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9版:新知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3月23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亲近诗词,把丢失的自我找回来

    郦 波           

    “中国诗词大会”为什么会火?这可能与发展阶段有关。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国家取得了很大进步,基本物质追求满足了后,就是精神的追求。从电视节目发展来看,其中的表现就是发展到今天,低级的娱乐已经不能满足大众需求。娱乐也要有文化、有价值,这是一个发展的规律。

    如果放到更广阔的视野,我们会发现诗词大会的意义不止于此。很多朋友谈及看诗词大会,都会提到一个现象,那就是一家老少坐在一起看电视,这在当下已经是难得的了。通常老人喜欢看的节目,孩子不一定喜欢看,或者孩子喜欢看的,老人未必喜欢。即便一起吃团圆饭,很多人也会忙着刷手机。所以,能全家坐下来看一个电视节目,这是一种难得的幸福。

    为什么大家喜欢看?因为这档节目唤醒了记忆里曾经的自己。事实上,我们的成长记忆中可能都有一个“爱诗词的我”。无论今天从事什么职业,无论腰缠万贯还是一贫如洗,至少都背过几首诗吧。然而,移动互联网碎片化生活的切割,不知不觉中让我们成了零碎的自己,让“人”丢失了,诗词大会则把我们“唤醒”了。

    诗歌的真正伟大,在于蕴含生命的厚重与岁月的沉淀。有一首诗叫《登幽州台歌》,想必大家都知道。作者陈子昂年轻的时候属于“不良青年”,结交的都是狐朋狗友。他偶然间听到学校读书的声音,那是诗词的声音,突然有所感悟,一下子找回了自己,从此和狐朋狗友绝交。后来,他站在幽州台上,天地苍茫,突然觉得人无比渺小。当天地时空滚滚而来、命运迎面冲击来的时候,“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那一刻,《登幽州台歌》脱口而出。

    真正伟大的诗歌都是这样,里面蕴含着命运的坎坷。孟郊的诗大多险怪,他写的500多首诗中基本没有律诗。大家耳熟能详的《游子吟》,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不是句子,而是两个词组;“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说的既是母亲,也是儿子;“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里的草不是一般的草,而是萱草,又叫忘忧草,说的是儿子想让母亲忘忧。我年轻的时候常常在想,孟母为何临行的时候才给儿子缝衣服呢?后来我身为人父才知道,这是父母对孩子的爱:临行前一定要做点什么,否则心里不踏实。那时候,孟郊有没有这种体会呢?应该是没有。一直到46岁考上进士、50多岁谋上一个小官后,孟郊请人把母亲接过来享福。当他在河边看到母亲远远地跟自己挥手,此时离家30年的他热泪盈眶,脱口而出《游子吟》。此诗题下孟郊自注:“迎母溧上作”。我曾经去过溧阳,站在河岸上远远望,仿佛一时间就回到千年前。像《游子吟》这样伟大的作品,一定要经过岁月的沉淀,“情之所至”在那一刻脱口而出。亲情、坎坷、流离,这些都是生命的厚重,因此具有巨大的感染力。

    诗词大会播出后,有人问我怎么看背诗。如果不从应试角度考虑的话,对此不妨宽容对待。诗词的作用是什么?不是今天背了,明天一定对我有帮助,而是我从小背熟了,等有一天突然站在当年孟郊站的那条河边,那种巨大的历史感和深厚的情感一下子把我包裹住,这样的感悟和体验,才是诗词真正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未必要背很多,但一定要精,将滋养人一生前行。

    只要你是中国人,血脉里一定流淌着文化基因。唯一需要的是让它觉醒,让它萌芽,让它壮大,最后成为支撑你生命的根本所在。诗词就是抵达彼岸的一条路、一艘船、一座桥。由此,在现实生活中,哪怕迷雾重重,也可以长成参天大树。这就是诗词的力量,这就是中国文化的力量,这就是每个人身体里面人性的力量。

    (作者为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全球汉语大会”文化嘉宾)

    来源:解放日报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