激活市场、激活要素、激活主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