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进我市人才国际化工作是当务之急 |
|
制图 周琼 刘志勇 |
|
宁波港集团开展操作技术比武 |
|
首届劳模本科班毕业 |
从制造迎向“智造”,既需要“仰望星空”,同样需要“脚踏实地”,奔忙在我市产业一线的380万职工,正是我市迎接“中国制造2025”的中坚力量。面对着“中国制造2025”的风云激荡,为数庞大的职工人群,已做好了哪些准备,还有哪些亟待破解的“短板”?近日,记者从宁波市总工会获取了《2016年宁波市职工队伍状况调查报告》。这份专业性极强的报告对我市职工工作生活的现状进行了诸多数据采集和分析,从中也隐约可以窥见我市职工队伍的发展趋势。无论是身处职工队伍的我们,还是资方人员,也许都可以从中琢磨出一些门道。 本报记者 周 琼 通讯员 刘志勇 许嘉琛 问题篇: 年龄、性别分布均衡,技能等级情况堪忧 在这次调查中,各级工会共计发放了职工调查问卷3650份,回收有效问卷3390份。根据问卷数据显示,目前在我市职工队伍中,男女比例大体均衡,其中女性职工占比55.5%,人数略为超过男性。而在年龄的分布上,25—35岁的青壮年依旧是我市职工队伍的主要构成部分,占到了总调查样本的51.3%,18—24岁的职工占10.2%,36—45岁占27.4%,46—55岁占9.1%,55岁以上占1.5%(另5%为未作答问卷)。 数据显示,目前我市企事业单位的职工队伍性别结构处于合理状态,并未出现广东东莞地区那样职工男女性别比严重失调问题,同时,宁波职工队伍年龄构成也十分合理,35岁以下青年职工比例高达61.5%,45岁以下的比例为89%,绝大多数职工正处于劳动年龄的黄金时期,青壮年职工成为行业发展的主力军,使得宁波青壮年职工能够保持可持续的来源,为宁波跻身全国大城市第一方队和建设“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夯实了劳动力基础。 尽管性别、年龄情况分布均衡,不过,对于职工的技能等级,我市的许多企业则有些忧心。浙江华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工会主席蒋娜芬告诉记者,公司主营精密模具、精密压铸、精密机械配件、精密汽配的研发,目前1300多名职工中,具有技能职称的仅有10%左右。主要生产儿童汽车安全座椅的宁波惠尔顿汽车配件制造有限公司同样有着这样的困扰:300多名职工中,只有十余人有技术职称。这样的情况在调查数据中也有着明显的体现:这次以制造业职工队伍为主体的调查显示,职工队伍中技能人才规模太小,无技术等级从业人员为69.9%、初级技工占比为11%、中级技工为9.4%、高级技工仅为2.9%,产业一线高技能人才的缺乏,正让我市赖以自豪的制造业面临着严峻的产业升级考验。 “技术性职工”供给结构性问题亟待破解 “此前我们公司有一个研发的岗位,在市场上找了很久,终于对接到一位合适的人才,我们开出了50万元的年薪,苏州一家同类企业开出的年薪并不比我们高,可最后,对方却选择了苏州。”说起这件事,宁波信远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的工会主席徐卫刚显得十分怅然。宁波天祺模塑有限公司的负责人同样十分看重技术创新驱动,但具备高端研发能力的职工难求的状态,始终让他感到困扰。该公司的有关负责人说,目前公司正在开发的一款新摇杯,杯体需要采用双色注塑工艺,因为实在招揽不到相关专业人才,最终不得不通过国外的公司进行设计,不但资金投入大,技术上“被掐住脖子”的现状也限制了企业的发展。 的确,在调查报告中,记者也发现了相应的数据和结论:我市的职工队伍中,高层次的研究性人才少,且容易出现流失。 同时,调查显示,和高层次研究性人才稀缺并存的,还有契合“中国制造2025”发展方向的许多新兴行业,招揽拥有技术特长的职工显得尤为困难。记者注意到,在接受调查的机械制造与模具、新材料、生物医药以及人力资源服务、会展与旅游等17个重点行业中,“技术型职工”供求情况差异较大,钢铁冶金、汽车及零部件、服装纺织等传统优势产业的供求状况相对较好,而近年来在两化融合等政策刺激和市场需求拉动下,产业发展形势较好的生物医药、新能源与节能技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对“技术型职工”的需求量大,但人才供应则明显不足。 浙江多普勒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的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公司通过从北京总部“借智”的方法解决了研发人员的问题,然而,无论是可以承接研发思路的工程师还是产业一线对行业情况有所了解的一线技能工人,招用都显得有些困难;从事机硅新材料、纺织、印染助剂的研发、制造、加工的宁波润禾高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目前已经完成新厂区的建设,“目前最大的心愿是加紧筹建研发实验室,并培养梳理从研发到一线操作的人才序列。”然而,让公司负责人最愁的依旧是“人”。 “国际港口名城”需要更多国际化职工 近年来,宁波精达成形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一直热衷于引入海外职工,这是他们尝到“甜头”后的选择。公司的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随着企业的技改、转型,项目科技含量越来越高。要推动一个新项目上线,如果没有够硬的实力和多年积累的经验,在市场中突围而出并不是易事。一些海外高端人才的引入,可以在短期内填补专业性人才的空白,改善产品品质,提升管理模式,同时对开拓海外市场也有不少好处。他表示,此前该公司引进了一些外籍职工,分管技术、管理、销售的不同层面,在推动项目良性运作上起了极大的作用。同样,因为海外人才和国内人才的聚合,成立不到4年的宁波晶钻工业科技有限公司也迎来了井喷式发展,公司目前拥有14项国内外领先的专利等核心知识产权,在未来更是有望形成30亿元以上的产业化规模。不过,在采访中,更多的企业对记者讲述的则是自己“有这样的心,却没这样路径”的苦恼。 我市提出的“国际港口名城”的建设目标,不仅要确立和发挥世界强港的优势,而且要实现港城互动融合发展,使我市成为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经贸合作交流中心、港航物流服务中心,而这些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大批高素质国际化人才和职工队伍的支撑。来自市总工会的这份调查报告同样对这个问题进行了专项调研。 调查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市人才国际化工作的推开,为宁波建设现代国际化港口城市初步打下了基础,然而,职工队伍中外国人才、归国人才和具有国际化水平的人才比例与同类国际化港口城市相比太低,也落后于国内很多城市。报告中指出,目前我市国际化人才支撑不足,缺少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高校和重点学科,推动科技创新的高端人才和科研机构集聚不够。而且,作为对外开放大市,宁波外事人才缺口也不小,真正了解国际交往规则、懂得谈判技巧、在国际会议上能熟练运用外语表达我方立场的人才很少。跟同类城市相比,宁波也存在国际人员交流不足的短板。同时,调查还表明宁波制造业职工队伍学历层次和技能水平较低,制约了他们国际化视野与素质的形成;而且,职工队伍普遍外语水平不高,掌握产品研发、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现代港航物流服务能力的职工比例较低,不能完全适应宁波国际化港口城市经济发展和产业国际化分工对多样化高端人才的需求。 对策篇: 举措:五大平台育“工匠” 记者了解,目前,市总工会正通过孵化发育平台、成长成才平台、创新实践平台、带徒传艺平台和集结聚力平台等五大平台的合力,推动职工的技能提升。据了解,去年,宁波市总工会首次出资2000万元,建立“港城工匠发展基金”,五年内全额用于一线优秀技术工人学历技能提升的教育培训补助。同时,积极整合全市范围内120余所职工学校、农民工学校、女职工培训示范学校、就业培训基地、职工技能培训基地等各类培训资源,通过与知名高校、职业院校、大型企业开展合作,构建多样化、广覆盖、开放式的职工培训体系,未来五年每年将完成10万名职工轮训。同时,一线职工如果觉得自己对于技能和学历有提升要求,还可参加相应的职工学历提升班,学习期满后,凭毕业证书、市工会五一服务卡和学费发票,工会组织将资助职工技能提升的部分学费。 在实际操作中,我市各部门还积极推进企业职工技能等级自主评聘,推进技能等级提升。各类职工职业技能大赛中,每年也将选拔产生宁波市首席工人和宁波市技术能手200名左右,助推着更多的优秀工匠站上前台。据了解,依托技能竞赛平台,近年来,在100余个传统和新兴行业中,我市已累计培育领军人物2000余名,产生“宁波首席工人”600多人。今年,围绕“港城工匠”培养,除了在比赛项目的总数上有大幅度增加外,还将针对企业生产最为迫切的关键技术、前沿技术、高端技术和生产难题,重点突出比赛工种的选择,新增多个具备实践意义的工种赛事。在成长成才平台中,我市将设立“港城工匠”竞技擂台,打破学历、资历限制,通过擂台竞技方式,遴选产生“港城工匠”。 针对报告中发现的职工技术能力传承方面的问题,我市则通过积极推进打造带徒传艺平台来进行破题。针对发掘培育出来的行业工匠领头人,推出“万名技师带高徒”行动,鼓励能在生产实践中解决复杂技术、工艺等难题的技术带头人参加带徒活动,通过技术“传帮带”,壮大我市高技能人才队伍。 将要推出的“工匠智库”也将重点吸纳“港城工匠”、劳动模范、首席工人、技术能手加盟,形成若干工种的专业委员会,推动形成基础广泛、专业丰富、人才荟萃的宁波市技能人才专家库,打造集结聚力平台以帮助职工队伍的提升。 目标:新增技能劳动者50万人 记者了解到,为了让人才结构更加优化,基本建成对标国际水准、与转型发展相适应的区域人才高地,我市制定了相关目标:到2020年,全市要新增专业技术人才30万人,其中海外人才1万人;新增技能劳动者50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20万人。 据了解,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我市将完善重在业内和社会认可的人才评价与使用相统一,分类科学、公平规范、监管有力的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机制。针对专技人才,将推行领军和拔尖人才培养工程、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继续教育工程和“互联网+”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工程。 留学人才也是今后几年间我市重点关注的人群,我市将设立扶持留学人员来甬创业创新专项资金,促进留学回国人员与国内就业创业政策的衔接;打造海外引才品牌活动,鼓励更多留学人员服务宁波经济社会建设。 高技能人才的引进培养,也将迎利好连连:我市将设立高技能人才专项资金用于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技工院校发展,高技能人才引进、培训评价、表彰奖励以及标准题库的开发修订。同时,针对我市紧缺的高技能人才,将出台从引到培的一系列政策。 对于人才的评价、鼓励和流动,将推进多项创新规划:我市将制定贯通高技能与专技人才职业发展实施办法,出台以收入、税收和社保等指标为主要内容的市场化评价措施。实施科研人才双向流动政策,完善科研人员在事业与企业之间流动时社保关系转移接续政策,落实高校、科研院所等人员离岗创业政策。 记者同时了解到,围绕城市发展国际化战略,我市将探索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全球人才招聘制度,同时将全力争取在甬实现外国专家来华签证改革试点,实现工作许可、签证和居留有机衔接。此后几年间,宁波企事业单位将会有机会在“家门口”招聘到国外高端智力人才。 本版摄影 周 琼 许嘉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