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立新 现代社会在其产生之际,就衍生了自我理解的实际要求。随着现代生活结构的成型与稳定,这一实际要求便转化为构建社会共识的一种推动力,进而发展为社会建制的动力元素,影响着社会大众的意见走向。然而,正如很多思想家所洞察到的,现代社会生活的现象实情是进步与颓废并存,现代文明蕴涵着自身难以克服的悖论:这个时代的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一方面产生了以往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都不能想象的工业和科学的力量,而另一方面却显露出衰颓的征兆,这种衰颓远远超过罗马帝国末期那一切载诸史册的可怕情景”。马克思独具匠心地挑明,现代这个“文明时代”犯了一个相反的错误,“它使人的对象性本质作为某种仅仅是外在的、物质的东西同人分离”。 真正说来,现代生活变革的核心毋庸置疑是社会生活之根本原则的变更,亦即资本原则的退位。问题却在于,资本自始就是资本主义的支柱;从历史发展的长时段来看,资本始终能够展开自身外化自身,至今仍活力四射。这表明,在资本的现实作用包含着积极与消极的两面性、资本仍是现代生活基本建制力量的情形下,我们今天对资本进行任何形式的批判,都不可能是让资本销声匿迹,而是要对资本的日常建构性保持高度的敏感,恰如其分地划定并呈现资本有助于人类生活意义上的合法存在范围。由于“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是我们全部现代社会体系所围绕旋转的轴心”,所以,社会生活原则的变更就是资本原则让位于劳动原则,按照劳动原则而不是资本原则组织社会生活。 社会生活以劳动原则为导向,意味着人类生活性质的改变、人类新型文明的开启。以资本为原则导向的现代文明,培育了“人的独立性”,实质上是“以物为本”;以劳动为原则导向的社会生活,实则弘扬“以人为本”。这是因为,劳动作为人的“生命活动”,构成人的本质以及人的现实存在。毋庸置疑,这是属于新型文明的生活图景。 马克思指出:“如果说经济形式,交换在所有方面确立了主体之间的平等,那么内容即促使人们去进行交换的个人和物质材料,则确立了自由。可见,平等和自由不仅在以交换价值为基础的交换中受到尊重,而且交换价值的交换是一切平等和自由的生产的、现实的基础。”这里言简意赅阐述了“自由”和“平等”得以产生的原始基础以及两者的相互依存性质。可以说,以资本为原则导向的现代文明培育了“人的独立性”,“自由”和“平等”正是“人的独立性”的基本构成或内涵。没有这种“独立性”,资本文明的“新时代”就是不可想象的。问题在于,资本原则的调控和刺激,“人的独立性”中的“自由”这一内涵得到了推动,但“平等”这一度却没有获得相应的发展。解困之策,首先是要实现“自由”和“平等”各安其位、是其所是。当然,这是属于共产主义的历史使命和担当。 社会主义作为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无疑需要在建构劳动为原则的现实运动中发现并执行自己的任务。这就要面对资本与劳动在现实生活中的相互作用,需要充分吸收并合理发挥资本的作用。当务之急,是要推动劳动转化为自主的活动,促进劳动活力的充分迸发,实现资本和劳动之间的良性互动,从而达到劳动对于资本的引领,真正践行“以人为本”的要求。 毛泽东曾经提出,“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及其成就,证明中国有条件有能力为探索以人为本的新型文明做出贡献。当下中国社会所倡行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正是贯彻以人为本的典范,是人类探索更美好社会制度的一种可贵的尝试。这对于人类开启新型的文明,是值得期待的。 (作者为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主任、教授) 来源:福建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