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 燕 初遇柳已青的《记忆的飨宴》,立刻被它的封面所吸引——乳白的底色上随意画了几株蔬菜,装了菇类的竹篮子懒懒地落在一旁,有几个蘑菇还不安分地从篮子里掉了出来。这般的闲淡朴素让我想到了汪曾祺先生的画作,清气掬人而意趣横生。翻开细读,四季的风物,海鲜的鲜美,节日的食趣,蔬菜的清新……食物的原汁原味在文字里一一呈现,在描述饮食的各种美感里又恰到好处地融历史碎片、文坛掌故、人生阅历于一炉。好了,这本书是我的菜。 全书分六辑,分别为蔬菜、海鲜、节令、酒趣、杂拌和果盘,篇幅短小,随意散淡,是一本适合随时随地看的书。我个人偏向于轻松愉快的阅读,而《记忆的飨宴》恰有许多让人读来莞尔之处。在《石花菜凉粉》里,作者这样描述初次品尝凉粉,“还没有想吞咽,它已经顺溜地进入食道,滑进肚子里,就像坐滑梯一样,哧溜下去了。”用“坐滑梯”来形容凉粉之滑,真正是生动有趣。此后每每吃凉皮凉粉之类,便会想起这一句来,而后,自然要实践一把“坐滑梯”,哧溜一下,又一下。这大概就是“近墨者黑”吧,读了调皮的文字,人也开始调皮起来了。 书中,这样谐趣的句子随处可见。在《茄子》一文里,作者说,“每当人们在名胜风景留影时,不由自主地深情呼喊茄——子——”茄子被游客念念不忘,红得发紫,“而辣椒只有羡慕嫉妒恨的份了,气得成了火辣辣的暴脾气,全身都红了。”在《佳藕:光棍节必吃的一道菜》里,作者突发奇想,“假如我开一家情调餐馆,就会在11月11日那天推出‘脱光’主题菜肴,用藕做的菜肴就叫‘佳偶天成’,用百合做的就叫‘百年好合’。”美味加趣味,读的人无法不兴味浓厚。 当然,一本书光有趣还不足以吸引我,从《记忆的飨宴》中,还可以了解生活,管窥历史,获悉许多从前未知的,堪称有料。 爱吃火锅的人有几个知道涮羊肉跟成吉思汗有关呢?我反正是看了《火锅里的暖时光》才晓得的。将美食附着于某位历史名人身上,也算是我们悠久的饮食文化传统吧!如果有一盘黑漆漆的饺子端到面前,你敢吃吗?那是用墨鱼的“墨水”和面做成饺子皮,用新鲜墨鱼肉、调以少量韭菜为馅做成的墨鱼饺子,“皮非常筋道,馅儿鲜美至极”。出生于海岛的我,自认知晓并吃过好多种墨鱼的做法:炒芹菜、炒韭菜、红烧、做各种汤,还有晒干制鲞后蒸、烤、炒……这别具一格的墨鱼饺子还真是头一回听说,长见识了!以后定要试着做一次,给家人朋友尝尝。 平凡的菠菜实则不凡,有着神秘的背景,人家可是从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就从泥婆罗国引进、种植成功的外国菜。这是从《穿越历史遇见菠菜》获悉的。我的家乡称菠菜为“菠棱”,而当年泥婆罗国使节进献的菠菜种子叫“菠棱菜种子”。看来,不能小瞧了每一种事物的俗名或别名,说不定大有来头。很快,茄子就为我这句话做了佐证。隋炀帝嫌茄子之名太平庸,便赐了它一个“昆仑紫瓜”的名字。“昆仑”两字透露出茄子不寻常的身世——“古代中国把现今中南半岛及南海诸岛泛称为‘昆仑’。从南北朝时的南朝到隋唐时代,人们常常以‘昆仑’作为标识,贴在进口的珍稀物品上,作为产地来源。”茄子还有个称呼叫“落苏”,一说是和吴越王钱镠有关。钱镠有个跛足儿子,他格外疼爱,而“茄”跟“瘸”谐音,他不喜,遂改为“落苏”。二为“酪酥”的谐音,因为“蒸熟的嫩茄子,品尝起来就像品‘酪酥’一样,绵软可口。”北宋黄庭坚写过一首诗“君家水茄白银色,殊胜坝里紫膨亨,”于是,“紫膨亨”又成了茄子的雅称。这个词实在形象,令人联想到大腹便便的“紫衣使者”。真没想到,区区茄子,别名与经历如此丰富,不得不让人刮目相看。冬瓜亦是,地芝、水芝、白瓜、百子翁,别名雅称各有来处。 作者把诗词、典故、食疗等内容像熬八宝粥似地炖成一锅,一尝,味道不错还富有营养。
|