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4版:国际范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3月28日 星期二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刘月富: 两次维和成140人“大管家”

图为刘月富。(制图:郑勇) 
▲图为沈一波。(图片由沈一波提供)
▶赵涵和利比里亚孩子们在一起。(图片由赵涵提供)

    本报记者 冯 瑄

    通讯员  张露璐 张昊  

    时隔八年,大榭边检站的刘月富再度戴上蓝盔,穿上维和军装,踏上赴利比里亚的维和之路,成为此次140名维和警察防暴队中唯一有两次维和经验的“老兵”。

    今年3月,刘月富再次踏上了他熟悉的土地。在2008年至2009年的海地维和中,他担任的是战斗队员兼翻译,凭借其过硬的工作作风和优异的维和表现,获得联合国“维和勋章”和公安部“和平勋章”。

    八年后,他又主动请缨,通过层层考核,再次获得前去利比里亚维和的机会,并担任后勤官的职务。2016年2月,刘月富先行进驻格林维尔营区,研究水电管路、板房铺设图纸,力求优化工序,在最短时间内将整个营区完好无缺地搬迁至首都蒙罗维亚。

    然而,将整个营区搬走绝非易事。刘月富凭借海地维和的经验以及英语专八水准,与联合国驻利比里亚特派团(以下简称联利团)联合行动中心、运输调度部门多次协调,尽可能取得运输优先权,先后协调联利团专船3艘次、专机4架次、重型运输车100余次,比计划提前一个月完成了49辆车、32个集装箱、37间集装箱板房的拆装运输工作,顺利将营区32万件物资运送到了首都蒙罗维亚。

    抵达蒙罗维亚新营区后,刘月富立刻投身到新一轮的工作中。作为防暴队后勤官,刘月富在140个人中扮演着“大管家”的角色,吃穿住用行,样样都要打算。水资源是进驻营区后第一个面临的大问题。刚开始,联利团指定供应的淡水一周才一车,约10吨,100多人要吃喝、要生活,这些水用起来捉襟见肘,十分紧张。根据上次维和积累的经验,刘月富多方联络当地水源点,硬是新建立了4个拉水点,将队里的水资源供应增加到一天两车,大大缓解了“用水荒”。

    在利比里亚,新鲜蔬菜匮乏是个大难题。蔬菜大棚建起来后,刘月富像照顾孩子一样照顾蔬菜苗,不仅请来援利蔬菜种植基地专家解决病虫害问题,还联系当地肥料厂,确保黄瓜、茄子、丝瓜、空心菜等蔬菜茁壮成长,并变成队员们餐桌上的美味。对此,刘月富打心眼里高兴:“在大棚还没有建起来前,新鲜蔬菜简直就是奢侈品,很多战友出现了厌食症状,现在好了,有新鲜蔬菜当下饭菜,战友们的胃口好了不少,好几次把蒸的米饭都吃了个精光。”

    这一年里,刘月富最大的感受是“祖国变得更加富强,他们背后的支持就更坚实”。“从格林维尔运来的第二批海运物资抵达时,正好国内物资也到了,尼泊尔防暴队的队员每天看着车队给我们运送集装箱,前后一共55个,十分羡慕。”虽然维和工作辛苦,条件也不比国内,但无论与八年前相比,还是和其他国家相比,都让刘月富感慨,祖国为维和人员提供的保障越来越有力,中国警察在国际上的地位也越来越高。

    沈一波: 慈溪小伙见证维和阅兵

    本报记者 金 晶 通讯员 陆超群 

    “世界和平,蓝盔使命,有我一分力,有我一分情。”在回国前一天傍晚,慈溪赴利比里亚维和小伙沈一波在微信中写下这段话,向持续一年的维和时光深情告别。

    去年3月11日,原系省公安边防总队马迹山边检站监护中队指导员的慈溪周巷小伙沈一波,积极勇敢地响应国家号召,从5000多官兵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第四支赴利比里亚维和警察防暴队140名队员之一。因换防需要,沈一波所在的防暴队二分队首先被分派到距离利比里亚首都蒙罗维亚150公里的格林维尔旧营区负责拆迁。

    沙尘弥漫的黄土路、泥土垒成的茅草屋,墙上、树干上依稀可见的弹孔,赤脚在院里嬉笑打闹的孩童,围在井边取水的妇女……这是利比里亚给他的初印象。

    至今,他依然清晰地记得第一次外出执勤处理生活垃圾时的场景。“格林维尔驻地没有健全的垃圾处理设施,生活垃圾只能就地填埋。”他说,一听到UN垃圾车的轰鸣声,附近村落里的男女老少蜂拥而至,迫不及待地爬上垃圾车争抢,废品在他们眼中都是“宝贝”。这让他对“战争与和平”有了更深一层的体会和感知。

    在结束格林维尔旧营区的拆迁工作后,沈一波所在的二分队四小队和在蒙罗维亚的大部队合流,马不停蹄地投到自由港新营区的建设中。虽然每天吃的是被队员们戏称为“维和三宝”的洋葱、土豆、胡萝卜,住的是30多名队员挤在一起的30平方米左右的会漏雨的简易板房,但队员们个个铆足了劲,经过3个多月的苦战,完成了32万余件物资的搬迁,建成一个联合国标准化营区。

    维和警察防暴队主要负责首都蒙罗维亚的治安秩序等工作,是联合国部署在该任务区的维和防暴应急力量,任务非常繁重。沈一波回忆,有次他们小队执行巡逻任务时,在加拉社区当地警察口中了解到,附近刚发生了一起恶性抢劫事件,歹徒和当地警察交火,一名嫌疑犯当场死亡。

    “从当地警察的眼神中,我能明显地看到他的担忧。”临走的时候,当地村民也出来向队员们恋恋不舍地挥手告别。“这一刻,我更加感受到身为一名维和人的责任。‘保卫一方平安’,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应该体现在实实在在的行动中。每一次出警、每一次巡逻,都是一次武力的震慑、和平的努力,都是在为这个国家的安全和重建保驾护航。”

    去年5月29日,作为13名中国防暴队仪仗队的一员,沈一波参加了联利团举办的联合国维和人员日阅兵活动,和国际维和力量一同见证了这一节日,同时哀悼那些为和平事业付出生命的维和人员。这是中国防暴队第一次参加国际活动,专业的素质和良好的形象获得了联利团各部门一致的好评。

    赵涵: 所在部队受利总统接见

    本报记者 张 燕 通讯员 刘剑雄 

    家是一碗热气腾腾的白米饭,家是妈妈的唠叨和爸爸深沉的眼光……想象过很多种回到家的情景,哪怕是火车上,这样的念想都没有停止过,可是……

    “奶奶已经病了三个多月。”说这话时,赵涵声音低沉,强忍住眼泪,“家里怕影响我,一直没把这事告诉我。”赵涵是浙江公安边防总队宁波机场边防检查站执勤业务二科检查员,去年3月,他加入中国第四支维和警察防暴队,前往利比里亚维和。

    “无论是在宁波机场边检站工作,还是在国外维和,家都是最温暖的港湾。”说到此,七尺男儿哽咽了。在赵涵心里,一直装着两个家:一个是位于河北的自己的“小家”,那里有疼爱他的父母、奶奶;另一个是祖国“大家”,经过历时一年的维和行动,赵涵更深深地感受到“大家”对于他人生的意义。

    利比里亚位于西非,临近赤道,一年中只有旱季和雨季。旱季时,暴露在阳光下的50摄氏度最大值测温计都会直接“爆表”,与这里的阴冷形成鲜明的对比。“记得回国的时候,天很冷,但当飞机着陆在祖国的机场,领导、战友们来迎接时,我整个人被温暖包围了。”赵涵说。

    祖国“大家”的意义,更弥漫于国外的360多个日夜。利比里亚水源匮乏。每天,赵涵和战友要花上4个多小时,驱车到营区65公里外取水,在建设新营区的时候,一切从零开始,也包括每一滴水。“早上五六点钟起床,干活干到凌晨两三点钟是常有的事。”赵涵说,生活条件虽然艰苦,但是看到大家亲手搭的蔬菜大棚长出了各种蔬菜,吃上久违的中国炒菜后,感觉一天的辛苦都烟消云散了。

    在利比里亚,中国维和警察防暴队主要负责营区警卫、勤务保障、执勤备勤三块工作,负责当地七个州的武装巡逻,包括利比里亚首都蒙罗维亚。“每一次出勤都会有危险。”赵涵说,利比里亚社会治安复杂,持枪抢劫、武斗甚至枪杀警察的事件时有发生,但每次出勤回来看到鲜艳的五星红旗与联合国旗相映生辉,心里总能升起一种代表联合国的自豪感和使命感,更有一种回家的归属感。据了解,赵涵所在的这支维和部队,曾受到利比里亚总统瑟利夫女士的专门接见,这是中国军人20多年维和以来第一次受到最高领导人的接见。

    如今身已回国,赵涵更深刻地感受到自己作为一名边检人员、国门卫士工作的重要性:维和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它让我更加珍惜现在的工作和生活。

    “无论身处何方,家都是背后最伟大的支持。”赵涵说。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