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海波 《追故乡的人》是南开大学教授熊培云的一本图文集,熊教授曾经做过《南风窗》杂志驻欧洲记者,文笔好,摄影水平也一流。《追故乡的人》收录了他回到江西老家时拍摄的一些图片以及与之相关的散文随笔,呈现的是农家日常生活场景,一个池塘、一间泥瓦房、一群觅食的小鸡、一大片青草坡等,寄托了作者浓郁的乡愁。书中少量图文记录他到巴黎求学以及周游世界的行踪,那是他追寻精神上的故乡。熊教授在序言中说,书中的插图是从2万多张图片中精选出来的,每一张图就像是记忆和心路的索引,时时勾起他的乡情,由此催生了一篇篇美丽的文字。 《偷柴》一文的压题照是一幅蹿动的火苗。作者在文中叙述道:每次回到乡村老家,他喜欢坐在灶膛前,看火苗跳动,不时地用火钳往里面添加些干柴。有一回,他拿着相机对着灶膛拍了好几张熊熊燃烧的火焰图。在他的记忆里,母亲站在灶前炒菜,父亲坐在灶膛前烧火,这就是最美的乡村爱情故事。 《弯曲的芦苇》的插图是一枝被风吹弯了的芦苇,意境很抽象。故乡湖边的芦苇引发作者关于人生的思考,他说,世人常以宁折不弯为理想,但大自然信奉的是宁弯不折。法国哲学家柏斯卡说过:“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看够了大千世界的人情世态,回到故乡,坐在湖边,作者蓦然发现:直立的芦苇是美的,弯曲的芦苇也是美的。 《看风吹过山冈》的题图是一座不高的山头和两棵树。作者说,他上中学的时候,常到山上采些金银花、金樱子等中药材拿到镇上去卖,在他的认知中,山是自然的一部分,然而这些年,好几座小山被生意人承包后成了采石场,花草树木几乎被灭了个精光,原本以为可以永恒的东西,生生地被削平挖空…… 作者试图用照片留住故乡,用文字追赶故乡,但是“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故乡还是渐行渐远,令人怅然若失。掩卷深思,我发现自己的故乡也在悄悄地改变,父母老了,新祠堂造好了,后溪头的一块南瓜地被征用修路了……如果三五年不回去,我的故乡肯定也会变得很陌生。 两年前,我们那个小镇西边的文化中心被拆掉了,建成了停车场。曾经,四层楼的文化中心是镇上不多的高楼大厦之一,很多年前的一个暑假,我借用其中一间教室办过培训班,教小学生写作文。20天时间,每人收费20元,现在想来这价格低得不可思议。文化中心大楼在小镇上矗立了30多年吧,如果时间再往前推的话,这里曾是一片贝母地,地里套种着桑树,暮春时节,一颗颗红得发紫的桑葚是最甜美的诱惑。 去年某日回樟村,走在熟悉的巷弄里,感觉怪怪的,低头一看,原来的石蛋路改成了水泥路。村民们都说,水泥路好走多了。我的心里却升起一种深深的失落感,问父母:那些鹅卵石到哪里去了?回答说,没撬掉,还在下面。还好还好! 今年春节期间跟着父亲到菜地里拔萝卜,父亲指着边上的一块地说,这四分地租给别人种了,租金200元一年。这几年,他感觉体力越来越差,做不动了。村子里会种地的人也越来越少了,年轻人都不种地。我望着自家地里长出别人的庄稼,心里很不是滋味。 和熊培云一样,我们每个人都在追故乡。我生活的城市离故乡不远,随时可以回去,尽管如此,我也只能回到曾经的空间,无法回到曾经的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