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宁波新闻·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3月31日 星期五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人勤春来早 农家备耕忙

编者按

鄞州区姜山镇种粮大户卢方兴在查看秧苗生长情况。(孙吉晶 摄)
象山西周航头村种粮大户肖明朗在翻耕承包地。 (沈孙晖 摄)

    随着育秧全面启动,全市早稻生产进入关键时节。结合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今年各地春播在产业布局、品种调整、新技术应用以及社会化服务等方面有何动作?近日,本报记者走田头访农户,捕捉我市粮食生产中出现的新气象和新问题、新措施。

    工厂化育秧加入“技术股”

    本报记者 孙吉晶

    实习生  李丙印

    对农户来说,早稻育秧既是劳力活,又是技术活。这不,在鄞州、余姚等地,一些合作社培育“工厂苗”,帮农户解决了育秧难题。

    前天上午,笔者来到地处鄞州区姜山镇的金泰惠多利水稻工厂化统一育秧示范中心。中心共有四间催芽室以及国内最先进的播种流水线,每小时装盘能力达到1200盘。打开其中一间催芽室,里面安装有控温和喷淋设施,室内的温度保持在31℃左右,湿度维持在80%以上。

    据鄞州区农技服务站技术人员介绍,工厂化育秧中心采用叠盘暗出苗育秧新技术。先是播种流水线经自动装土、播种、盖土、加水、加药等流程作业,完成第一道工序——秧盘。然后把叠成二三十层的秧盘放入催芽室。经过两天的暗室催芽,秧盘再“乔迁”进入室外的育秧大棚。

    “叠盘暗出苗出苗整齐,秧苗质量好。”姜山镇种粮大户卢方兴今年计划种植早稻400亩,除了100亩直播,其余300亩机插秧全部采用这一新技术。

    与常规机插育秧相比,叠盘暗出苗育秧从基质准备、种子浸种消毒到保温保湿出苗等前期环节都注入了更多的技术含量,不仅秧苗质量稳定,而且播种量减少二成左右,成秧率提高15%以上。更重要的是,“工厂苗”大地插种后返青时间快,这为晚稻种植腾出了时间。在卢方兴的一处室外育秧大棚,笔者看到嫩绿的秧苗已抽出两叶,长势十分旺盛。再过半个月,就可以开始插种了。

    鄞州区农技服务站站长孙健表示,目前工厂化育秧中心的供秧能力约2.5万亩。农户购买一只秧盘,个人出资3元,其中政府补贴1元。到本月28日,鄞州区早稻播种基本结束。

    在余姚粮食主产区马渚镇,庆德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今年也采用了类似的育秧技术。该合作社理事长李庆德是余姚最大的种粮大户,今年土地承包面积达到2000亩。眼下正是早稻播种最忙的时节,合作社雇用了20多位工人在田头忙碌。李庆德告诉笔者,马渚一带有种植早稻的传统,2000亩土地中,早稻播种面积将近1600亩。

    据了解,今年全市预计早稻种植面积为15.5万亩,采取机插栽培的本月20日起陆续播种。目前天气比较平稳,有利于播种育秧。

    “水稻+”带来高收益

    本报记者 沈孙晖

    通讯员  李 军 陈燕华

    旋耕机在地里欢快翻耕,稻田旁环沟里750公斤鱼苗已投放,工人们正忙着张罗围网设施……象山西周航头村种粮大户肖明朗望着530多亩承包地里的春耕景象,喜笑颜开。

    老肖告诉记者,去年他试验了20多个水稻品种,从中选出了4个米质好、抗性强的良种作为今年的种植“主力”。稳粮的同时,老肖对产业结构进行优化,不断尝试种养结合。去年,他在120亩稻田里投放了500只鳖,1000公斤鲫鱼、鲢鱼苗,实行“稻渔共作”模式,平均每亩产值净增2000元。今年,老肖又新增100亩“稻渔共作”田,预计投放2000只鳖、1500公斤鱼苗。

    “去年我转变思路,和三个种粮大户成立了一家生态农业公司,将稻米和鳖统一商标销售,并在包装盒上打上产品信息二维码,实现质量可追溯。”老肖的思路,得到了春耕备耕下乡送服务的市种植业管理总站高级农艺师王旭伟的肯定。他鼓励老肖要做好“水稻+”文章,提高农田的附加值,并抱团走品牌化道路,打响区域品牌。

    眼下正值油菜花盛开季节,象山贤庠碶头陈村的800多亩油菜花连成一片金色的海洋,引得众多游人前去踏青赏花。“周末有1万多名游客,可热闹哩!”该村64岁种植户吴光华说。老吴介绍,这片地是整村土地流转后由村里10位种植大户进行种植,“以前我们只种甬优12号单季稻,虽然平均亩产有750公斤,但稻子收割后地就荒着,十分浪费。”在统一规划、管理下,近年来,10位种植户采用稻经结合、水旱轮作的生产模式,一季种单季稻,一季种油菜花,平均亩产值净增700多元。在“田成方”的规模化整体布局效应下,老吴他们实现了同时耕作、灌溉、收割等生产集约化。而种植油菜花也改良了土壤,减少了病虫害,有利于水稻生长。“以前我一年除虫4到6次,去年只除了2次。”老吴说。

    去年以来,象山积极探索“水稻+”高效生态新型种养模式,实施了“基于‘水稻+’的高效生态新型模式集成研究与示范”县级重大专题项目,目前已在8个试点基地共1100亩稻田,开展“稻渔”“稻牧”“稻经”三种融合模式试验,平均亩产值预计达6000元,约为纯水稻种植亩产值的2.4倍,可望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多赢。

    记者从市农业局了解到,我市农业以市场为导向,在优化粮食产能的基础上,积极调优产业结构,大力推广水旱轮作、间作套种、种养结合、立体种养等生产模式,加快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应用新型农作制度模式的“万元地”面积超过40万亩。

    送服务到田头

    本报记者 王 博

    实习生  吴卓晔

    三月初,奉化区助农增收科技下乡活动启动,一批批农业技术人员深入田间,指导农民科学育秧、施肥、用药,确保备春耕质量。

    麦浪农场董事长竺海龙是奉化现代农业发展的先行者。2013年,他率先从自己承包的2300亩稻田中抽取110亩作为“高产创建试验田”。“刚开始只想试一试,没想到真不能小看科技的力量!”相比于原来每亩700多公斤的水稻年产量,试验田曾创下每亩901公斤的年产量。产量的大幅度提升,不仅鼓舞了竺海龙等种粮大户的积极性,也让他们开始向农业生态科技化不断靠拢。

    除了农业技术之外,农业机具的推广也是每年春耕备播的重中之重。连日来,奉化农机站工作人员一直深入各地指导农机备春耕,组织开展送农机服务活动,除了农户走访、设备集体保养维修等日常工作,还根据当地地理环境、生产模式等积极推广“接地气”的特色农机。

    据了解,到去年底,奉化区已有农机专业社42家、农机维修网点14家、区域化服务中心1家、农机作业服务公司1家,初步形成了服务主体多样化、服务内容全面化、服务质量标准化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

    此前,奉化农机站在意识到重型农机会对土质造成严重破坏后,在全市率先引进“履带式耕整机”以代替拖拉机等重型设备,试点区域的土质得到明显的改善。如今,奉化的农户想要购买一台价值7万元的履带式耕整机,在获得2.5万元的国家补贴的同时,还可接受市区两级的补贴各4000元,仅去年一年,该区就新增特种设备50台。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