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浩声 日前,新华社全文刊发了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其中,围绕以创新引领实体经济转型升级问题,报告要求“加快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应用,以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推动传统产业生产、管理和营销模式变革”。 大数据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始于2014年,到今年已是第四年了。经过这些年各方共同努力,推进大数据的发展与应用,已逐步成为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重要技术手段、培育新兴产业的重点方向和社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特别是随着实践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数据与水、电、气等生产要素一样,正在变成重要的资源。它所产生的影响,正如《大数据时代》一书所说的:大数据带来的信息风暴,正在变革我们的生活、工作和思维,它开启了一次重大的时代转型。 数据就是生产力,数据正引领、推动着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据媒体报道,近几年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深圳、西安、厦门等城市争相发展大数据产业,广西、贵州等经济相对欠发达省区也在争抢大数据产业的“蛋糕”。上海市去年出台的大数据发展意见,更是提出了十分“诱人”的目标——到2020年,上海要建成3家大数据产业基地,培育和引进50家大数据重点企业,大数据核心产业将达到千亿元级别。也就是说,“十三五”期间的上海,要新增一个千亿元级的产业集群。与此同时,大数据产业发展,将为当地传统产业的转型注入新的动力,提供更为坚实的支撑。 “数字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培育发展大数据产业,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规划引领,也离不开政府本身数据的开放和共享。然而,从现实情况看,政府部门信息共享、开放的步伐,已经明显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长期存在的行政壁垒,导致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之间出现了一个个条块分割、各自为阵的“信息孤岛”。尽管各地政府在这方面花钱不少,效益却很有限。一些地方,甚至连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资源也无法共享。对此,今年全国两会上,不少代表委员呼吁:必须进一步加快政府数据开放的步伐,同时推动数据资源的流通应用,为创新创业提供沃土,为智慧城市和民生服务提供更多便利。 “数据就像是一个钻石矿”,这是李克强总理去年5月25日在贵阳举办的中国大数据产业峰会上提出的观点。他还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超过80%的数据在政府手中,政府应共享信息来改善大数据。由此可见,抓住政府数据资源的开发开放问题,就等于是抓住了大数据产业发展的“牛鼻子”。反之,忽视政府层面的共享和突破,大数据产业的发展就会面临诸多的壁垒,数据的“链条”就会残缺不全,这项重大的时代工程就难以向纵深推进。代表委员的建言,显然也有这方面的考量。 2015年8月,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大数据发展的行动纲要》,强调要“大力推动政府部门数据共享。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明确各部门数据共享的范围边界和使用方式,厘清各部门数据管理及共享的义务和权利”,同时还要求“结合信息惠民工程实施和智慧城市建设,推动中央部门与地方政府条块结合、联合试点,实现公共服务的多方数据共享、制度对接和协同配合”。现在看来,兑现国家层面提出的“2017年底形成跨部门数据资源共享的格局”和“2018年底前形成国家统一的开放平台”的工作目标,可谓时间紧、任务重。唤醒“沉睡”的数据,激活闲置的资源,需要各级政府拿出更大的担当和更多的实际行动。 推进政府部门数据开放、唤醒“沉睡”数据的意义,不仅是为了满足公民的知情权,更在于让大数据时代最重要的生产资料、生活数据科学、有序地流动起来,进而提升整个社会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水平。因此,各级政府应在制定数据资源权益、隐私保护、数据安全等方面法规细则的基础上,尽快拿出可操作、能落地的方案和举措,逐步扫除数据资源共享的障碍。如果一时条件尚不具备,至少要加大力度,先打破部门间的数据藩篱,推动政府系统内部的数据资源流动与共享,以提高数据资源的利用效益。这也是“最多跑一次”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