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年8月,宁波率先推出“一人一艺”全民艺术普及工程,这是通过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改革有效对接文化供需两端的创新探索。(资料图) |
文化产业要成长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需要把握大势,突出问题导向,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用改革的方法矫正供需结构错配和要素配置扭曲。用改革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实现更高水平的供需平衡;用改革促进要素流动,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重塑文化产业的中长期增长动力。 郑海江 一、持续的结构调整 持续推进文化产业的结构调整,加快构建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宜,与文化产业长期健康发展相适应的合理格局,是文化产业领域供给侧改革的一项迫切而长远的战略任务。 一是补内容“短板”。内容强则产业强,文化产业发展要始终坚守“内容为王”,重视内容在产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为此,需要强化政策引领和助推,大力支持影视、演艺、出版等核心文化领域创新产品开发,打造优质精品,并按照全产业链的思路,推动产业链各环节和资源要素的整合,做强做大做优文化产业的“内核”和“灵魂”,在内容产业实现弯道超车,确立后发优势。 二是促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新时期文化消费特点对文化供给提出的新要求。1997年,英国作家J.K.罗琳推出哈利·波特系列第一部小说《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并于2001年搬上银幕,形成至今遍布全球的3亿“哈粉”和2000亿美元的《哈利波特》产业链。可见,文化创新能够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和更高层次的文化需求,创造和激发出全新而巨大的文化消费需求。文化创新,贵在坚持文化生产和创作规律,重在打造优质精品。科技在文化创新行动中具有特别重大意义,要深入推动“互联网+文化+科技”的融合发展,强化科技对文化创新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发展文化科技产业,不断扩大文化产业领域的自主创新,提升文化产业国际国内竞争力和影响力。 三是重市场“引路”。以市场为导向,建立多层次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更好地发挥市场对文化资源和文化产品生产的有效配置作用。大力发展综合性、专项性、区域性文化产品交易市场和文化服务交易平台,发展以网络为载体的新兴文化产品市场和文化电商,培育大众性文化消费市场,拓展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消费领域。加强文化生产要素市场建设,建立健全文化资产评估体系和文化产权交易体系,大力发展版权代理、文化经纪、评估鉴定、推介咨询、投资保险、担保拍卖、管理服务等各类文化市场中介服务机构。创新制定文化消费新政,有效引导、刺激和扩大文化消费。 二、广泛的“文化+”行动 “文化+”是文化更加自觉、主动、深入地向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渗透,其核心是赋予事物文化内核、文化属性、文化精神、文化活力、文化形态和文化价值,为事物植入文化的DNA。广泛的“文化+”行动,即以“全链接”“零距离”的理念,把文化“+”在各行各业,全面提升社会发展中文化的重量、经济结构中文化的体量、城市建设中文化的分量、社会发展中文化的力量,开启“文化+”的中国时代。 一是注重文化资源的凝练和转化。我国文化资源丰富,又博大精深,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各具特色。这些深厚的传统文化和巨量的文化资源,是“文化+”的重要来源和重要内涵。为此,必须高度重视对文化资源潜力的发掘,着力做好文化资源的再凝练、再生产,讲好中国故事和地方故事,提高文化资源的利用水平和利用效益,推动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转换。 二是抓住“城市+文化”和“制造业+文化”两大着力点。一方面,城市是文化供给和文化消费的集中地,我国城市建设发展和城市转型迫切需要文化助推。“城市+文化”让文化的触角延伸到城市的每个角落,让“文化+”在城市经济和社会生活中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深入、越来越广泛,进而提升我国城市发展中的文化能级,推动文化供给和文化消费的全面升级。另一方面,我国作为制造业大国,“文化+”行动要紧紧联接制造业的发展,通过“制造业+文化”,对制造业进行“文化改造”,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打开另一扇“窗”,并催生一些文化创意环节从制造业中剥离出来,形成一批新兴文化企业,提升文化创新和文化供给能力。 三、多元主体的培育 经济活动主体是供给侧最为重要的一环,文化产业领域供给侧改革必须强化主体培育,释放主体活力,形成丰富多元的主体力量。 一是坚持国有、民营多元发展。在继续加大力度推动国有文化企业深化改革,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提升对文化产业的影响力和引领力同时,应着力研究如何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为社会资本开辟一片投资的新蓝海,激发和推动更多的社会资本进军文化产业领域,形成国有、民营互为补充、共同发展、富有活力的文化供给主体力量格局。 二是扩大文化领域招商。从各地文化产业实际需要看,文化产业领域应充分借鉴我国产业经济发展成功的招商理念、模式和机制,主动出击,开展大规模的文化招商活动,以进一步壮大地方文化供给主体力量。现阶段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已进入量质并重和齐升阶段,文化产业招商应注重质量和效果,重点要引进处于技术前沿和引领产业发展方向的战略性项目,引进具有较强资本实力、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新兴文化企业,引进对区域内相关文化产业具有显著产业提升功能的重大项目,既推动文化产业实现量质齐升,又抢占文化产业发展新高地。 三是扶持中小微文化企业发展。面广量大的中小微文化企业是文化供给繁荣的基础。但其受关注度较低、融资难、扶持少、人才缺、信息不对称等困难和问题相对较为突出。为此,政府部门尤其要加强对中小微文化企业的支持,畅通联系服务渠道,增强企业发展信心。并通过建立孵化基地、推行房租补贴、实行税收减免等一系列政策创新和服务创新,打造文化“创工厂”,培育“专、精、特、新”中小文化企业群,促进文化领域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四、新技术的推广和文化新业态的发展 相对于需求侧更多强调解决经济短期波动问题,供给侧管理则更多强调解决经济发展的长期性和根源性问题。因此,文化产业供给侧改革要着眼长远,注重培育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动力。 一是大力推广和运用互联网新技术。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新技术不仅直接改变着企业生产经营的一切,并在实现文化供需的有效连接中具有特别重要作用。如风靡全球的韩剧《来自星星的你》和国内热播的《琅琊榜》《花千骨》等影视剧,其成功的秘诀就是在策划制作与营销过程中运用了大数据技术和理念,实现产品内容、形式的精准化定制和生产。因此,地方和政府各部门要采取措施进一步鼓励、引导和扶持文化企业加快开发和利用新媒体运行平台,加快推广应用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实现文化企业自身的华丽转身。 二是积极布局文化新业态。以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为代表的互联网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新媒体的不断涌现,文化新业态已成为当前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增长源。目前全国各地把文化产业新业态作为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加速器和经济持续增长的新引擎,并由此展开了激烈竞争。据相关资料反映,2015年杭州市信息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103.96亿元,占到该市文创产业增加值总量的49.5%。2015年深圳文博会则把文化产业新业态的参展比例提升到70%以上的规模。可见,实现文化产业从“高原”到“高峰”的突破,必须高瞻远瞩,重视文化新业态的引进和培育,积极扶持和及早布局文化新业态的发展。特别是要密切关注文化产业领域新技术的最新应用成果和新业态的发展趋势,对占据技术前沿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新业态进行战略孵化和产业重组。 五、要素供给的创新与变革 需要侧改革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供给侧改革则聚焦生产要素的供给和有效利用。文化产业领域要素供给的变革,决定着文化产品供给的强度和结构。 一是集聚文化人才。文化产业人才缺乏,一直是困扰国内许多城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为此,各地需要抓紧制定文化人才引进和培育规划,优化政策和制度保障,特别是要结合丰厚的文化资源和浓郁厚重的文化底蕴,在城市产业的诸多业态中大力推行文化“种植”,建设一批诸如个性化书店、文化咖啡馆、文化茶馆,繁荣“诗、书、评、唱”等高雅文艺,打造良好和有特色的城市文化生态,吸引文化人才集聚,推动文化创意阶层的崛起。 二是保障空间资源。充足的发展空间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作为当前产业主要空间组织形式的文化产业园区,其发展不仅顺应了文化产业集约化和集群化发展趋势,更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空间资源。我国实现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增长和建设文化强国目标,必须想方设法加快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不仅要推动文化产业园区数量较大扩张,还要推动文化产业园区在内容建设的质量和档次上有显著提升。要加强文化产业园区的高端联接,重视引进有重大影响力的文化企业和能推动形成全产业链的关键项目,提高园区的集聚效益和影响力。 三是加强金融助推。金融资本是产业经济发展的强力助推器。目前我国各地在文化金融服务创新方面已作出了一系列探索,包括文化金融合作试验区、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文创专营银行、中小文化企业担保公司及一些针对文化企业特点的文化金融产品等。但由于金融资本所特有的“嗜优性”和文化企业轻资产特点等原因,融资难依然困扰着广大文化企业,特别是中小微文化企业的发展。为此,要着眼于银行贷款在解决文化企业融资需求中的主渠道作用,引导金融机构进一步加大力度,创新开发适合文化产业特点的金融产品,特别是要探索无形资产、文化项目、文化企业整体资产的科学评估办法,为金融机构全面进军文化产业打通“最后一公里”。同时,积极借力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和推行中小文化企业集合信托产品等,拓展文化企业直接融资渠道。 四是推动制度创新。制度变革作为供给侧要素管理的重要内容,是释放经济发展动力的根源性调节变量。制度变革首先在于战略方向的选择。各地应根据当前文化产业发展的趋势,结合自身文化资源和产业发展优势,对文化产业发展重点做出最合适的战略选择,进而指导并推动文化产业供给端的发力重点,最终在文化产业的局部领域形成自己的优势。应继续加大对文化产业制度性约束“放”的力度,进一步释放文化企业发展活力,同时细化制定相关行业政策,形成文化产业政策合力。重视文化产业发展的空间规划,加快建立“区域互动、产业联动、竞争有序、统一协调”的发展机制,形成各具特色、错位发展的文化产业空间发展格局,实现区域文化产业的协同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