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田园·乡愁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4月05日 星期三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象山东陈村: “国学大师”故乡风采依旧

耕读传家 古建环绕

村内祠堂内的戏台。(陈朝霞 摄)
陈汉章故居学圃堂。

    本报记者 陈朝霞 象山记者站 俞 莉 陈光曙 

    “大汉天声久,文章华国长。”

    “缀学深心为国重,斯文怀抱以书传。”

    近日,记者走进著名国学大师、北京大学国学创始人陈汉章的故乡象山县东陈乡东陈村,看见后人对大师这样的评价,越发敬仰大师的风范。

    穿梭在村里巷陌,追寻大师的足迹,深深地为村里耕读传统和浓郁的古建风情所感染。

    2016年6月,东陈村入选浙江省历史文化名村。

    耕读传家 村风淳朴

    说起自己的村庄,村里男女老少最自豪的就是:这里是陈汉章的老家。陈汉章(1864年—1938年)先后受聘任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南京中央大学教授,一生致力于史学研究、弘扬国学。当代不少名人巨匠,如冯友兰、顾颉刚、范文澜、茅盾、许德珩、季羡林等均出自他的门下。其遗著有《缀学堂初稿》《缀学堂丛稿初集》《缀学堂丛稿续集》等百余种,他总纂的民国《象山县志》,被誉为江南四大名志之一。2014年,1500万字的《陈汉章全集》28册出版。

    慕名而来,第一站来到由陈汉章的父亲陈昌垂建于清咸丰八年(1859年)的陈汉章故居。故居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由学圃堂、缀学堂、老稍门、约园四处院落组成,今年年初被列入浙江省第七批文保单位。其中学圃堂如今是陈汉章史迹陈列馆。

    整座院落被有着白墙黛瓦飞檐的高墙围了起来,让人有种庭院深深的感觉。大厅正中,“声震文林业堪垂世,香浮学圃人尽鉏经”的对联映入眼帘。陈汉章最小的孙子、今年77岁的陈维旺介绍,对联中,“鉏”通“锄”。少年陈汉章勤学苦读,每日在公鸡未鸣时就起身读书,琅琅读书声让村民误以为天已亮,要下地干活了。在陈汉章的影响下,村民们带着经书,背柴砍柴,一有空闲就抓紧读书,耕读传家的传统代代相传。

    陈维旺指着学圃堂门额上镶嵌的“戬榖”两字,告诉笔者:“这是陈家的家训,告诫全家要尽善做好事。如今,与人为善、助人为乐已成为全村的传统,纯朴的村风民风也让村民引以为豪。”

    古建环绕 宜居宜游

    从陈汉章故居出门,继续沿着村内四通八达的巷弄漫步。只见远山近水,河流绕村而过,老宅错落有致。几位老人聚在初春的暖阳下晒着太阳,一幅岁月静好的模样。一位老人告诉笔者:“别看村里只有270多户人家,但是除了大名鼎鼎的陈汉章故居,村里还有松、竹、梅、兰、乾坤房,东、南、西、北房,老祠堂、新祠堂、一品夫人府等20余处古建筑,很有历史文化呢。”

    村口的村文化礼堂气势非凡,无疑是这些古建筑中最引人注目的。这也是东陈村的祠堂,外墙上“历史文化名村”“文化地标”“精神家园”这样的字眼让人侧目。

    入内别有天地,虽然殿堂外立面正搭着脚手架在维修,但是依旧掩不住其夺目的风采。院内有戏台,戏台黛瓦之上,飞龙、祥云图案的砖雕镶嵌;戏台内,华丽丽的藻井上有精致的木雕。再看戏台对面的木构大殿,繁复的木雕、石雕、砖雕、堆塑、彩绘等各种工艺,让人目不暇接。

    据介绍,这是象山县内宗祠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当年由当地乡绅陈昌朴的遗孀孔粹卿出资建造,原占地十亩,现仅存三分之一。孔粹卿按辈分是陈汉章的伯母,她生活简朴却热心善事,还出资建造了杭州的象山乡试会馆,为不少象山籍学士、商人等提供救助方便,陈汉章参加乡试时就住在那里。

    村党支部书记陈台生介绍,近几年,东陈村在打造历史文化名村的同时还积极打造宁波市特色村。“目前村里已投资300万元,完成大洋弄道路拓宽工程、汉章古居小广场、文化礼堂建设,开展了轧米厂河、笆枪河、树桩河、八亩河、新礼堂河5条河共1万平方米的整治,2016年12月,通过宁波市特色村验收。”陈台生说,今年村里还将陆续修复5座古建筑。按照《东陈村历史文化名村建设保护规划》,东陈村将挖掘历史文化内涵,与旅游产业开发相结合,融入美丽乡村建设中,提升人居环境,建设成为宜居宜游、富美和谐的耕读历史文化名村。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