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版:视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3月24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市29家文保单位跻身省文保“朋友圈”——

这些文化遗存 藏着多少故事和秘密

孙子秀墓北侧武将
宁海力洋镇力洋孔村石碾
叶氏义庄外景
龙山抗日碉堡群之一
孙家境孙氏祠堂中殿
陈汉章故居门额雕刻

    本报记者 崔小明 通讯员 王麟

    今年年初,浙江省公布了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86处,我市共有29处,占十分之一强,为历年来最多的一次。这批新加入省级文保“朋友圈”的历史遗存,分布在我市各区县(市),涵盖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物等四大类,对我市文化遗产的保护有重要意义。本文撷取其中部分文化遗存进行介绍,挖掘他们的背后故事、文物价值和现实意义。

    孙子秀墓

    文物名片 孙子秀墓位于余姚市梁弄镇贺溪村建隆自然村,墓前立有4个石翁仲和2匹石马,他们成横向排列,左右各一文一武。石翁仲高约2米,文臣头戴进贤冠,身穿朝服,手持朝笏,文质儒雅;武官身披盔甲,双手按剑,石马旁立,英姿飒爽。石人、石马精雕细琢,栩栩如生,堪称艺术精品。目前石人石马大半埋于土中,只露出上半身。此外,墓区内还出土了孙子秀墓志铭和其父孙大年墓志铭。

    背后故事 孙子秀(1212年—1266年),世居梁弄姚巷,从小聪慧勤奋,进士及第后走上仕途。他不畏权势,敢于直言,为官清廉,深得民心。任江苏吴县主簿时,有妖人兴风作浪,用巫术骗钱害民,当地太守胆小而不敢处治。孙子秀破神像,毁居庐,将妖人巫婆扔进太湖。他在淮东任职时,宜兴一带遭遇水患,粮食歉收,孙子秀当即要求总领免去粮税,以减轻农民负担。总领以影响驻军军饷为由,不敢担责。孙子秀据理力争,终于免去了宜兴的田租粮税,百姓拍手称快。孙子秀主管浙东盐场时,了解到盐场每年向盐民额外多收5袋盐,官员中饱私囊。孙子秀废除了这一陋规,为盐民减轻负担。1252年任徐州知府时,治桥修堰、护城浚河、赈民减税,得到百姓拥护。后调京任太常寺丞兼金部郞中,与奸臣丁大全斗智斗勇。度宗皇帝即位,孙子秀为太常少卿兼右司农,不久又兼临安知府,晋升至开府仪同三司,后被罢官居住在梁弄“姚山别业”。一年后,度宗皇帝复命孙子秀任婺州知府,但在赴任路上得病而卒,享年56岁,归葬于建峒岙石井山下。文天祥为之痛惜,写下铭文云:“既明且哲保其忠贞。噫!此临安之严父慈母,而姚江之凤凰景星。美哉庙廊之器,莹然玉壶之冰。以太学涵育之懿,专名邦廉介之称。”

    文物价值和现实意义:孙子秀墓是余姚目前发现的唯一一座保存较好、级别较高的南宋名人墓葬,其墓葬对于研究其生平事迹是一个重要的实物补充。从墓葬本身来看,规模较大,封土很厚,出土的石雕雕刻精细,纹饰丰富,是浙东地区保存最完好、雕刻最繁复的石翁仲,对于研究南宋服饰、盔甲、纹饰有着重要作用。此外,其文臣武将的排列方式也有别于一般的沿墓道纵向排列,而是在墓室口横向对立,为南宋名人墓葬形式提供了别样的例证。

    龙山抗日碉堡群

    文物名片 龙山抗日碉堡群分布于慈溪龙山镇伏龙山至镇海澥浦沿海地带,龙山一带现存16座。碉堡包括三种类型:大型母堡,4座,靠近山脚建造或嵌入山坡内,六边形带放射形枪眼,面积约30至40平方米,高约3米;小型圆柱状子堡,8座,直径和高度在2米左右,穹顶,顶部开有圆形透气孔,带两至三个枪眼孔;暗堡,4座,筑在地下或山体内的方形地堡。均为钢筋混凝土结构。

    背后故事 “九一八”事变后,为加强浙东防务,1932年6月国民政府在宁波设立防守司令部。随着日寇侵华步伐的加快,1934年,德国军事顾问佛采尔为国民政府拟订《中国中部防御计划》,在宁波沿海构筑防御设施是计划的重要部分。1936年,国民政府参谋本部又制订《宁波区海防设备实施计划》,该计划以阻击在甬江两岸及长跳嘴、老鼠山一带抢滩登陆的日军为出发点而构筑永久工事,并开通公路,架设电话线。依照上述计划,宁波沿海一带以镇海口为重点,开始整军备战,并大规模修建钢筋水泥碉堡、掩体和公路、通信设施。

    龙山抗日碉堡群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修建的。碉堡的分布自西向东摆开:西侧以北面当时临海的伏龙山为依托,在南麓沿山脚建造子堡、暗堡和母堡多座;同时沿海塘建造大量子堡;到石塘山又以山体为依托,沿北侧、东侧山脚建造子堡、暗堡和母堡多座;再向东经下朝山、乌龟山至镇海澥浦,沿海岸线和山体建造有母堡、子堡和暗堡多座。

    文物价值和现实意义:龙山历史上长期处于外敌入侵的前沿地带,自明代胡宗宪、戚继光抗倭时,倭寇多次自此登陆袭扰,发生过多次抗倭战斗,也留下了大量抗倭遗迹。龙山人民自古就有抵御入侵、保境安民的忧患意识和斗争传统。龙山抗日碉堡群建造时间是抗战全面爆发前夕,至今保存基本完好,充分说明当时建造碉堡的技术水平和施工工艺是比较扎实的,建筑质量比较高。龙山抗日碉堡群是浙东军民抗日史实的真实见证,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同时,也为我们今天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重要现实教材。

    宁海石碾群

    文物名片 石碾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农业生产工具。宁海石碾群共有7处,50余座(只),从明、清到民国时期的都有。它们分别坐落在宁海7个村子里,即长街镇西岙村,茶院乡寺前王村、许家山村,深甽镇岭下村,力洋镇力洋孔村,一市镇东岙村和越溪乡梅枝田村。

    背后故事 长街镇西岙村,有4个碾子座,大碾碾槽周长17.27米,碾轮直径1.66米,小碾碾槽周长3.5米,碾轮直径1.63米。西岙村人文底蕴深厚,耆儒硕彦,代不乏人,它与周边村庄的文风互为影响,构筑成一个南宋京官故里、忠臣文化的体系。这种文风不但直接影响着宁海的东隅,还启迪着一县的民智。

    茶院乡寺前王村的石碾,红石质地,碾槽直径5.3米,碾轮一大一小。寺前王村距县城19公里。

    茶院乡许家山村的石碾碾槽直径5.5米,碾轮直径1.5米。许家山村四姓中,其祖上都出过名臣和名人。如叶姓的祖上有南宋右丞相叶梦鼎,以“孤忠抗大奸”而传名;张姓祖上有张纯诚,明洪武年间任监察御史,号称“海东青”;王姓祖上有王俊华,明洪武年间为绍兴府教授,朱元璋美誉其为“江南书布袋”;胡姓祖上有胡献来,明天启八年(1628年)进士。晚年乞归,“两袖清风,一副冰骨”,是古代官员中廉政的楷模。

    深甽镇岭下村有精美的宗祠雕刻,有民国时期的“少将居”。近邻的大里村,是反帝秀才王锡桐的家乡,不远的中胡村是宋代史学家胡三省的故里。

    一市镇东岙村石碾位于村口,碾轮、碾槽俱存,碾槽直径5.2米,碾轮直径1.75米。该村北宋时就出了宁海县第一位进士周弁,他平生酷好读书,至老手不释卷。周弁不但自己好学,还重视对子女的培养,可谓“一门七进士,连女八登科”。

    力洋镇力洋孔村的石碾位于村中央。元至正年间,孔延集的后代孔克徵(孔子55代子孙)任台州司户参军,他的儿子孔希道于明洪武元年(1368年)迁至宁海东仓中堡村,做了当地一户姓叶人家的上门女婿。孔希道的儿子孔天麒,在力洋孔村的山坡上建起了家园,名曰“中央道地”。村中心有一座孔氏家庙。

    越溪乡梅枝田村的石碾碾槽直径5.24米,碾轮直径1.56米。碾轮上刻有“民国己未年田纶友”及“金松筠一柱”“吕补金半柱”等信息。

    文物价值和现实意义:宁海的石碾群是宁海地区农业生产的历史见证,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几千年来,坐落在村口的石碾场是联络亲缘邻里感情的纽带,是滋养、传播民俗文化的场所,是挖掘祭祀、歌谣、俚语、舞蹈等有关资料的深厚土壤,是研究民俗学的实物资料。石碾又是立于村口的巨型艺术品,有着一定的艺术价值。

    陈汉章故居和墓

    文物名片 陈汉章故居位于象山县东陈乡东陈村西北部古民居群中,建造于清代,平面布局由前三合院及后院坐西朝东的两幢单体建筑组成。陈汉章先生墓是1982年底至1983年4月间重修墓,原为与妻妾合葬墓,四穴。20世纪40年代末,墓室被挖掘,后又几遭破坏。现墓为象山县政府拨款重修,坐南朝北,沿丹石公路南侧山坡筑阶而上。墓室由条石围砌,长宽各4米,高1.2米。

    背后故事 陈汉章,1864年3月出生于象山县东陈乡东陈村,先后在县城丹山、缨溪两书院读书。1909年到京师大学堂任教,1913年被聘为北京大学国文、哲学、史学系教授。1928年受聘任南京中央大学教授兼史学系主任。1931年辞职回到家乡杜门著述。1938年6月逝世,终年75岁,葬东陈姆岭洞水井跟山北麓。

    陈汉章先生研读经史,涉猎广博,考据严谨,从文字训诂到目录校雠遍及经、史、子、集。章太炎先生曾称:“浙中朋辈,博学精思,无出阁下右者。”陈汉章先生素怀爱国热忱,同情革命,闻徐锡麟、秋瑾遇害,深感悲愤,说:“男儿当如锡麟,女子皆秋瑾,国事可为。”陈汉章热爱家乡,热心教育事业。1906年在象山劝导城乡设立小学30余所,自己出资创办东陈小学。1937年,病中的陈汉章听说家乡正在筹建公立医院,慷慨捐赠1000元,但医院建成开业时,陈汉章先生已离人世。他主纂的民国《象山县志》被誉为“江南四大名志”之一。2006年,陈汉章先生被列为首批浙江省历史文化名人。

    文物价值和现实意义:陈汉章故居整体格局保存较好,对于研究明清建筑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故居现在是陈汉章先生史迹陈列纪念馆,对于学习、传承陈汉章先生为学、为文、为人的精神有重要意义。

    孙家境孙氏祠堂

    文物名片 孙氏祠堂位于慈溪市横河镇东南孙家境村,为坐北朝南硬山顶砖木结构建筑,占地1560平方米。现存祠堂为清代嘉庆至道光年间重建。祠堂平面布局呈长方形,由三进建筑组成。祠堂经过多次维修,保存较好。1986年8月,被公布为第二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背后故事 据横河孙氏家谱记载,孙氏家族自唐代开始兴盛,宋代名人辈出,明代世世赐谥,至清代渐没。“横河孙家境,纱帽八百顶”,一句民间谚语道出了孙家境地域文化奇迹。孙氏家族不但居官多,官阶显赫,而且为官清廉,政绩卓著,道德文章俱佳,忠孝信悌门风高标。孙氏祠堂见证了横河孙氏家族的兴盛,从宋至清代,记录于孙氏宗谱的文武进士达41人。

    文物价值和现实意义:孙家境孙氏祠堂是我市现存祠堂建筑中保护较为完整的一座,是清代中晚期当地祠堂建筑代表,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对研究当地木结构建筑发展史有较高的科学价值。此外,其独特的历史背景是挖掘“姚江文化现象”和“姚江人物群体”的重要资料库。

    叶氏义庄

    文物名片 叶氏义庄位于镇海区庄市街道钟包村叶家,占地面积2350平方米,由厅堂、东西厢房组成的三合院,硬山顶砖木结构,系宁波帮鼻祖“五金大王”叶澄衷之子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创建并设私塾,后改为中兴学堂。“世界船王”包玉刚、“影业之王”邵逸夫等著名宁波帮人士曾在该学堂读书,为宁波早期教育事业发挥了重大作用。历经几次修缮,至今仍保存着义庄原貌,现为叶澄衷史迹陈列馆。

    背后故事 叶澄衷,镇海庄市叶家人。6岁丧父,11岁进油坊当学徒,17岁开始从事五金业,在上海等地开设18所分号,时称“五金大王”,是镇海籍早期在沪发迹的商业巨子。他出资为家乡、社会办善事不计其数,光绪十四年(1888年)清政府为其颁“乐善好施”“勇于为善”之匾。

    叶澄衷于1871年出银3万两在故乡庄市设立忠孝堂义庄。1902年,其后代捐银2万两扩塾为校,供族内男生、女生启蒙教育。1906年命名为叶氏中兴学堂。1987年包玉刚等筹资重修母校,命名为中兴中学。2000年,镇海区政府将其公布为区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镇海区政府将义庄辟为“叶澄衷史迹陈列馆”。

    文物价值和现实意义:叶氏义庄功能设施保存较为完整,在省内罕见,为研究民间私塾的发展提供了实物佐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同时,因为叶澄衷、包玉刚、邵逸夫和它的渊源,又为研究宁波帮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史料佐证,具有较高的名人价值。

    (图片由市文保所提供)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